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水清;韩大匡;刘文岭;王玉学;
基于河流相储层的地质特征,通过频谱分解方法,提出利用井震(频谱分解结果)联合绘制的各地质小层砂泥岩平面分布图为约束,建立高精度储层岩相模型.实际区块应用表明,谱分解技术可以预测具有一定规模的河道砂体的分布,同时井震联合建模方法能够利用地震资料与井资料分别在平面和纵向上具有高密度采样的特点,对井间储层的分布做出准确、细致的描述和预测,可以降低建模过程砂岩骨架模型的不确定性.依据该方法在低井控条件下建立的高精度储层地质模型,其井上砂层预测符合率为80%.
2008年03期 No.141 1-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孟庆洋;庞雄奇;高剑波;
随着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勘探工作的深入,工作重点已逐渐由浅层向深层过渡.作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古老的含油气层位之一,寒武系越来越为勘探所重视,分析寒武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对指导油气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成果,在恢复影响大油气田发育的4个成藏主控因素(古隆起、烃源岩、区域盖层和构造平衡叠合带)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应用"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大油气田有利勘探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不仅与已发现的油气田有较好的吻合关系,还指明了潜在的未被发现有利勘探区带,对塔里木盆地勘探向深层过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8年03期 No.141 5-8+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利华;袁红旗;柳成志;刘丹;高鹏;
在分析松辽盆地长垣以西地区姚一段三级层序(SQ1)、体系域及准层序组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强制性水退沉积模式下姚一段内部地层及其与下伏青山口地层的接触关系.结果表明:长垣以西地区姚一段地层在强制性水退背景下形成,低位域内3个准层序组逐渐向盆地进积,滨岸线向盆地中心迁移;在强制性水退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侵蚀不整合面穿时性强,姚一段地层与青山口地层之间在滨线坡折带之上为侵蚀不整合,在滨线坡折带之下为整合接触;在滨线坡折带之下姚一段地层内部水进域与低位域之间存在局部侵蚀不整合.
2008年03期 No.141 9-11+1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萌;季海军;裴晓含;李志文;崔海清;
给出了运动双极坐标系下幂律流体在内管做行星运动的环空中流动的切向速度、径向速度、轴向速度及合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及数值计算方法;并以可视为幂律流体的CMC水溶液为例,对该流动的切向速度、径向速度、轴向速度以及合速度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环空宽间隙和窄间隙处,该流动的径向速度均为零,而切向速度、轴向速度以及合速度分布与内管公转速度、自转速度、环空偏心度以及压力梯度有关.
2008年03期 No.141 12-17+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黄志双;
针对矿场实际需求,利用室内仪器检测方法,对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黏度、流变性、黏弹性和界面张力性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受温度、时间、剪切作用和稀释作用等因素影响,体系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随剪切作用增强而降低,随稀释倍数增大而降低;碱和表面活性剂对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黏弹性影响程度大于流变性,聚合物对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黏弹性影响程度大于碱和表面活性剂;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随碱和表面活性剂增加而降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2008年03期 No.141 18-2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吴景春;王朝霞;金振浩;
基于以往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在应用中,表面活性剂溶液采用清水配制,研究了含聚污水条件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当污水中聚合物质量浓度小于100mg/L时,表面活性剂溶液可以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含聚污水的矿化度为1~10g/L,pH值小于6时,不影响表面活性剂性能.含聚合物污水岩心降压结果表明,当污水中聚合物质量浓度大于100mg/L时,须加氧化剂段塞,注入压力降低值可大于40%.
2008年03期 No.141 22-24+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云飞;
利用喇嘛甸油田不同时期取心井岩心资料,通过渗吸和强制驱替实验测定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储层岩心的平均润湿性,分析了润湿性变化机理.结果表明:一类、二类油层岩石原始润湿性为偏油性,三类油层岩石原始润湿性为偏亲水性;正韵律油层由上到下岩石亲水性增强,复合韵律油层岩石润湿性较复杂,但总体趋势还是由上到下亲水性增强;随着开发的深入,各类型油层岩石经过注入水与聚合物溶液的长期冲刷润湿性转变为亲水性.通过喇嘛甸油田润湿性研究,为油田开发与综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03期 No.141 25-28+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海涛;张烈辉;
为解决油层部分射开、顶底封闭、各向异性的三重介质油藏不稳定渗流问题,采用点源、线源的思想,得到无限大三维油藏中的连续点源解;使用镜像反映法及Poisson求和公式,得到顶底封闭时的连续点源解,沿射开层段积分,得到油藏不稳定渗流的均匀流线源解;根据有效平均压力点理论,得到无限导流线源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和程序设计绘制典型曲线,并根据渗流机理,分析影响曲线形态特征的因素,如储容比、窜流系数、射开程度、垂向各向异性系数等.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助于认识此类复杂油藏的渗流机理,也可用于试井分析、油藏产能研究等,为合理开发此类油藏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03期 No.141 29-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继红;王亚楠;赵提财;于海明;刘明君;
采用RS600流变仪PP20防滑锥板测量系统,通过流变特性实验,研究低温调堵剂凝胶的黏弹特性、屈服应力特性和蠕变回复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温调堵剂凝胶为黏弹性体,其弹性特征强于黏性特征,损耗角始终低于45°;低温调堵剂凝胶表现出较强的屈服应力特征,屈服应力变大,达到屈服点后存在应变变软,其屈服应力随主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说明主剂质量分数大的调堵剂凝胶自身的材料胶结强度较大.调堵剂凝胶体系具有蠕变-回复特性,在定应力和相同加载时间下测得调堵剂凝胶的柔量与主剂质量分数有关,主剂质量分数小时,柔量大,调堵剂凝胶容易变形.
