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 内蒙古东部陆西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张辉;

    为了对内蒙古东部陆西凹陷进行油气勘探,分析了该区油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类型的油藏特点,总结出其分布规律:陆西凹陷在断陷演化期发育了3套烃源岩地层,九佛堂组有机质质量分数高,为主力生油层系;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砂是最主要的储集砂体,其中前缘亚相的中部带和边缘带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凹陷内发育背斜、断鼻、砂岩上倾尖灭等油藏.通过对已知油藏的分析认为:成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生储配置关系、有利沉积相带和构造样式控制不同类型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凹陷的陡坡带以构造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构造-岩性及储层上倾尖灭油藏为主,深陷带主要为透镜状岩性油藏;九佛堂组上段储层发育、储集物性相对较好,夹持和嵌入主要生油岩层中,油气最为富集.根据目前的勘探现状及油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指出应围绕生油岩发育、面积较大的洼陷进行勘探.

    2006年02期 1-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EASY%Ro法在滨北地区热演化史中的应用

    苏玉平;付晓飞;卢双舫;吴大成;

    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适合模拟中高热演化程度的盆地模型.为考察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热演化历史,采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恢复了该地区的古地温场,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了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滨北地区白垩纪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古地温梯度在晚白垩世为4.3~5.8℃/(100m),第三纪以来降低到3.2~3.6℃/(100m);最高古地温是在白垩系末期,有机质热演化在白垩纪末期达到最高峰.自第三系开始的持续抬升剥蚀(白垩纪末至早渐新世为长期沉积间断)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致使热演化作用过程“冷冻”,生烃作用停止.

    2006年02期 5-8+1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远砂坝能量相单元沉积模式及流动单元划分

    马世忠;葛政俊;王继平;王一博;占永江;

    基于单砂体内部特征(岩性、物性、厚度及其分布等)控制着驱油效率与波及体积,且又受控于其沉积过程,根据单砂体成因、形成过程,确定了微相单砂体及其内部能量单元的沉积模式,进而实现单砂体内流动单元的划分.以杏南PⅠ4单元远砂坝微相为例,建立了远砂坝能量相单元沉积模式,在此控制下,将远砂坝划为4类流动单元6级能量单元,并将远砂坝内部能量相单元、形成机制、流动单元有机结合,揭示了远砂坝内部流动单元平面分布规律.

    2006年02期 9-1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特征与油气圈闭成因类型

    黄龙威;罗群;

    以总结断裂控制特征为目的,采用盆地构造解析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特征及油气圈闭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平面展布具有南北成带,东西分块的特征;纵向上分为发育深层和浅层两大断裂系统;断裂控制褶皱形成和演化;油气分布严格受断裂控制;具有断裂反转型、地层反转型、同生隆起型和挤压褶皱型四大成因类型油气圈闭类型.其中断裂反转型、同生隆起型最有利于油气聚集.

    2006年02期 13-15+2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青二、三段四级层序C1水进域沉积微相特征

    王树恒;卢双舫;杨善民;

    为预测储层油气藏,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资料和古生物资料,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青二、三段四级层序C1水进域进行了沉积体系、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四级层序C1水进域相当于高台子油层四砂组上半部分,分布面积较广,平面上主要有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北部和西南部边界地区发育了三角洲河口坝和远砂坝微相;西北部边界地区发育了长带状滨浅湖砂坝,其他地区发育大量的滨浅湖混合滩和零星点缀其中的滨浅湖砂坝及泥滩.这些砂体夹在上覆密集段泥岩和下伏层序密集段泥岩之间,是发育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2006年02期 16-19+25+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累计探井进尺的累计储量之间的统计模型及应用

    张道勇;

    为估算油气探明储量,介绍了探井进尺和探明储量间的2种统计模型:龚帕兹模型和指数模型.根据实际资料,应用2种模型,估算了沧东-南皮凹陷和任丘古潜山区带的最终可探明储量,并讨论了模型和地质单元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累计探明储量与预测探明储量的相关因数均大于0.75;龚帕兹模型较适用于油气藏类型较多、地质状况较复杂的地质单元,指数模型适用于地质状况比较简单的单元.

