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蔺景龙,赵海波,姜涛
在毛细管束模型基础上 ,根据流体力学理论探讨了泥质不同分布形式对渗透率的影响 .建立了分散泥质和层状泥质与渗透率的定量关系式 ,提出了泥质砂岩的渗透率综合模型 ,由模型确定渗透率所需参数可从岩心及测井有关数据得到 .利用此方法处理了大庆地区的实际资料 ,计算渗透率与理论渗透率的平均绝对误差为 2 .8× 10 - 3μm2 .
2004年03期 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德华,丛健生,徐德龙,王英威,李文彬
采用优化高阶差分法模拟计算了裂缝性地层中的井孔声场 ,分析了低频情况下单裂缝、双裂缝、裂缝宽度以及声源主频对瞬态波场和声波全波列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低频情况下 (≤ 3kHz) ,声波的反射系数会随裂缝宽度以及声源主频的增大而减小 ;双裂缝在声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若裂缝间隔不大 ,其低频反射波幅度相对双倍宽度的单裂缝要小 ,但经过双裂缝的作用后 ,不仅透射波场波的能量会发生衰减 ,而且传播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裂缝附近 ;当声波以不同的角度入射到波阻抗界面上时 ,所造成的声波反射会随之变化 ,入射角越大 ,反射系数越小 .
2004年03期 4-6+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雪英,蔺景龙,文慧俭,吕金玲
阐述了阈值化和边缘控制下的裂缝自动分割原理 ,提出了利用成像测井资料自动识别裂缝的基本原理 ;给出了自动识别垂直裂缝的算法与步骤 ;应用该方法处理的裂缝图象与现场的实际资料相吻合 .表明利用成像测井资料的灰度或色彩变化自动探测和识别垂直裂缝是可行的 ;根据阈值化分割原理及垂直裂缝的形态 ,可以准确地分割提取裂缝图象 ;该方法适用于以薄互层地层水平层理为背景的测井图象中垂直裂缝的识别 .
2004年03期 7-9+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时佃海,陈光梅,邢正岩,陶国秀,刘峰
研究了牛 2 0断块裂缝的分布规律 ;分析了在不同开发阶段裂缝对日产油量、含水率、采油 (液 )指数等开发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牛 2 0断块天然裂缝具多方向性 ,主要以北西西向、北东东向及北东向为主 ,人工压裂裂缝则主要是追踪天然裂缝形成 ;该区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呈“S”形 ,水驱特征曲线呈“三段式”的特征 ,实际的要比理论的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减小 2 1%和 19%等 ,充分表征了牛 2 0断块储层为裂缝 -孔隙型油层 .故针对此类型储层 ,应选择分层压裂 ,并选择物性差、含油饱和度高的层限流压裂 .
2004年03期 10-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申谷,邹华耀
根据库车前陆盆地沉积物近源快速堆积、分选差的特征 ,以三端元方法分析了侏罗系不同压力体系下的黏土矿物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 ,在异常高压体系下 ,黏土矿物演化表现为伊利石相对质量分数大幅度增加 ,主要发生长石伊利石化并在孔隙中沉淀石英 ;在静水压力体系下 ,黏土矿物演化表现为高岭石相对质量分数大幅度增加 ,自生高岭石的形成为黏土矿物演化的主要特征 .
2004年03期 14-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玉学,杨立国,李继丰
定量评价了吉林油田的储层速敏性、水敏性、盐敏性和碱敏性 ,找出了潜在的储层伤害因素 .研制了屏蔽暂堵钻井液 ,进行了室内损害评价和现场应用 .结果表明 :吉林油田储层的速敏性为弱速敏 ,水敏性为中等 ,盐敏性随地区的不同有一定差异 ,临界盐度的变化范围从 1/16地层水到 1/2地层水 ,碱敏性为中等偏弱 ;钻井过程中储层保护的措施应着重于控制入井钻井液的矿化度和pH值 ,防止钻井液滤液侵入地层 ,屏蔽暂堵钻井液的渗透率恢复值比较高 ,能够减少钻井过程中储层伤害的发生 ,有利于发现和保护油气层 .
