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油气地质与勘探

  • 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气分布、成藏控制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分析

    王晓波;李剑;王东良;李志生;陈践发;张英;李谨;王义凤;王蓉;

    以生物气、低熟气理论及岩性气藏勘探理论为指导,利用地球化学、地质、试气等资料,采用地球化学和综合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气的平面、纵向及试气产量分布规律,判识浅层气成因类型,探讨不同成因类型浅层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差异性,指出不同类型浅层气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西部斜坡区中部组合萨尔图、高台子油层,中央拗陷区上部组合黑帝庙油层及以上层位,朝阳沟阶地中部组合葡萄花油层是浅层生物气、低熟气的有利勘探方向;中央拗陷区中部组合葡萄花和萨尔图油层是浅层油型气的有利勘探方向;东南隆起区和中央拗陷三肇凹陷部分地区下部组合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是浅层煤成气的有利勘探方向.该研究对松辽盆地北部浅层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2013年06期 v.37;No.184 1-1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吼结构特征及分类——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为例

    吴浩;郭英海;张春林;刘锐娥;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为例,应用铸体薄片、压汞毛管压力曲线、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CT扫描技术等,分析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基于工区84组压汞及薄片鉴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孔隙结构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长7段致密油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溶蚀孔隙和原生剩余粒间孔隙,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在5~30μm之间,吼道半径主要分布在0.5~2.0μm之间,孔隙结构表现为中—小孔、微—细喉型,分选较好,压汞曲线呈现略粗—细歪度;利用SPSS软件将陇东地区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Ⅰ、Ⅱ、Ⅲ类,计算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参数分布特征,其中具有Ⅰ类孔隙结构特征的致密油储层为有利储层.该研究对后期致密油储层评价及勘探"甜点"优选具有参考意义.

    2013年06期 v.37;No.184 12-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南堡凹陷新近系明化镇组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发现

    张建国;姜在兴;鲜本忠;李振鹏;万锦峰;王思琦;

    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发现南堡凹陷新近系明化镇组下部存在大量的还原色泥岩,砂地厚度比低,砂体具有进积、退积特征,粒度概率曲线表现出湖泊的特征,提出该时期存在湖泊—三角洲沉积;在分析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连井剖面对比,结合砂岩厚度、泥岩颜色、砂体形态作出各层段的平面相图,探讨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展布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明化镇组Ⅲ油组时期,湖泊面积较大;Ⅱ油组时期湖岸线后退,湖泊面积缩小.分流河道为研究区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较少发育河口坝、席状砂等.明化镇Ⅲ油组时期主要受东北物源控制,向西南汇聚;Ⅱ油组主要受东部物源控制,向西汇聚.研究区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发现对恢复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古沉积环境,指导研究区油气储层预测、开发方案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06期 v.37;No.184 1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靖边气田南部古岩溶特征及有利储层发育

    夏勇;刘海锋;袁继明;王华;王彩丽;

    为研究靖边气田南部的有利储层发育规律,在识别古岩溶形迹标志的基础上,分析岩溶垂向分带和平面展布特征及古岩溶与储层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古岩溶纵向可划分为残积带、垂直渗流带、垂直水平渗流过渡带、水平径流带、未溶蚀或弱溶蚀带等;古地貌由西向东依次为西部剥蚀高地、中部低缓斜坡、东部岩溶洼地,具有"西高东低、中东部地势低缓、深沟相对不发育"的特点,岩溶水径向流"东西强、中部弱",自西向东溶蚀强度逐渐减弱、风化壳厚度逐渐变薄.岩溶作用类型及强度决定不同分区储层的纵向分布,岩溶古地貌形态及储盖组合形式控制储层展布特征,西部古残丘、中东部沟槽翼部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该认识对靖边气田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2013年06期 v.37;No.184 25-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惠州凹陷惠西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吴倩倩;叶加仁;施和生;舒誉;吴娟;

    为研究惠州凹陷惠西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应用油气成藏过程理论,利用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研究区4口虚拟井烃源岩的生排烃史,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观测和均一温度测定资料,结合地层埋藏史恢复成果,确定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惠西地区文昌组烃源岩在中始新世进入生烃门限,在渐新世—中中新世达到生烃高峰;恩平组烃源岩在早中新世末—晚中新世初进入生烃门限,在中中新世—现今达到生烃高峰.该地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Ⅰ期发生于中中新世,以垂向运移为主,主要充注聚集于生烃洼陷范围的古近系储层内;第Ⅱ期发生于晚中新世—现今,油气呈纵、横向复合运移,具有层位多、范围广的成藏特点,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该研究结论为该地区油气勘探评价和目标优选提供依据.