    2006年02期 20-21+4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低渗透储层物性特征

    于俊波;郭殿军;王新强;

    低渗透储层喉道特征是决定储层物性好差的关键因素.为了解大庆布木格地区低渗透扶杨油层特点和渗流特征,利用恒速压汞技术对该区扶杨油层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储层孔隙结构中喉道半径过于细小所致.因此该地区整体投入有效开发难度较大.

    2006年02期 22-2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9 ] |[阅读次数:0 ]
  • 油田污水电渗析处理后浓水ASP体系的配制

    康万利;牛井冈;贾红兵;孟令伟;

    利用电渗析装置处理油田污水,产出了V(淡水)∶V(浓水)=1∶1的淡水和浓水,配制了污水和浓水ASP体系溶液,绘制了2个ASP体系界面张力活性图.结果表明:与污水ASP体系相比,浓水ASP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时,NaOH的质量分数大幅下移并且变宽(从污水ASP体系的0.70%~1.25%变为0.40%~1.00%),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范围略有缩小(从污水ASP体系的0.05%~0.40%变为0.10%~0.40%),Na2CO3不适合与ORS-41复配浓水ASP体系;在保持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质量分数与现场污水ASP体系配方(1350mg/L聚合物+0.3%ORS-41+1.0%NaOH)相同的情况下,浓水低碱(较低NaOH质量分数)ASP体系的NaOH用量比污水ASP体系的NaOH用量降低了0.4%,从而既减小了碱垢给ASP体系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充分利用了电渗析处理后的大量浓水;对比了2个ASP体系的流变曲线,发现浓水低碱ASP体系黏度略高于污水ASP体系的黏度;浓水低碱ASP体系采收率也能超过20%,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也能驱替各种残余油.

    2006年02期 26-29+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有限元法的人工压裂井的产能动态分析

    刘振宇;郑宪宝;张应安;

    应用有限元法对影响人工压裂井生产动态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对裂缝形态和裂缝渗透率做了接近实际的描述.用于描述人工裂缝宽度的网格最小尺寸达0.1m.假设人工裂缝的形状为楔形,该形状更接近于人工裂缝的真实形态,分析对比了楔形裂缝与矩形裂缝的差别.假设裂缝内的渗透率是变化的,其数值是距离和时间的函数.在以上假设条件下讨论分析了这些因素单独和综合作用对人工压裂井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假设人工裂缝为矩形时模拟计算的产能比实际偏高,为了更加真实地描述人工裂缝井的生产动态,应同时考虑人工裂缝的形态的变化及裂缝渗透率的变化.

    2006年02期 30-34+4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聚合物溶液与原油界面流变性的实验

    杨二龙;宋考平;谢远洋;贾洪波;

    借助CIR-100界面流变仪系统地研究了聚合物溶液与原油接触界面的界面流变性.实验结果表明,界面黏度、界面黏性模量和界面弹性模量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配制水矿化度和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影响,三者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大均增加,随配制水矿化度的增加均减小.

    2006年02期 35-37+14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在内管带有等距环槽的同心环空中流动的压降

    崔海清;宋兴良;裴晓含;王研;梁福民;

    以相似理论为基础,利用因次分析方法,建立了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在内管带有等距环槽的同心环空中流动的准则方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测得相应参数,由该准则方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及高斯消去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在内管带有等距环槽的同心环空中流动的压降关联公式,并分析了流量和内管带有等距环槽的同心环空特征几何参数对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在内管带有等距环槽的同心环空中流动时的压降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流量相同、同心环空长度l一定的情况下,d/a越大(a为环型槽的间距),产生的压降也越大;当d/a相同的情况下,紊流时曲线的斜率比层流时的斜率大;在流量相同、d/a一定的情况下,同心环空长度l越大,产生的压降也越大;当内管长度l相同的情况下,紊流时曲线的斜率比层流时的斜率大.