2004年03期 17-19+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柳成志,许承武,张曙光,秦秋寒,赵洪权
研究了钻井液体系及黏度对气测录井资料中全烃值的影响 ;对不同钻井液体系 ,在不同的黏度条件下进行气测实验 ;得到了钻井液黏度对天然气气测录井的影响规律 ;确立了最适宜气测录井的钻井液黏度范围及钻井液体系 ,即最佳黏度范围为 5 0~ 70Pa·s ;油基钻井液好于水基钻井液 .
2004年03期 20-21+3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曙光,李慧勇,柳成志,赵洪权,杨丽
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钻井液体系黏度的变化对气测录井过程中CO2 气体检测的影响 ,得出了钻井液黏度对CO2 气体检测的影响规律 ,确定了钻井液黏度为 60Pa·s是检测CO2 最佳黏度 .根据实验结果对由黏度变化引起的CO2 检测值的偏差建立了校正公式及CO2 气层的解释标准 ,提高了CO2 气藏评价的精度 .
2004年03期 22-2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杜建华,柳成志,秦秋寒,李慧勇,许承武
分析了大庆卫星地区葡萄花油层发育的特点 ;针对现有的油水层录井综合解释方法已不能满足精细勘探的需要 ,提出了应用录井、测井资料精细解释评价油水层的方法 ;改进了该区葡萄花油层动态解释标准 ,建立了油层的静、动态产能预测方法 .应用该方法定量分析了卫 2 81井葡萄花油层录井资料 ,结果与实际状况吻合 .
2004年03期 25-2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晓京,孙刚,佟卉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过程中采出污水利用技术问题 ,研究了不同聚合物溶液内分子构型特征及其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物分子构型与溶剂中K+ ,Na+ 的质量浓度有关 ,清水聚合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构型以网状构型为主 ,增黏效果好 ;污水聚合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构型以枝状构型为主 ,带状和网状构型为辅 ,增黏效果较差 ;剪切作用会改变聚合物分子构型和几何尺寸 ;与污水聚合物溶液相比 ,清水聚合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线团回旋半径较大 ,进而增大聚合物的增黏性和滞留特性 ,使波及体积扩大和驱油效果提高 .
2004年03期 28-31+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丽馨,刘书孟,马展朝
针对三元复合驱光杆腐蚀现象 ,分析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化学性能 ,研究了光杆工作环境、Cl- 的质量浓度 ,以及盘根摩擦与结垢等因素对光杆腐蚀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三元复合驱光杆腐蚀因采出液中大量离子的存在 ,导致电导率增大 ,在光杆上形成了氧浓差电池 ,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采出液中Cl- 的存在加速了光杆的腐蚀 ;热浸锌光杆技术耐磨性、密封性最好 ,应为首选的防腐措施 ;化学镀光杆的防腐性、耐磨性与热浸锌光杆类似 ,但密封性稍差 ;环氧聚氨酯涂层与杆体亲合力差 ,涂层易脱落 ,不宜用于三元复合驱采出井光杆防腐 .
2004年03期 32-33+4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群,金丽梅,赵成娟,韩雪莲
以FCC汽油为原料 ,在常温、常压下 ,采用静态吸附法评价了吸附时间和剂油质量比等吸附条件对吸附剂脱S性能的影响 ;考察了Fe -USY吸附剂吸附空速、床层高径比等对吸附剂脱S效果的影响以及吸附剂的S容量 ;结果表明 ,适宜的床层高径比为 5 .0 ,空速为 1.0h- 1 ,吸附剂S容量为 1.14 6mg/g.用水加热和直接加热两种方法对Fe -USY吸附剂的再生实验表明 ,用水加热再生要比直接加热再生效果好 .
2004年03期 34-3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程杰成,张月先,包亚臣
研究了十四、十六和十八烷基苯磺酸盐和弱碱 (Na2 CO3)体系对降低大庆第四采油厂油水界面张力的特性 .结果表明 ,在研究范围内 ,十四、十六烷基苯磺酸盐和弱碱的复合体系对油水界面张力降到最低值的速度快 ,但回升速度也快 ;十八烷基苯磺酸盐复合体系对油水界面张力降到最低值的速度相对较慢 ,且达到最低值后基本不再变化 ;适合该厂油水的弱碱复合驱体系的烷基苯磺酸盐当量应在 43 0左右 .