    2013年06期 v.37;No.184 32-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一种求取非卷绕相位的高阶“蓝色”反褶积方法

    张华;李路路;于强;陈爱萍;

    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为提取非卷绕的混合相位子波,使提高分辨率后的反射系数具有"蓝谱"特征,利用多路径平均求取高阶相位谱中非卷绕的相位主值,提取地震子波真实相位,通过重构地震子波进行确定性反褶积;利用测井资料和谱拟合得到与研究区沉积特点相符合的地层反射系数谱的分布特征,进行谱的交互式"蓝色"补偿,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保真性.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估算非卷绕的混合相位子波,进行交互式"蓝谱"补偿,处理后剖面分辨率较高、保真性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

    2013年06期 v.37;No.184 42-46+6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渤海湾盆地冀中拗陷束鹿凹陷泥灰岩源储一体式致密油成藏特征

    宋涛;李建忠;姜晓宇;吕维宁;李欣;王建;钟雪梅;

    致密油资源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和开发的主体,成藏类型以近源成藏居多,源储一体式较少.以渤海湾盆地冀中拗陷束鹿凹陷泥灰岩致密油成藏特征为例,探讨源储一体型致密油藏特征;综合岩心、地震、钻井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研究束鹿凹陷形成致密油藏的烃源岩、致密储层及源储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优质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厚度大,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储集层发育孔隙—裂缝双重空间,烃源岩与致密油储层一体化,为典型源储一体式致密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南洼槽中心及斜坡低带.该成果丰富我国致密油成藏类型,为推动冀中拗陷乃至整个渤海湾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起到指导作用.

    2013年06期 v.37;No.184 47-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1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页岩储层裂缝网络导流能力实验分析

    温庆志;李杨;胡蓝霄;折文旭;

    为评价页岩储层压裂后形成的复杂裂缝的网络导流能力,改造常规裂缝导流仪,设计适合评价页岩裂缝网络导流能力的导流室,利用大理石和高硬度支撑剂组建不同结构的裂缝网络模型,进行裂缝网络导流能力实验,分析不同形态裂缝对裂缝网络导流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裂缝宽度接近天然裂缝宽度时,平行于渗流方向的垂直裂缝对导流能力影响最大.现场施工时可使用较大铺砂浓度以增加裂缝宽度;压裂设计优选目标依次为平行于渗流方向的垂直裂缝、平行于渗流方向的水平裂缝和垂直于渗流方向的垂直裂缝.该研究结果为页岩储层压裂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2013年06期 v.37;No.184 55-6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黄擎宇;刘迪;叶宁;李映涛;

    寒武系白云岩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分析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孔渗和地化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结果表明:寒武系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由晶间溶孔、溶蚀孔洞和裂缝构成,纯粹由晶间孔组成的储层并不多见;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物性差异明显,粉—细晶白云岩储层的物性要好于其他几类白云岩的;研究区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浅埋藏期白云石化、同生期大气水溶蚀、表生岩溶及热液溶蚀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胶结作用、过度白云石化作用、方解石及自生矿物的充填作用等;特别是受过度白云石化作用的影响,寒武系白云岩中晶间孔发育程度较低,因此后期的岩溶和热液改造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2013年06期 v.37;No.184 6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石臼坨凸起中段东斜坡明化镇组“脊、圈、砂”控藏作用

    李慧勇;周心怀;王粤川;王德英;

    石臼坨凸起中段东斜坡明化镇组开展构造—岩性复合勘探取得突破,但钻井揭示油藏具有油水系统多、成藏差异大的特点.基于10口探井的钻井、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分析油纵、横向分布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控藏模型并预测有利勘探区.结果表明:(1)馆陶组构造脊控制油优势运移的路径;(2)明化镇组构造圈闭控制油的聚集;(3)明下段砂体自身条件控制油的富集.该研究能够为研究区目标优选和井位部署提供指导,对其他类似凸起地区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3年06期 v.37;No.184 75-8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隔板理论和DWL技术开发底水油藏临界产量的计算

    刘峰;陈小凡;付玉;张静蕾;陆辉;

    针对底水油藏的开发过程中,油井面临底水锥进速度快、临界产量低、无水采油期短和开发成本升高等难题,要取得较好开发效果,须采取合理有效控水消锥措施.根据开发底水油藏的隔板理论和油井井底循环排液(DWL)技术,研究新的底水油藏开发模式,即将底水油藏隔板理论和油井井底循环排液技术相结合的新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注人工堵剂打隔板和DWL技术共同开采底水油藏时,油井临界产量大幅度增加,较采用单独的人工隔板或DWL技术的开采量分别提高至2.09倍和1.91倍.新方法能够延长油井的无水采油期,提高油井的临界产量,为科学、高效合理开发底水油藏提供依据.