    2006年02期 38-40+5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油田注水系统的建模、规划与决策

    钱凤章;

    为了解决大型注水系统优化问题,提出了划分子系统的“压力脊”概念和最大隶属度原则;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给出了注水系统最优化原理和求解注水系统的多阶段决策方法.应用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6年02期 4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超稠油油藏中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优化地质设计

    孟巍;贾东;谢锦男;汪国文;李平;

    为提高D84块XLT超稠油油藏剩余油动用程度,以油藏特点和开发现状为基础,应用STARTS数值模拟软件,采用变深度、不均匀网格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提出了直井与水平井组合的SAGD(Steam-AssistedGravityDrain-age)技术,并对布井方式、水平段长度、水平段在油层中的位置、注采参数等进行了优化设计.实施效果表明,各项参数的设计科学合理;采用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提高超稠油原油采收率是经济可行的.

    2006年02期 44-4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支持向量机在原油采收率模型中的应用

    刘斌;魏贤龙;李卓;

    利用传统的数学统计方法计算采收率具有较大的困难.在对已知油藏最终采收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油藏建模方法,将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作为输入信息,建立诸因素与采收率之间的关系,得到采收率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的采收率与实际最终采收率基本吻合,最大拟和误差为0.142%,最大泛化误差为2.744%.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建立各因素与最终采收率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反映油藏的本质,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2006年02期 48-5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过油管防喷器胶芯的密封特性

    历玉英;刘扬;彭敏;

    新型过油管防喷器的密封特性和寿命取决于胶芯,而胶芯的寿命主要受胶芯接触应力和温度效应的影响.以SolidWorks软件为平台,建立了过油管防喷器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密封胶芯在封井条件下带压起下油管时的胶芯接触压力,得到了胶芯密封面的接触压力分布呈“驼峰”状,即接触压力在圆柱接触面的两端较低,中间区域较大.结果表明:在接触压力作用下,胶芯呈现非线性特征,并且其密封性能随着控制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定程度达到极限;若继续增大,将影响胶芯的密封性能,在控制压力为17.1MPa时,胶芯密封效果最好.

    2006年02期 51-53+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树状大分子的端基结构对原油降黏性能的影响

    李翠勤;王俊;崔建欣;王海屿;

    为开发一种新型的原油降黏剂,考察了树状大分子聚酰胺-胺和0.5代树状长链酯对原油的降黏性能,分析了树状大分子的端基结构对原油降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端基为酯基的树状大分子对原油具有一定的降黏效果,同一支化代,降黏率随端基烷基碳数的增加而增强,其中0.5代树状十八酯在70℃,质量分数为0.6%时,能使辽河稠油的黏度降低32.4%;不同支化代,随支化代的增加,降黏性能增强;端基为氨基的树状大分子对原油不具有降黏效果.

    2006年02期 54-5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化学镀法制备Pd及其合金复合膜过程分析

    孟春迎;王兰芝;侯凯湖;

    阐述了Pd及其合金复合膜的种类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化学镀法较好,通过改变镀液质量浓度和控制反应速率,可制备一定厚度的Pd膜.分析了化学镀方法制备钯膜过程中影响膜性能及其生成速率的因素,如预活化方法、镀液组成、EDTA影响、施镀温度和载体结构以及在镀膜一侧施加压力等,为Pd及其合金复合膜制备条件的优化提供参考.

    2006年02期 57-6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γ-射线辐照接枝对碳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卢怀宝;徐用军;李峻青;姜琳琳;

    辐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改性.为了提高碳纤维表面性能,利用较高能量射线(60Coγ-射线)辐照接枝技术处理碳纤维表面,并分析了辐照处理前后的碳纤维表面化学元素及官能团组成,探讨了碳纤维表面形貌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高能辐照接枝技术在一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提高碳纤维表面O/C值和含氧官能团数量,可以提高碳纤维表面的粗糙度近1倍.

