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油气地质与勘探

  • 一种利用盖层预测不同储量丰度气藏分布区的方法——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为例

    高宁;王国庆;何淑娟;宋晓伟;

    研究徐家围子断陷19个气藏.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盖层主要为登二段发育的泥岩盖层和营一段顶部发育的沉凝灰岩和泥岩盖层,前者整个断陷分布,是断陷南部营四段火山角砾岩气藏和断陷北部营三段火山岩气藏的盖层;后者仅分布在断陷南部,是营一段火山岩气藏盖层.盖层厚度大于2.5 m,主要分布在25.0 m以上.盖层排替压力p主要大于5.0 MPa.19个天然气藏储量丰度与盖层封闭能力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要形成高、中等、低和特低储量丰度的气藏,盖层的排替压力分别大于7.9 MPa、7.9~5.2 MPa、5.2~1.1 MPa和小于1.1 MPa.利用盖层排替压力预测得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一段顶部沉凝灰岩、泥岩盖层和登二段泥岩盖层主要以封闭中等储量丰度气藏分布区域为主,高和低储量丰度气藏分布区域较小,无特低储量丰度的气藏分布区域.

    2011年03期 v.35;No.169 1-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

    王旭;张丽娟;沈建伟;杨红强;王月;

    研究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宏观地震断裂识别、微观裂缝测井解释,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温和埋藏史和孔隙度演化史.结果表明:沙雅隆起奥陶系岩溶类型从微观角度分为同生期岩溶、潜山岩溶(渗流期岩溶和潜流期岩溶)、浅埋藏岩溶及深埋藏岩溶.断裂对岩溶储层的发育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断裂为岩溶作用提供渗滤通道,同时断裂带是裂缝与岩溶发育的密集带.沙雅隆起加里东中期岩溶分为早幕和晚幕,晚幕岩溶表现为一期和二期,不同期次岩溶具有不同的特征.沙雅隆起下古生界顶部剥蚀面上下两段的镜质体反射率-埋藏深度关系直线之间存在明显错位的现象,说明早在石炭纪之前,沙雅隆起地区中下奥陶统有机质的演化程度已处于高成熟阶段.包裹体分析认为沙雅于奇地区奥陶系储层至少存在3次油气注入,依次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期.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沙雅隆起奥陶系岩溶储层的成藏体系经历多期的建立-破坏-重建过程.

    2011年03期 v.35;No.169 7-12+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储层裂缝建模

    徐维胜;龚彬;何川;秦关;

    应用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储层裂缝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形态.首先对微电阻率成像测井EMI资料处理,人工识别出天然张开裂缝,计算裂缝的密度、长度、宽度、倾角、方位等参数,并生成LAS格式的数据;然后以GoCAD为软件平台,依据离散裂缝网络模型DFN原理,综合运用裂缝定量数据、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建立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地质模型.该模型客观地反映了储层裂缝的几何特征和分布形态,可为后续气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

    2011年03期 v.35;No.169 13-1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文全;

    利用地震相、测井相、地质录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分析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扇三角洲的宏观发育模式和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扇三角洲主要发育单一断层控制型和多级断层调节型2种沉积模式;认为储层含油性与沉积微相有密切关系,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微相是2种主要的含油微相;沉积水动力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部的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和河口坝微相顶端的交错层理砂岩相储层物性和含油性最好.

    2011年03期 v.35;No.169 17-2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大庆油田北三东西块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

    董仕贵;毕研斌;石红萍;李景发;

    利用储层流动带指标,采用概率统计法对大庆油田北三区东部西块葡萄花油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以不同岩石物理相的含油饱和度变化规律为指导,分析目的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为主的水上分流平原相,平面上已大片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二线受效、废弃河道遮挡所造成的厚油层中上部低、未水淹型油层部位,是三次采油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以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为特征的沉积单元中,剩余油分布比较复杂,主要分布在二线受效和注采关系不完善形成的河道砂体中上部低、未水淹层段中,是三次加密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河间砂和席状砂体油层水驱油效率较低,存在零散分布的剩余油,通过井网加密和综合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进一步提高这类油层的动用程度和开发效果.