2008年03期 No.141 34-3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邓松圣;杨丽芸;董建伟;李赵杰;秦伟;
地面发生火灾时,土壤中的热力平衡被破坏,土壤和埋地输油管道温度将重新分布,当管壁温度过高时,管道功能有可能失效.分析非稳态热力过程,建立热力计算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法进行计算,探讨管径、土壤导热系数、管道埋深和油品温度等对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发生火灾时,土壤导热系数、管道埋深、埋地管道管径和油品温度对管壁温度有影响,其中以管道埋深的影响最为显著.
2008年03期 No.141 37-39+6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戴江;李子丰;刘国志;于振东;
一趟管柱压裂两层是在不动管柱的前提下,利用一趟管柱进行两层压裂,并实现压后试油排液求产,同时通过管柱结构和井下工具的合理设计,实现井下压力监测与压后井温测试,完成压裂、排液、求产、测压、测井温等一整套试油工艺技术.现场应用31口井,成功率为100%.结果表明,该工艺技术可减少压裂液对储层的浸泡时间,降低储层的损害程度;节约下管柱作业费用,改善作业环境,实现绿色施工,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2008年03期 No.141 40-42+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代奎;艾池;
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强度测试仪等对矿渣—粉煤灰混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硬化体微观结构及强度进行检测和分析,揭示矿渣粉—煤灰混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作用过程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矿渣在激发剂作用下产生水化反应,玻璃体首先发生表面水解,进而引发粉煤灰的火山灰作用;混合材料的水化产物组分以水化硅酸钙凝胶为主,硬化体具有与油井水泥相类似的网络状微观结构;随养护时间增长,混合材料后期强度持续增加.
2008年03期 No.141 43-4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汤晓君;刘明武;
用Si/Al比为50的β沸石分子筛作催化剂,研究乙酸和辛醇的酯化反应,考察催化剂用量、醇酸物质的量、反应时间等对乙酸辛酯的酯收率的影响;比较用不同物质改性后的β沸石催化剂对酯化反应产率的影响;并对Si/Al比为25和50的β沸石及改质沸石的表面酸量和酸强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Al比为50的H-β沸石分子筛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和选择性;适宜的反应条件:n(醇)∶n(酸)为1∶1.6,催化剂用量为6g/mol辛醇,反应时间为2.5h;酯收率达89%.
2008年03期 No.141 46-48+7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海燕;丁伟;曲广淼;于涛;
采用未经改装的家用微波炉在无溶剂条件下经季铵化反应合成了中间体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r),又经复分解反应合成了1-丁基-3-甲基咪唑氟硼酸盐([bmim]BF4)离子液体,考察了微波功率、加热时间、原料的物料比对合成[bmim]BF4的影响,得出微波辐射合成[bmim]BF4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bmim]Br)∶n(NaBF4)=1∶1.05,反应时间为5min,微波炉功率为350W,产品收率可达83.2%.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表征结构.
2008年03期 No.141 49-5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宋建国;张永刚;郭祥峰;贾丽华;
用微波法合成C6~C18的直链饱和脂肪酸三羟甲基丙烷酯.采用正交实验,分别以对甲基苯磺酸、磷酸、浓硫酸等为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质量分数、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反应原料物质的量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甲基苯磺酸作为催化剂,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产物颜色较浅.较佳的工艺条件为:n(脂肪酸)∶n(三羟甲基丙烷)为3.3∶1,w(对甲基苯磺酸)为1%,微波功率为600W,辐射时间为20~30min,该条件下反应速率是常规加热条件下的8~10倍.
