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敦山;刘玮盈;石巍;任文佳;赵宇鑫;
通过对三肇凹陷及周边地区扶杨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圈闭及与青一段源岩的空间配置和油运移输导形式研究,得到源下圈正上方、源下圈侧上方、源上圈正下方和源上圈侧下方4种源圈空间配置关系.不同类型源圈空间配置的油输导形式不同,源下圈正上方空间配置为过T2~T06断裂的直线向上运移输导形式;源下圈侧上方空间配置为从下断至T2断裂、被T2~T06断裂沟通的扶杨油层砂体和过T2~T06断裂构成的"U"型运移输导形式;源上圈正下方空间配置为从下断至T2断裂的直线向下运移输导形式;源上圈侧下方空间配置为从下断至T2断裂和被过T2~T06沟通扶杨油层砂体构成的"L"型运移输导形式.三肇凹陷中下部含油气组合运移形式对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油源区内油藏分布在断裂直线输导通道附近;(2)油源区外油藏分布在被断裂沟通的砂体输导通道上或附近;(3)油源区外"U"型运移输导形成的葡萄花油层油藏分布在过T2~T06断裂附近.
2010年04期 v.34;No.162 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志伟;姜泽军;邵明礼;薛海涛;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经历了多次勘探,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烃源岩定性评价是判断研究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应用大量地化分析数据,对滨北地区烃源岩进行定性分析,认为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较低.应用w(残留烃)/w(总有机碳)、w(残留烃)/w(生烃势)、w(氯仿沥青"A")/w(总有机碳)、w(总烃)/w(总有机碳)等地球化学指标对研究区生油门限进行研究,认为滨北地区主力烃源岩层的生油门限为1 600 m,比从前深了400 m.由于滨北地区烃源岩埋深相对较浅,这一认识必然会使生、排油量的计算值大幅度减少.相应地,区内的主要成烃期从嫩末推迟到明末以后.
2010年04期 v.34;No.162 7-11+44+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宫帅汝;
应用岩心、录井、测井、重矿物、粒度分析等资料,采用现代精细沉积学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花敖泡海坨子地区泉四段沉积微相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花敖泡海坨子地区泉四段下部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主要发育分支河道、河道间、决口扇等微相;上部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等微相.在对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基础上,认为泉四段分支河道、少部分决口扇及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厚度和规模较大,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是形成油气藏的良好储层.
2010年04期 v.34;No.162 12-17+3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曹瑞成;王伟明;尚教辉;汪庆锴;
利用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层序格架内对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烃源岩进行精细研究,探讨层序格架内暗色泥岩的发育与分布,结合和9井南屯组密集取样的有机碳和热解分析实验结果,对比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类型的差异,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油源分析,提高油源对比的精度.结果表明:层序格架内水进体系域的暗色泥岩广泛分布,具有厚度大、泥地比高等特点;水进体系域中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优于低位域和高位域;水进体系域暗色泥岩的生标等特征与原油表现出较强的亲缘关系.
2010年04期 v.34;No.162 18-22+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由辉;
通过油藏解剖分析及其与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对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分布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主要分布FⅠ油层组,平面上,沿断裂密集带分布,由构造低部位至构造高部位含油层位由多变少;剖面上,上油下水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北部,上水中油下水和上水中气、油下水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南部.油运聚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源断裂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在浮力作用下通过2个断裂密集带输导通道向长10区块侧向运移,主要在断块和断层岩性等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控制:(1)2个断裂密集带分布控制着油聚集区域;(2)断裂密集带内断层—岩性和断块圈闭有利于油聚集成藏;(3)距三肇油源区越近越有利于聚集成藏.
2010年04期 v.34;No.162 23-2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薛海涛;许淼;徐庆霞;王泽淼;
通过对虎林盆地古近系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色谱-质谱、碳同位素进行分析,发现该原油具有两高两低特征,即高蜡、高饱和烃含量、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密度.饱和烃色谱分析结果表明:虎林盆地古近系原油具有异常高的姥鲛烷/植烷比值,生物标志化合物中伽马蜡烷含量低,甾类以C29甾烷为主,同时古近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相对偏重,其碳同位素值约为-27‰,具有典型煤成油特征.