    2011年03期 v.35;No.169 22-2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赵荣;刘朋远;何成山;宋晓伟;

    储层非均质性是沉积、成岩和构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调整开发方案、提高剩余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储层沉积学原理,利用测井、钻井资料对研究区地层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研究松辽盆地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扶杨油层在层内、层间和平面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其中扶Ⅲ油层组非均质性最弱,杨Ⅰ油层组非均质性相对较强;扶杨油层的非均质程度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

    2011年03期 v.35;No.169 28-3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南华北盆地青白口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

    付顺;田景春;王峰;何明喜;

    以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资料观测与分析为基础,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组构和剖面序列等特征,研究南华北盆地青白口系沉积体系类型,识别滨岸、碎屑岩潮坪和陆棚3种沉积体系,分析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时空演化.在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探讨青白口系烃源岩、储集层及生储盖组合等油气地质条件.结果表明:青白口系沉积相带总体表现为南北向分带、东西向展布的格局,演化过程中水体逐渐变浅,由滨岸—陆棚沉积环境逐渐向碎屑岩潮坪沉积环境过渡.研究结果为南华北盆地青白口系油气预测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011年03期 v.35;No.169 34-38+44+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秦秋寒;宋效文;何成山;柳成志;刘勇;

    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压汞分析,结合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资料,研究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储集空间类型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临江地区扶余—杨Ⅰ油层为中低孔低渗的碎屑砂岩储层,孔隙度为10.0%~15.0%,渗透率为(0.01~10.00)×10-3μm2;砂岩发育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2种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储层孔隙结构不均匀,以小孔喉为主;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前期为沉积条件和埋深,后期为溶解作用和胶结、交代作用.研究结果对认识临江地区扶杨油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有参考意义.

    2011年03期 v.35;No.169 39-4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张承丽;宋国亮;魏明国;殷代印;

    以朝阳沟油田长10区块为例,研究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对脱气半径、原油黏度、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含水率、原油产量的影响;同时数值模拟超前注水对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前注水减小脱气半径,有利于提高开发效果;超前注水使无因次采液/采油指数略有增加,含水率高于60%以后,无因次采液指数逐渐上升,最高达到1.3;超前注水后,相同采出程度情况下,含水率降低;实施超前注水后,如果平均地层压力从7.3 MPa升高到9.5 MPa,投产初期增产幅度为27.7%,提高采收率2.22%,有效动用系数增加0.079.

    2011年03期 v.35;No.169 45-49+54+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低渗透油层弱水湿岩心的合理驱替速度

    陈涛平;张晓娇;刘斌;

    为探索考虑动润湿滞后条件下低渗透油层弱水湿岩心的合理驱替速度,将岩石孔隙简化为等直径平行毛管束,通过压力平衡方程式,建立驱替速度、接触角以及渗透率等之间的理论关系式,进行低渗透油层弱水湿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数据求出理论关系式中的有关参数,并在Moore和Slobod毛管数定义式的基础上,对毛管数进行适当的修正.结果表明:低渗透油层弱水湿人造岩心接触角为79.032°时,其水驱采收率最高为47.67%;合理驱替速度与渗透率之间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当岩心渗透率为50×10-3μm2时,合理驱替速度为1.4 m/d.

    2011年03期 v.35;No.169 50-5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热敏可逆凝胶调剖剂的研制与应用

    杨立军;喜恒坤;

    为解决注气开采过程中油层纵向动用程度不均匀及气窜问题,实验优选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作为热敏可逆凝胶调剖剂主剂,给出其适宜的质量分数为3.0%;通过选择性地向热敏可逆凝胶添加无机物或有机物,调整热敏可逆水溶性凝胶的成胶温度和成胶时间,提高可逆水溶性凝胶的强度;分别试制A、B添加剂,提高热敏可逆凝胶的耐温性和抗盐性.所研制的HPMC热敏可逆凝胶调剖剂在松散填充岩心中的封堵率达到91%,封堵强度达到10.3 MPa/m,能够满足注气开采要求;在杜84-63-95井进行热敏可逆凝胶调剖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2011年03期 v.35;No.169 55-59+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现场注入工艺参数优化