2004年03期 37-39+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杨润梅,康万利,薛万博,张乐
筛选了十余种阻垢剂 ,研究了不同类阻垢剂、聚合物以及NaOH的质量浓度对含阻垢剂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部分阻垢剂在一定质量浓度条件下可以大幅度降低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 ;在保证三元体系超低界面张力的前提下 ,适当质量浓度的阻垢剂可以降低三元复合体系中NaOH的质量浓度 .
2004年03期 40-4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崔爱蕾,王宝辉,张丽华
针对稠油热注炉的燃油和工况 ,根据燃烧化学和熔盐化学原理 ,分析了稠油锅炉烟垢的形成机理和清烟垢剂的化学作用 .研制出一种新型液体化学清烟垢剂 ,其可有效阻止形成烟垢的低熔点碱金属硅酸盐、硫酸盐等物质的生成 ;经室内评价试验 ,该清烟垢剂对稠油热注炉具有明显的防垢和清垢作用 .
2004年03期 43-4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森,邢淑芳,毛玉琢,周仕林
提出了钻具螺纹密封脂的基本性能要求 ,讨论和研究了钻具螺纹密封脂的各组分 ,给出了钻具密封脂密封、润滑、保护和防止粘扣的作用机理 ,指出了提高密封脂油膜和金属圈的抗极压破坏能力是防止粘扣的关键 .
2004年03期 46-48+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瑞芬,孟庆武,李淑华,王春华
根据大庆油田抽油机井的油管失效情况统计 ,得出了油管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油管螺纹缺陷、现场作业不合理及井下工况条件差等因素 ,针对油管失效原因 ,提出了改进螺纹加工处理工艺、采用外加厚油管、加强对现场油管作业管理和调整油井工况等预防油管失效措施 ,以减少油管的失效事故 .
2004年03期 49-5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何富君,张瑞杰,崔旭明,兰爽
在油管螺纹非接触测量系统中 ,通过对螺纹图象的测量 ,获得了各项几何尺寸 ,建立了从螺纹图象坐标到空间坐标的坐标变换 .根据螺纹图象上的螺纹牙轮廓对测量特征点进行采样 ,并对特征点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 ,在拟合直线的基础上给出了螺纹几何尺寸的数学表达式 .该方法可测量螺纹的锥度、螺距、螺纹夹角和螺纹高度 ,测量精度可以满足工业测量要求 .
2004年03期 51-5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骆华锋,栾巍,董海洋,金炯月
根据游梁抽油机的改造方案及结构尺寸 ,计算了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运用示功图中P~PR的关系 ,计算了悬点载荷、曲柄轴转矩和有功功率 .CYJ8-3 -4 8HB型抽油机改造后计算结果表明 :有功功率降低 2 0 .8% ,运动、动力性能得到改善 .具有明显的节电效果 .
2004年03期 54-5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尚福华,王宏威,黄真
针对机器翻译译文质量的评价存在人工评价成本高 ,可重用性差的问题 ,提出了采用BLEU方法代替人工评价 .分析了BLEU方法对汉语译文评价的效果 .根据汉语的特点 ,做了汉字模型和词模型的评价实验 ,比较了人工评价和BLEU方法评价效果 ,结果表明 ,基于BLEU的词模型的性能好于汉字模型 .
2004年03期 57-59+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秀芳,赵忖,郭旭冰,任晶秋
针对采用锁相环RAKE接收机的接收性能随频差和多谱勒频移增大而降低的问题 ,提出了采用自动频率校正的RAKE接收机 ,利用自动频率校正技术补偿本地载波与接收信号频率间存在的频差 ,可降低频差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同时减弱多谱勒频移对信号接收的影响 ,提高了接收机的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采用自动频率校正的RAKE接收机与未采用自动频率校正的RAKE接收机相比 ,信噪比提高 ,误码率下降 .
2004年03期 60-6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文福,刘迎春,计静,刘文洋
将正交正放类网架结构简化为空间铰接杆系来建立网架结构的计算模型 ,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编写了用于网架地震作用的命令流 ,对网架结构进行了固有振动分析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了网架的频率、谱值及地震作用下网架杆件的最大地震内力值 ,其中计算得到的频率与拟夹层板法计算的结果相近 ,杆件内力值在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 ,证明了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网架结构的可行性 ,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
2004年03期 63-6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白那,张文福,金世玉,姚芳
对双向压弯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的 3种典型加载路径 ,在纤维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 3种典型加载路径下求解双向压弯方钢管混凝土短柱相关曲线的算法 ,并分析了材料强度、长细比和含钢率等因素对 3种典型加载路径下的曲线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的加载路径对双向压弯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影响并不大 .