    2013年06期 v.37;No.184 82-8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分形几何的裂缝型底水气藏产能模型

    黄小荷;朱维耀;岳明;刘今子;

    针对现有裂缝模型多采用均质或拟均质假设处理方法,不能反映实际复杂裂缝结构,引入分形几何的方法描述裂缝网络,推导分形裂缝储层的渗透率公式.基于底水油气藏双重不完善井的复杂渗流模式,即直井射孔段上部为水平径向流,射孔段下部为半球形向心流,将其推广到水平井,认为水平井以上为半椭球流,水平井以下为半圆柱形向轴心流,分别推导裂缝型底水气藏直井和水平井产能公式.应用结果表明:裂缝和生产井与气水界面的距离对产能的影响为缝宽分形维数越大,直井和水平井产能越大;气藏打开程度越大,直井产能越大;水平井距底水越远,水平井产能越小.

    2013年06期 v.37;No.184 86-9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海洋深水水基钻井液低温流变实验和配方优选

    霍宝玉;闫志怡;张晓崴;孔方清;杨新春;杜奋飞;

    针对海洋深水钻井作业具有环境温度低、钻井液用量大、海底页岩稳定性差等特点,通过低温流变实验优选钻井液配方并评价配伍性,研制环保、低伤害深水水基钻井液体系.考虑体系稳定性,以生物聚合物黄原胶稳定流型,以聚阴离子纤维素和改性淀粉降低滤失量,以无机盐和聚合醇稳定泥页岩地层、提高体系润滑性能.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密度为1.05~2.00g/cm3,抗温为120℃,热滚时间为16h,不同测试温度(60、20、4℃)下具有恒定动切力,以及良好的悬浮稳定性和较强的抑制性.该钻井液体系可有效缓解低温钻井液增稠,防止振动筛跑浆等发生,节约非生产作业时间;对岩心渗透率伤害率为12.63%、对发光细菌的半数致死浓度(EC50)大于1.2×105 mg/L,可降低外来流体对油气层的伤害,保护海洋环境.

    2013年06期 v.37;No.184 94-10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线形及星形聚合物驱油性能

    祝仰文;

    水溶性星形聚合物以功能性基团为星核,在星核上连接3~5个长链线性聚丙烯酰胺链,不仅增黏性能良好,还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能力.研究胜利油田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线形聚合物MO-4000及星形聚合物SD-6800溶液的增黏性能、耐温性能、抗盐性能、抗钙性能和长期热稳定性;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分析聚合物MO-4000及SD-6800溶液的阻力因数、残余阻力因数和驱油效率等性能.结果表明:星形聚合物SD-6800溶液的表观黏度可以达到31mPa·s,耐温抗盐性能优于聚合物MO-4000溶液的;在温度75℃、总矿化度19 334mg/L(二价阳离子514mg/L)条件下,热老化90d后,聚合物SD-6800溶液的表观黏度可以达到27mPa·s.星形聚合物SD-6800溶液的综合性能优于线形聚合物MO-4000溶液的.

    2013年06期 v.37;No.184 101-10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油田化学工程

  • 沥青在固体表面上的脱附特征

    王艳红;丁明山;任嗣利;

    以玻璃作为基底,通过控制玻璃表面的润湿性,考察水溶液中沥青涂层在其表面上的脱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固体表面疏水性的增强,沥青脱附率大大降低,甚至不发生脱附.沥青涂层在固体表面上的脱附并不是层状脱落,而是从某些区域开始,收缩变薄,直至局部基底裸露,在这个过程中气泡在沥青涂层表面的附着对沥青的脱附起到辅助作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沥青与玻璃间的作用力表明,固体表面疏水性的增强导致沥青和固体之间产生强的吸引力和高黏着,因而沥青难以在其上脱附.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对油砂的水基分离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评估一种油砂矿能否应用水基提取技术进行分离提取时,应该关注油砂中沙粒组分表面的润湿性.

    2013年06期 v.37;No.184 107-1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基础科学及其他

  •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总目次

    <正>~~

    2013年06期 v.37;No.18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部关于同意大庆石油学院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的通知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发函[2010]65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申请批准大庆石油学院更名的函》(黑政函[2009]90号)收悉。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四次会议的评议结果,经研究,同意大庆石油学院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学校代码为

    2013年06期 v.37;No.18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校学报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正>我校《东北石油大学学报》获得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此次评审共评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33名、二等奖62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优秀组织单位"54个.此项评选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为了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扩大期刊的影响

    2013年06期 v.37;No.184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来稿须知

    <正>《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田化学工程、石油机械工程为主,以及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基础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具有较高理论及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基本要求(1)题名应简洁明了,紧扣文章主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属省部级以上项目的研究成果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

    2013年06期 v.37;No.184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