    杜荣光;郭辽原;郭省学;

    在对沾3块油藏再认识和水驱开发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模拟沾3块油藏和流体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激活剂注入量、激活剂注入方式和空气配注量三因素、四水平进行16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沾3块各注入参数对开发效果影响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其中激活剂注入量影响最明显,其次为激活剂注入形式和空气配注量.结合矿场实施经济可行性确定最佳现场注入方案:激活剂注入量为0.3 PV,段塞大小比为1∶3,空气配注量为15∶1(气液体积比),该方案为沾3块内源微生物驱现场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3期 v.35;No.169 60-6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Z型管内2种组分LPG顺序输送混量数值模拟

    马贵阳;乔伟彪;陈扬;杜明俊;李朝阳;

    为顺序输送不同组分LPG时,做到准确切割混液段,以丁烷-丙烷顺序输送为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的多相流Mixture模型,编写丁烷温升气化过程的传质UDF程序,数值模拟后续丙烷与前行丁烷的顺序混输过程,分析丙烷不同入口速度、管径、环境温度、丁烷气化率对Z型管下游直管段混液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丙烷注入速度的增加,下游直管段各截面丙烷平均体积分数增大且混合界面平缓;随着漏热量的减少,丁烷气化率降低,后续丙烷在下游直管段各截面体积分数增大;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下游直管段各截面丙烷体积分数降低;随着管径的减小,下游直管段各截面丙烷体积分数增加.计算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监测LPG各组分混液界面的动态变化规律,控制LPG产品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3期 v.35;No.169 64-67+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注蒸气多场耦合驱油机理的多层次描述与分析

    刘扬;成庆林;项新耀;王志国;魏立新;

    以"势场"为研究载体,提供注蒸气驱油过程动力为统一目标,将不可逆热力学中"流"与"力"的概念引入驱油过程,在研究驱油域势场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注蒸气多场耦合的驱油机理可概括为动力势场之间、阻力势场之间及动力势场与阻力势场之间3个层次.尽管已在注蒸气驱油过程多场耦合的多层次描述与分析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仍需要开展探索性研究:完善驱油过程热—水力—力学—传质耦合的数学模型、准确划分驱油域势场的动力与阻力结构组成、定义各层次耦合机制的耦合参数及相关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推动多孔介质内多场耦合研究发展,并为有效提高稠油动用程度和采出速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011年03期 v.35;No.169 68-7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剪切速率匀速加载条件的含蜡原油屈服-触变特性

    国丽萍;张劲军;

    屈服-触变性是胶凝含蜡原油重要的依时流变特性,利用RS150H流变仪对大庆原油、中原原油、大庆-南堡混合油、苏丹原油等4种物性不同的含蜡原油,在剪切速率线性增大后又线性减小循环加载方式条件下,研究胶凝含蜡原油的屈服-触变性,给出屈服时间与剪切速率变化率之间关系的经验表达式.结果表明:在该循环加载条件下,蜡晶结构恢复速率较慢,在研究含蜡原油的滞回环时应该主要考虑第一个环.同一温度下,当剪切速率变化率变大时,滞回环向离开剪切速率轴方向移动,环的面积变大;当剪切速率变化率变小时,滞回环向剪切速率轴方向移动,环的面积变小.随着剪切速率变化率的降低,屈服应力减小,屈服时间延长.

    2011年03期 v.35;No.169 72-7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初始几何缺陷对海底管道横向屈曲的影响

    刘羽霄;葛涛;李昕;周晶;

    为了研究初始几何缺陷对海底管道前、后屈曲的影响,基于ANSYS软件建立平坦海床上裸铺管道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建模过程中初始几何缺陷的引入方法,得到缺陷幅值及缺陷长度对管道前屈曲及后屈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临界温差随着初始几何缺陷幅值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缺陷段长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缺陷幅值及缺陷段长度对管道后屈曲的变形、弯矩及轴向应变影响不大.这对海洋管道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2011年03期 v.35;No.169 76-80+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胜利石油磺酸盐在史深100油田的应用