    2006年02期 61-63+69+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T形槽干气密封在循环氢压缩机中的应用

    朱喜龙;

    1.2Mt/a加氢裂化装置的循环氢压缩机轴封选用了双向串联式T形槽干气密封,为保证其长期平稳运转,分析了T形槽干气密封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干气密封工艺控制过程及其应用,提出了改进措施.实验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T形槽干气密封性能稳定可靠,确保了机组长周期平稳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6年02期 64-6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水平管中三角柱体的气液两相斯特罗哈数的变化规律

    刘静章;王俊;任尚华;王进旗;

    研究气液两相斯特罗哈数,可为利用气液两相涡街特性测量气液两相流量与组分开辟一种新方法,也可开发出适用于气液两相流体流量等参数测量的新仪表.通过实验,分析了三角形柱体在水平管的气液两相流中,发生气液两相涡街时,气液两相斯特罗哈数的变化规律,得出了气液两相斯特罗哈数的通用关系式.结果表明,气液两相斯特罗哈数在两相工况下为一变数,在来流截面含气率小于10%时,与来流截面含气率、涡街发生体的迎流面宽度、来流流速等因素有关;应用通用关系式,根据测得的两相涡街频率可将涡街发生体作为测量两相流流量与组分的测量元件.

    2006年02期 67-6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晶闸管三相调压器全程调压控制技术

    曹一江;陈国成;李晓丹;

    为了挖掘轻载电动机的节能潜力,根据电工原理,用图解的方法分3段分析了晶闸管三相调压器在改变控制角α时的调压工作过程,特别是α>90°以后,晶闸管在应导通区内导通不导电的现象.阐明了晶闸管三相调压工作时与单相调压具有不同的特点.指出晶闸管三相全程调压工作时,晶闸管需要宽范围跟踪触发.实验结果表明,晶闸管三相调压供电对降低轻载电动机的能耗有明显的效果.

    2006年02期 70-72+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的套损预测实验

    刘青昕;陈茂龙;黄学;王灿松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

    现有的检测技术只能检测被检测对象上已发生的裂纹,不能预测潜在的裂纹,而裂纹缺陷引发套损井套管的应力集中,致使套损井逐年增加.由铁磁材料的磁致伸缩方程,推导了磁记忆方程,并探讨了磁记忆的量化;通过套管加力检测实验,得到了套管所受应力与磁记忆响应的对应关系,证明金属磁记忆检测方法可以分级评价套管的应力状况,对不同的评价等级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其结果可为套损井的预测提供依据.

    2006年02期 73-7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现状及展望

    袁朝庆;庞鑫峰;刘燕;

    为研究管道泄漏的检测和定位技术,介绍了基于泄漏噪声探测、系缆式漏磁探测、放射性示踪剂检漏原理的管道内检测法,以及热红外成像、嗅觉传感器、负压波、压力梯度、质量或体积平衡、光纤检漏、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应力波检测、声波检测原理的管道外检测法,预测了未来管道泄漏的检测和定位方法,其中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技术、SCADA技术和负压波技术极具发展前途.

    2006年02期 76-79+85+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音形模式的汉字编码——U码

    冯亚丽;魏华彬;周喜红;冯卓利;冯正利;

    针对汉字在键盘输入中的编码方式普遍存在汉字编码规则的难易与其输入效率相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汉字编码:U码.U码基于音形模式(音,采用汉字声母的首字母;形,选取汉字常用的50个偏旁或部件为码元),根据偏旁和部件的读音或形似等原则映射到26个英文字母键元上,具有偏旁部件与键位对照规律性强的特点.U码在降低重码率的前提下,同码、重码汉字最多6个,弥补了目前手机键盘操作中,同码汉字多,影响录入速度的不足,具有了向手机移植的硬性指标.U码输入法最大码长为4,平均码长为1.598,键选率为11.021%.