2010年04期 v.34;No.162 27-29+61+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丽萍;李雄炎;李洪奇;
基于多参数信息的低阻油层的识别属于高维、非线性的模式识别问题.结合研究工区低阻油层储层特征,分析研究工区构造和沉积特征,以数据挖掘方法为基础,确定模型驱动数据挖掘的理论框架;以测井、岩心和试油的相关信息为源数据,利用聚类和关联分析获取敏感参数;以敏感参数为核心,采用决策树、贝叶斯网络、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获得多参数组合的预测模型,并结合参数的物理含义和低阻油层的实际特征,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改进预测模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利用模型驱动数据挖掘方法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预测研究工区的低阻油层的识别准确率为90.05%.
2010年04期 v.34;No.162 30-3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梁峰;刘人和;拜文华;张银德;崔会英;
通过岩心观察、孔渗分析、含油率分析、薄片鉴定、组分分析等方法,分析风城地区白垩系沉积相及油砂成矿主控因素,得出风城地区油砂成矿的主控因素(砂体展布、断层和不整合面)和风城地区油砂的成矿模式.结果表明:砂体展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向上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在近地表的地层中形成生物降解成因的油砂矿.该结果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04期 v.34;No.162 35-39+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路俊刚;陈世加;肖敦清;张纪智;文彦春;
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紧邻歧口凹陷,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岐口凹陷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埋深大,演化程度高,凹陷中心沙三段烃源岩成熟度达到2.5%,已到高—过成熟阶段,应有大量的高熟天然气和原油裂解气生成.北大港构造带东翼目前发现的油气都是成熟阶段的产物,后期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没有运移到中浅层.分析烃源岩特征、油气成熟度、天然气类型及构造特征.结果表明:烃源岩成熟阶段生成的原油在构造深层聚集,后因断裂沟通,一部分运移到浅层成藏,另一部分继续在深部储集物性较好的构造和砂体中富集,随演化程度不断加深,原油裂解成气.
2010年04期 v.34;No.162 40-4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阿男;刘思彤;陈可洋;杨微;
基于三维一阶双曲型各向异性介质速度-应力弹性波动方程,给出各向异性介质向各向同性介质转化的条件,采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和PML吸收边界条件,实现高精度三维弹性波正演数值模拟.以均匀介质为例,研究弹性波在三维空间的波场特征;以三维似French模型为例,合成不同时刻的三分量波场快照和共炮点记录,并对比分析三维各向同性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在该模型中的波场响应特征.数值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具有精度高和边界吸收效果明显的优点.
2010年04期 v.34;No.162 45-50+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昱强;何顺利;郭尚平;韩冬;
针对国产露头砂岩与Berea砂岩存在差异,分析国产露头砂岩的渗吸特点和规律,研究亲水砂岩渗透率对盐水自发渗吸规律和采收率的影响,对比不同渗吸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渗透率低于800×10-3μm2时,随着砂岩渗透率增加,盐水渗吸采收率逐渐升高,但是增速变慢;渗透率高于800×10-3μm2时,渗吸采收率趋于稳定或稍有下降.高渗条件下,毛管力对盐水渗吸的贡献变弱;渗透率越小,渗吸采收率增速越快,低渗储层开发中应注重发挥渗吸作用.由于渗吸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因素影响,已有渗吸数学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渗吸规律.
2010年04期 v.34;No.162 51-5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刘远亮;
针对乾安大情字井地区待开发及动用的低孔低渗透难采储量,孔喉结构变差、敏感性复杂、泥质质量分数高等特点,常规(瓜胶)压裂液残渣及破胶残液对天然裂缝、支撑裂缝及基质造成不可逆伤害,制约产能有效发挥,在认识储层地质特征基础上,对低伤害缔合压裂液体系进行室内研究,尽可能降低由压裂液侵入储气层而造成的伤害.该低伤害缔合压裂液体系,适用70~100℃温度下有效交联质量分数和相应的有效生产交联比,能够发挥减少储层伤害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的作用,其压裂成功率为92.3%,压裂液返排率提高12%.现场试验表明,该压裂液能较好地满足压裂工艺及储层物性,提高压后压裂液返排率并取得较好的单井产量.
2010年04期 v.34;No.162 57-61+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守军;
为解决水平井笼统注气时普遍存在的水平段油藏动用不均的矛盾,应用水平井分段优化注气技术,用耐高温封隔器将注气管与筛管或套管之间封隔,将笼统注气的1个注气腔分割成2个或多个注气腔,进行选段注气、两段分注和两段或多段同注,并对封隔器位置和尺寸、注气阀大小和注气量进行优化设计.推荐封隔器密封长度为0.04~1.00 m.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水平段油藏有效动用长度较笼统注气平均增加了70%左右,能够有效调整水平井段吸气剖面,改善水平井注气开采效果.