2008年03期 No.141 53-55+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欣;李树材;
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核单体,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阳离子单体为壳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种子聚合技术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酸酯乳液,并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聚合物用作纸张施胶剂和增强剂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增强剂的最佳使用条件:胶乳质量分数为1.2%,体系的pH值为7;增强剂的最佳使用条件:胶乳质量分数为0.9%~1.5%,体系的pH值为7.
2008年03期 No.141 56-5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艳辉;李红星;张永新;杜贵明;付光杰;
在分析汽车主动悬架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主动悬架的振动控制在数学上表述为一个凸多面体系统的多目标控制问题.鉴于系统模型中的车身质量参数可以实时测量,提出参数依赖状态反馈控制策略.将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鲁棒L1/H∞多目标控制器设计转化为受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的凸优化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2008年03期 No.141 62-6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任伟建;山茂泉;谢锋;王文东;
针对颜色直方图的彩色物体的运动目标,在各种噪声的干扰下多呈现非线性和非高斯的特点,利用粒子滤波的方法进行运动估计和跟踪.利用粒子滤波对非线性和非高斯的有效逼近的性质,获得粒子的后验概率分布,估计目标状态,实现目标的有效跟踪.采用累加权值概率并且引入随机正态分布进行采样,保证粒子的多样性,有效避免粒子退化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8年03期 No.141 67-7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微;单清林;朱英;
Boost升压电路受升压芯片内部开关管的限制,难以实现较大的功率输出.根据UC3842芯片的功能特点,结合Boost拓扑结构,提出一种利用UC3842控制芯片控制的Boost变换器的设计电路,并分析工作原理和参数设计.实验结果表明,该Boost变换器的输出功率明显提高,设计电路的外接元器件较少,运行稳定,控制灵活便捷.
2008年03期 No.141 71-7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翔男;密超;
为了提高SCDMA系统下用户的呼入成功率,提高SCDMA网络的服务质量,通过大规模呼叫测试,结合理论分析,确定了影响SCDMA系统小灵通用户呼入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基站忙闲指示和处理策略,制定了对全网基站进行B/I属性及SCALE调整的解决方案.抽样检测表明:应用该方案,小灵通用户的呼入成功率有明显提高,相关技术指标有所改善.
2008年03期 No.141 74-7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胜;李艳秋;常玉连;许晓峥;赵明泉;
为研究双臂自由漂浮空间机器人(FFSR)的姿态规划,建立双臂FFSR的运动学几何模型,引入描述机械臂与本体之间耦合关系的广义雅可比矩阵,提出以对FFSR本体姿态影响最小为优化目标,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双臂FFSR协调的姿态规划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精度高、通用性强等优点.
2008年03期 No.141 77-8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远强;马惠萍;周岩;杨立见;
提出一种新的双光路深反馈综合控制补偿方案,并阐述了补偿机理.该方案测头采用同轴式3层光纤结构,发射光纤为单根单模光纤,接收机构为双光路,并将深度负反馈自动控制技术和双光路接收共模抑制技术结合.实验表明,该方案设计合理,补偿后误差小于0.5%,可有效消除光源光强波动和被测件表面反射率变化等因素对系统测量精度及稳定性的影响,补偿效果明显.
2008年03期 No.141 81-84+11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文慧俭;马世忠;丁日新;庞智英;杜鸿烈;
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营四段砾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营四段砾岩储层砾石成分复杂,类型多样,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成分的砾石均可见.通过砾岩成分、古剥蚀区及岩性特征研究,认为物源方向为北北西向.
2008年03期 No.141 98-100+104+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文慧俭;舒萍;范传闻;庞智英;丁日新;
通过精细岩心观察、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兴城气田营四段砾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兴城气田营四段为一套特低孔、特低渗并发育裂缝的砂砾岩储层,孔隙度平均为3.7%,渗透率平均为0.2×10-3μm2;该区砾岩发育3类9种储集空间,即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其中原生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和杂基微孔2种类型,次生孔隙包括砾内溶孔、砾间溶孔、铸模孔、胶结物内溶孔及收缩孔5种类型,裂缝包括成岩缝和构造缝2种类型.影响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构造运动、成岩作用及砾石成分.
2008年03期 No.141 101-10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雁;柳成志;祝秀华;高金琦;赵全军;
综合基准面旋回、湖平面升降情况,以小层为单位,从成因上分析了杏南地区沉积演化过程中砂体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基准面旋回、湖平面变化的综合影响下,不同位置,砂体的类型、形态、规模是有一定规律的.利用井资料统计了砂体的类型和规模.该研究可以准确揭示各时期地质体的特征,为油藏数值模拟服务.