    2006年02期 80-8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油田开发方案协同设计系统建模方法

    唐国维;王学春;刘亚姝;李井辉;魏玉芬;

    油田开发方案的制订过程复杂,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技术引入到该领域,对Ellis三元概念模型进行扩充,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工作流的设计思想以及集合表示,构建了油田开发方案协同设计系统模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标准的、协同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

    2006年02期 83-8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采油工程构件库的开发与应用

    闫建文;杨海英;张玉荣;

    针对采油工程系统软件开发中,自主开发软件存在开发周期较长,可维护性差,而引进软件风格各异,难以集成和升级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对象的采油工程构件库的构建方法,即将应用系统划分成若干积木块;将程序生成问题转化为软构件的设计、处理问题;将共性部分做成标准构件;将用户需求建成规则库;根据构件集成算法,将构件连接成完整的系统.应用表明:构件库的引入,可避免企业内部同类软件的重复开发,有效整和资源.

    2006年02期 86-87+10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一种改进的智能天线算法

    高丙坤;阚玲玲;梁洪卫;周忠波;

    为改进智能天线系统中最小均方(LMS)算法收敛速度较慢的现状,提出了非零响应抽头检测频域归一化最小均方(FDNLMS)算法,利用空间滤波的优势,减少了发送数据对带宽的要求,提高了收敛速度.利用Matlab对多径、多用户的LMS算法和FDNLMS算法进行仿真,表明FDNLMS算法收敛速度比LMS算法提高了约28%.仿真结果表明:FDNLMS算法可以加快收敛速度,提高系统性能.

    2006年02期 88-89+9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求解非线性规划的Hopfield网络方法

    刘劲涛;刘铁男;周忠波;

    根据求解非线性规划的连续Hopfield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模型所依据的最优化方法,对Hopfield神经网络(HNN)模型进行了分类:求解无约束化的HNN和求解约束化的HNN.后者又可分为基于罚函数的HNN和基于Lagrange乘子法的HNN.阐述了神经最优化技术所涉及的前沿问题,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开发智能优化求解系统.

    2006年02期 90-92+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对象-关系模型的数据交换

    刘雪梅;柳永坡;郭玲玲;李瑞芳;董玉红;

    提出了基于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的通用数据交换系统,给出了数据交换中间件的模型,并借助对象-关系模型提出了XML与关系数据双向转换的规则,以解决石油企业中异构数据交换,消除“信息孤岛”,实践证明该方法可行.

    2006年02期 93-9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分布式算法在测井曲线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吴雅娟;杨王黎;胡明;姜波;王跃萍;

    目前,测井曲线的仿真处理以手工分层为主,PC机协同计算为辅.针对该处理方法速度慢,工作量大的缺点,分析了分布式算法在测井曲线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数据并行化、数据处理算法和分布式并行数据处理等的实现方法.应用表明在测井曲线处理系统中应用分布式算法,可以缩短数据的处理时间,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

    2006年02期 97-9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读写特征的现场总线分布式互斥算法

    杨王黎;吴雅娟;杨永;

    针对传统分布式互斥算法中存在的消息复杂度高、延迟时间长等缺点,在传统Mackawa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读写特征的现场总线分布式互斥算法.该算法通过区分读写特征,降低了消息复杂度;通过采用并行时序,缩短了响应时间.与传统算法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有较低的消息复杂度和较好的实时性.