2010年04期 v.34;No.162 62-6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孙金凤;
为解决数据资源孤立、数据采集标准、流程和规范不统一、专业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内容不齐全以及数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提出石油企业源头数据资源体系模型架构,并结合油田所采取的方式依然是追帐式的数据资源建设模式的实际情况,提出石油企业源头数据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实现石油企业源头数据资源的"一次采集,全局共享"的有利模式,为油田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010年04期 v.34;No.162 67-70+7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杜庆军;侯健;鹿腾;李振泉;张言辉;
基于泡沫临界毛管力理论,建立描述泡沫驱渗流特征的分流量方程,采用特征线法进行求解;通过对泡沫驱替实验进行拟合,研究有前置表面活性剂段塞和无前置表面活性剂段塞的泡沫驱渗流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机理上反映泡沫驱渗流特征;在有前置表面活性剂段塞情况下,泡沫体系呈活塞式驱替,岩心两端压力线性增加,驱替前缘两侧分别为水流动区和泡沫流动区,其中泡沫流动区处于临界含水饱和度状态;在无前置表面活性剂段塞情况下,水流动区和泡沫流动区之间存在自由气和水混合流动的气驱段塞,同时泡沫突破时间晚于有表面活性剂段塞情况,但容易产生气窜现象.
2010年04期 v.34;No.162 71-76+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罗锋;
针对大庆油田矿场需求,采用扫描电镜(SEM)、黏度测试和人造岩心驱替实验等方法,分析P1,P2,P3,P4等4种新型中低分"抗盐"聚合物性能.结果表明:中低分"抗盐"聚合物(HPAM)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空间网络结构,且有一定的分形生长自相似性.P1聚合物分子聚集成大范围的片状结构,骨架存在很小的细分支;P2和P3含有少量刚性基团,网络骨架存在少量的片状结构;P4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比较均匀,分形生长的自相似性最强,没有片状骨架.随浓度的增加,相对于中分聚合物溶液,4种中低分"抗盐"聚合物溶液黏度增幅较大.聚合物溶液阻力因数、残余阻力因数和聚驱采收率受黏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但相关性不强,这与中低分"抗盐"聚合物分子构型有关.水驱后直接采用中低分"抗盐"聚合物驱油时,可提高中分聚合物溶液采收率2.9%~4.4%.
2010年04期 v.34;No.162 77-8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立平;王云龙;刘福林;王保军;果艳梅;
长春岭油田具有泥质胶结、低含硫、低沥青质、高胶质、高含蜡、高黏度等特点,采用热水驱、蒸气吞吐、蒸气驱等热采方式未获得理想效果.开展高能表面活性剂驱试验,开发适合油田稠油驱的高能表面活性剂(UT8-1),考察表面活性剂改变岩石润湿性和降低原油黏度的能力.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能增大原油与岩石表面的接触角,可将原油黏度从2 000 mPa.s降低到100 mPa.s,驱油效率达到76.5%.采用这种高能表面活性剂驱油,单井日产油达到1.0 t,比传统的热采方式更加经济、有效.
2010年04期 v.34;No.162 82-84+93+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岳前升;刘书杰;何保生;李玉光;胡友林;
针对海洋油田水平井破胶液破胶速度快且不宜控制,使用胶囊延迟破胶技术,优选胶囊破胶剂JNJ-2.实验结果表明:胶囊破胶剂JNJ-2具有较好的延迟破胶特性,能够将海上油田水平井破胶时间由1~2 h提高至8~9 h,压力对其释放速度影响不大,破胶剂完全释放后能有效解除聚合物堵塞造成的储层损害,对海洋油田水平井钻井液及其滤饼具有良好解除效果;胶囊延迟破胶技术能够减少海洋完井作业程序,降低完井漏失风险,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10年04期 v.34;No.162 85-8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任国领;袁红梅;侯兆伟;卞立红;黄永红;
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是分析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变化的重要方法,油藏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是进行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和DGGE的前提.建立大庆油田油藏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与基于SDS细胞裂解法相比,华舜基因组抽提试剂盒法具有DNA浓度高、纯度好和省时等优点.不同油藏条件下的实验和PCR扩增技术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成功提取基因组DNA,并且提取的基因组DNA可以直接用于克隆文库和DGGE实验的细菌16S rDNA PCR扩增.这说明DGGE与分子克隆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MEOR)机理及指导MEOR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2010年04期 v.34;No.162 89-93+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