2008年03期 No.141 105-107+11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雁;冯殿辉;林虎哲;谷洪德;宋长河;
河流相储层在我国储层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由于其内部复杂的建筑结构,严重的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越来越大,剩余油呈高度分散状态.利用测井曲线对储层内分布的薄夹层进行了识别,分析了不同类型河道储层内部夹层个数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对于水平产状的夹层,夹层个数的增多有利于水驱更均匀,而对于倾斜产状的侧积泥质夹层,由于剩余油主要产于上部封闭、下部开放的角隅处,夹层个数对水驱效果的影响不大.
2008年03期 No.141 108-11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佟卉;李桂范;向淑敏;田庆丰;
根据地层、构造及岩浆活动特征,中生代大杨树裂陷盆地的演化历史可划分为4个阶段,由早到晚分别为:①断陷初期火山强喷发伴随粗碎屑快速堆积阶段;②断陷中期火山弱喷发较稳定湖盆沉积阶段;③断陷晚期火山强喷发阶段;④断陷后整体抬升剥蚀阶段.大杨树盆地是发育于中国板块东北端的一个晚中生代裂陷盆地,盆地的形成、演化历史和充填特征,反映了其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背景具有受深部地幔热柱和西伯利亚板块、库拉—太平洋板块作用明显影响的特征.
2008年03期 No.141 111-113+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佟卉;李桂范;金会苓;田庆丰;
为查明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特征,采集了48个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全岩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大杨树盆地中生代形成的火山岩类型多样,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粗面安山岩和英安岩,其次为流纹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少见粗面岩、粗面玄武岩和碱玄岩.从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的火山岩发育特征来看,大杨树盆地发育时期,大兴安岭超壳断裂带对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的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且岩浆活动,在垂向上,表现为强—弱—强的演化规律,在横向上,大兴安岭断裂带附近岩浆活动强,远离该断裂方向岩浆活动逐渐变弱.
2008年03期 No.141 114-11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曹广胜;孙海欧;刘银庆;张春辉;
聚合物驱油井见聚以后,产出液为聚合物溶液与原油的混合液,黏度大,抽油杆下行阻力增加,为了解决杆管偏磨问题,在抽油杆上普遍安装了扶正器.安装扶正器后增加了流动阻力和摩擦力,影响悬点载荷.研究聚合物驱油井扶正器对悬点载荷的影响,不但可以评价安放扶正器前后抽油机悬点载荷的变化,而且可提高扶正器的安放位置的设计精度.研究表明:含聚合物的油井采出液流变特性符合幂律模式;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扶正器对悬点载荷的影响程度增大,扶正器对悬点最小载荷的影响远大于对悬点最大载荷的影响.
2008年03期 No.141 116-11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曹广胜;朱磊;蒋玉梅;孙海欧;
为解决以往聚合物驱油井流入动态模型在低流压条件下产量计算误差大的问题,将幂律流体渗流定律与连续性方程和状态方程相结合,建立幂律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稳定渗流的油井流入动态方程,引入修正因数,据预测点的流压与实测流压的相对位置,针对不同流压阶段,提出相应的产量计算方法,并进行应用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按该方法进行产量预测,其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平均误差小于8%;聚合物驱油井的流入动态曲线在高流压端为上凹的曲线,低流压端为上凸的曲线,IPR曲线为向左倾斜的"S"型;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增加,IPR曲线变陡,油井产能下降;随着含水率增加,IPR曲线跨度增大,同流压下油井产液量增加.
2008年03期 No.141 120-123+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建民;庄建新;金基勇;任伟;
在编制射孔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众多的专家知识和经验.分析以数据驱动方式构造的射孔方案知识系统,在合理设计数据格式和相应算法的基础上,可以高效灵活地完成知识推理的全过程.该设计结构与模式可以为不同领域内的知识推理提供参考.
2008年03期 No.141 124-125+12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建民;刘立伟;王媛媛;周洪波;
通过解析沉积相带图,利用GIS相关技术,建立适合应用的空间数据库存储规范;利用渲染技术对沉积相带图进行反演.在此基础上,对射孔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要的相关信息进行空间集成.该系统运行效率高,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模拟射孔准确率平均达到70%以上.
2008年03期 No.141 126-12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志平;
评审稿件时,编辑部(初审、终审)常与审稿者(审稿专家、编委)意见出现分歧,甚至相左,为综合考虑两方面的意见,客观评价稿件终审质量.基于稿件评审过程中的指标多具有模糊性,以综合类期刊为例,建立科技期刊稿件终审数学模型,利用数学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稿件质量,给出定量分析结果.该方法可避免主编定稿时的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兼顾稿件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编辑与审稿者的意见,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稿件质量.
2008年03期 No.141 130-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