    2006年02期 100-10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直扩系统中变步长快速自适应干扰抑制算法仿真分析

    刘继承;刘春侠;宋万广;解明;

    在采用自适应技术抑制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窄带干扰过程中,针对频域快速(FastLMS,FLMS)算法收敛速度较慢的缺点,将频域快速算法与变步长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Sigmoid函数的变步长频域自适应BLMS(Variablestep-sizeFLMS,VFLMS)算法.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VFLMS算法除具有FLMS算法的优点外,还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良好的收敛精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

    2006年02期 103-104+108+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企业物流系统中库存与运输的优化模型

    周宾;

    在企业物流系统中,由于库存与运输存在着利益背反关系,研究库存与运输系统集成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确定了库存与运输总成本的各组成部分,建立了库存与运输的优化模型,并应用启发式算法将模型分步骤求解.实例表明,应用库存与运输的优化模型,可以降低企业物流运作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006年02期 105-10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誉的作用机理

    肖艳玲;邹国峰;徐福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和消费者在面临交易与合作伙伴的选择时,企业的信誉尤为重要.研究企业信誉的作用机理,能够明确信誉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信誉、信任、风险和支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信誉评价,建立了信任过程和交易过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信誉影响企业信任、风险和支出;信誉与信任呈正相关性,与风险和支出呈负相关性;对企业的信誉评价过程直接影响着交易的进行与中止.

    2006年02期 109-11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油气田开发规划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程伟;张广杰;董伟宏;曲德斌;

    在油田开发规划中,需要确定产量目标以及产量构成,即自然递减产量、措施产量、老区新井产量、新区新井产量和三次采油产量等.根据油田开发规划的需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分别以总成本最低、产量最大、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油田开发规划模型和各油区优化配产和投资模型,给出了相应的非线性求解方法.冀东油田的应用结果表明:原规划结果措施产量为0.30×106t,新井产量为0.82×106t,优化结果措施产量为0.37×106t,新井产量为0.75×106t,需要在原规划的基础上上调措施产量,下调新井产量.该模型可为油气田的规划和投资提供定量决策的方法,可用于规划计划的编制,以及资源、产量和效益优化的配置.

    2006年02期 112-115+123+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动态弹性的统计特性

    王彦;

    根据随机过程理论,在随机弹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随机过程弹性和随机过程内部弹性的概念,给出了运算性质.随机过程的各个数字特征是时变的,平稳随机过程研究了各数字特征关于时间的弹性问题.通过实例验证了随机过程弹性并不适应于所有的随机过程,同时指出随机弹性理论仍属初级阶段.

    2006年02期 116-117+14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低渗透油田水井转抽逆向驱油室内实验

    殷代印;史连杰;王国锋;

    通过常规水驱油实验和核磁共振实验,结合低渗透岩心孔隙结构分析,研究了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进行常规水驱后逆向驱油实验效果,初步探讨了注水井转抽改向驱油提高采收率的基本原理,为挖掘低渗透油田剩余油潜力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当岩心渗透率在(20~40)×10-3μm2时,提高采收率的幅度最大,达到5%以上,但含水率下降所需要的时间最短,下降的幅度最大.

    2006年02期 118-119+12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低渗透油田注水井转抽出油机理分析

    殷代印;赵欣;高湛淳;

    阐述了朝阳沟油田注水井微观出油机理和宏观出油机理,以及逆向驱油(注水井转抽)可以克服毛管力的圈闭作用和贾敏效应,证明了在毛管力作用下注水井周围的油层中存在大量的剩余油,为挖掘低渗透油田剩余油潜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注水井转抽后,对固体堵塞具有一定的解堵作用,增加水驱油面积;还可以较大地克服毛管力的圈闭作用.

    2006年02期 120-123+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低渗透油田注水井转抽条件数值模拟

    殷代印;高潘青;徐卫东;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毛管力、转抽井到断层的距离、孤立砂体厚度、交替次数等因素对水井转抽效果的影响,为挖掘低渗透油田剩余油潜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转抽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转抽井到断层的距离和孤立砂体有效厚度,水井合理的转注时机是注水后的4a左右时间,合理注采交替周期为4~5a,有效交替次数为2个注采交替周期.