    聂振霞;

    为解决低渗透油藏生产过程中由于物性条件差导致的注水效果差、驱替能力弱问题,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作为表面活性剂,研究油水界面张力和压降因数等,分析胜利石油磺酸盐对储层渗流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有利于减小水驱毛管阻力,从而降低水驱压差;胜利石油磺酸盐与史深100区块的原油具有良好的相似相容性能,质量浓度为4 g/L的胜利石油磺酸盐能够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10-3mN/m.在史深100区块史3-10-x12水井进行矿场试验,统计启动压力、吸水指数、注水压力和日注水量等参数,表明胜利石油磺酸盐能够有效改善低渗油藏注水效果,补充地层能量,缓解低渗透油藏注采矛盾,对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2011年03期 v.35;No.169 81-8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二氧化碳驱试验区试井测试资料分析及应用

    王敬瑶;

    二氧化碳驱试井测试资料表现复杂渗流特性.解释分析某注二氧化碳试验区同井不同时间段和同时间段不同井的试井测试资料,应用复合区试井模型,得到表皮因数、流度和外推地层压力等油藏参数;比较二氧化碳驱前后地层流度和外推地层压力的变化特征,获得有效的二氧化碳驱开发参数;对试验区试井测试资料综合分析,反映二氧化碳驱受效情况.结果表明:与生产动态相吻合,准确反映油井生产状况.

    2011年03期 v.35;No.169 85-90+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

  •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供热管网泄漏检测技术

    姜春雷;郭远博;付兴涛;王天昊;

    传统的管网泄漏检测系统智能化程度较低,使用单一传感器信号,容易引起泄漏误报和漏报.采用多传感器(包括负压波、流量等)获得供热管网多信号参数,提出基于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综合考虑多泄漏检测信息,将管网泄漏检测多信号进行数据融合,得出管网泄漏判断,建立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供热管网泄漏检测软硬件系统.结果表明: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供热管网泄漏检测系统有利于提高泄漏故障检测的有效性、可信度和泄漏检出率,并能降低管网漏报和误报率.

    2011年03期 v.35;No.169 91-94+10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结合TRC和Golomb编码的二维测试数据压缩

    高紫俊;许晶;

    为有效降低确定性内建自测试的存储要求,提出一种结合扭环计数器TRC和Golomb编码的二维测试数据压缩的确定性内建自测试方案.首先利用基于扭环计数器TRC的测试集嵌入技术对测试集进行垂直压缩,从而减少确定性测试向量的个数;然后利用Golomb编码对垂直压缩所得TRC种子集再进行水平压缩,降低确定性测试向量的位数.基于ISCAS89标准电路的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算法,采用本方案所实现的测试电路,存储位数平均减少30%,并且测试控制逻辑电路简单,可重用性好.

    2011年03期 v.35;No.169 95-9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科学及其他

  • Newton-Leipnik系统混沌控制

    李贤丽;秦显荣;王升;张秀龙;严晓波;

    分析非线性Newton-Leipnik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得出系统存在5个不稳定平衡态,导致系统形成复杂的双吸引子结构;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系统随参数变化的倍周期分岔图,对其混沌态采用周期激励和线性反馈2种无反馈控制方法进行控制,当控制参数选择适当的范围时,将混沌运动控制为规则的周期运动;比较不同初始条件的上、下吸引子的控制结果,虽然存在差异,但对控制结果影响不大.

    2011年03期 v.35;No.169 99-103+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双欧拉模型的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场数值模拟

    朱博;王强;郭慧军;张潇玲;杜明俊;

    为解决低流化风速下采用Syamlal-O’Brien曳力模型计算流化床内流化过程误差较大的问题,选择曳力模型预测初始最小流化条件,结合实验数据,修正Syamlal-O’Brien曳力模型,并采用双欧拉模型对均匀床内低速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修正Syamlal-O’Brien曳力模型计算结果略小于实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为4.4%,但轴向压降变化趋势相同,能够满足工程实际要求,可以描述低速气固两相流动相互作用物理过程.

    2011年03期 v.35;No.169 104-10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