    2006年02期 124-12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立式储罐耗能及变形的数值分析与计算

    周利剑;孙建刚;梁立孚;

    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系统中的流体单元(fluid80)、壳单元(shell181)、实体单元(solid45),建立了立式钢制储罐地震响应分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有代表性的4种地震波,计算了工程上常用的8种浮顶罐的耗能及变形;以抗震设防烈度、储罐的底板厚度、储液的高度等参数为变量,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给出了各种储罐底板变形及耗能的实用简化计算公式,以便于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006年02期 128-130+2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损伤性能的立式储罐抗震设计方法

    周利剑;孙建刚;梁立孚;徐卫东;

    建立了立式储罐的地震损伤模型,利用耗能及变形计算的简化公式,计算了工程上常用的8种浮顶罐的损伤指数,给出了应用于立式储罐的损伤指数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式储罐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准则:对于小震不坏的结构,采用现行抗震规范的强度验算形式;对于大震不倒的结构,采用考虑损伤性能的验算形式.算例结果表明,基于损伤性能的立式储罐抗震设计方法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价储罐的破坏程度.

    2006年02期 131-133+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肯基亚克油藏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及压敏分析

    王玉英;王恒贵;王江;李铭;

    油藏储集岩的储集空间、储集类型、储集模式、连通程度及压力敏感等性质,影响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制定油藏开发技术策略,以及确定合理开发方式、井网、采油速度、油井产能等.分析了肯基亚克低渗透碳酸盐油藏的储层孔隙结构、渗透率、孔隙度的压力敏感性等.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主要储集空间为粒内孔和粒间(溶)孔,以小喉道连通的孔隙和微喉道连通的孔隙占主导地位;储层渗透率属于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类储层,地层压力下降初期渗透率、孔隙度伤害严重,后期相对减弱;当地层压力下降10.00MPa时,渗透率压缩量为总压缩量的64.1%,孔隙度的压缩量为总压缩量的60.9%.

    2006年02期 134-137+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肯基亚克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碳酸盐油藏数值模拟

    王玉英;王恒贵;王江;袁树喜;

    异常高压低渗透油藏地层有较丰富的天然驱动能量和压力敏感性强等特点.通过对肯基亚克油田的盐下储层及流体性质的分析,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和经济评价结果,确定了该类油藏不同开发时期的合理开发方案.结果表明: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应该充分依靠天然能量驱动进行衰竭式开发,基础方案适用于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能量衰竭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前期;转注油井5口,转注时间为2022年,构成点状注气,注气井主要位于构造的高部位,井底流压为50.00MPa,是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后期较优的二次采油方案.

    2006年02期 138-141+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庆石油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02期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正>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石油勘探系,2002年校院管理体制改革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庆石油学院最具实力和特色的二级院系之一。地球科学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日趋完善,学生培养层次不断提高。目前有5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学位点,2个博士学位点。年招收本科生450余人,硕士生100余人,博士生10余人。近年来,地球科学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更趋合理。现有教职工88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3人,博士13人,在读博士14人,硕士43人。教师队伍有黑龙江省特聘教授1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4人,先后有4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名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8人次,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4人获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4人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骨干教师称号。地球科学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以陈章明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教师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艰难地开创了石油勘探系的科学研究工作。此后,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勘探系)以服务于油田勘探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实力迅速增强,在油气保存条件评价及运聚成藏机理研究、油气地球化学与油气资源评价、油气田开发地质及油藏描述、油气田地球物理、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先后承担了从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到油田协作各级各类研究项目。近5年来,年均研科研课题达到6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局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鉴定成果100余项。近年来,地球科学学院在地热资源评价与利用、生态评价与规划、环境污染评价与治理等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非石油研究方向开始起步,有些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首次确认了滨北地区的特大地热田,为林甸县设计了3口地热井,均获高产热水,为贫困县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涵盖油气地质、油气地球物理和油气地球化学,是大庆石油学院从建院开始就作为重点培植的主干学科。2000年底,以优秀的成绩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五”期间立项建设的重点学科。2005年经黑龙江省专家组验收评审,以“优秀”的成绩免评直接进入“十一五”规划继续建设。

    2006年02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