2004年03期 67-7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秀芬,赵克定,柴国荣
介绍了气液复合介质控制系统的原理及构成 ,在常规气压伺服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新型气液复合介质控制系统 ,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控制气液联控串联式位置伺服系统 ,对系统跟踪阶跃、正弦、方波和斜坡等典型输入信号的响应进行了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该模糊控制器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
2004年03期 71-73+9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邵强,李友俊,田庆旺
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用数理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数学表达式 ,同时 ,根据指标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分别建立了指标体系构建模型 ,并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
2004年03期 74-76+10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2 ] |[阅读次数:1 ] - 王成,孙玉甫,张彦明,王宪水
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对于评价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统计了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人力资源影响因素的因子 ,得到了影响人力资源价值的高载荷因子 ,并确定人力资源价值的本质特性为非本征灰数 ,利用表征化方法得出其白化值 ,为构建人力资源价值的“灰色”计量模型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
2004年03期 77-8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东红,孙晓春
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动态管理的方式 ,人才流动受制于社会、组织、个体多方面因素 ,人才流动具有人才个体与组织机构双向决策的特征 .通过建立人才流动的决策模型 ,进一步阐述人才流动的成因 ,并提出了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 .
2004年03期 81-82+10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牟敦山,孙建军,刘璟
综合烃源岩生排烃史、盖层封闭形成史、圈闭形成史、断裂活动史和油气充注史得到 ,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应为伊敏组沉积末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 .根据乌尔逊凹陷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和油气成藏期次及过程 ,认为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具有 3种模式 :源内砂岩透镜体或裂缝圈闭油气运聚成藏 ;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于断块或断层遮挡圈闭成藏 ;油气沿砂体短距离侧向运移于构造 -岩性圈闭成藏 .
2004年03期 83-85+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牟敦山,徐淑艳
分析了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条件 ,结果表明 :乌尔逊凹陷南二段南北部在源岩有机质丰度、盖源质量空间匹配关系、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油气运移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乌尔逊凹陷北部南一段源岩有机质丰度、南二段和大一段盖源质量空间匹配关系、南二段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油气运移形式均好于南部 ,导致乌尔逊凹陷北部南二段油气供给、运聚及保存条件均优于南部 .这即是造成乌尔逊凹陷北部南二段油气显示好于南部的根本原因 .
2004年03期 86-8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苗丰裕,黄海威,孙成金,杨文生,李福军
根据地下参比电极接触测试原理 ,测试了套管被保护前后纵向深度上的套管自然电位、套管保护电位、阳极工作电位和阳极开路电位 .试验结果表明 ,阳极工作电位都小于 -0 .93V ,套管保护电位都小于 -0 .85V(Cu/CuSO4 参比电极 ) ,阳极工作正常 ,电位稳定 ,分布均匀 ,整个保护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
2004年03期 88-9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林,朱大力,刘龙涛,李福军,陈月勋
通过室内实验 ,得到了手镯式阳极套管的电力线分布及极化场形态 ,找到了手镯式阳极的最佳组合方式 ,分析了手镯式阳极在土壤环境中对套管的保护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 ,手镯式阳极极化场呈辐射状 ,极化半径超过 9m ,在浅表层 10 0m内每间隔一根套管固定一个手镯式阳极是最佳的组合方式 ,在土壤环境中可对套管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
2004年03期 91-9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正顺,陶加胜,宋惠然,李洪才,李福军
采用现场接触测试法 ,测试了手镯式阳极套管在现场的应用情况 ,并验证了手镯式阳极套管室内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试验结果表明 ,手镯式阳极对套管可起到延缓腐蚀的作用 ,套管保护电位小于 -0 .85V(Cu/CuSO4 参比电极 ) ,套管保护电流可极化到地下 10 0m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2004年03期 93-95+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长义,葛延峰,刘万辉,宋国龙
针对扩频通信系统中伪随机序列的并行捕获系统复杂 ,串行系统捕获时间长 ,提出了一种混合方案 ,既能减少系统的复杂度同时又能缩短捕获时间 ,提高系统的性能 .仿真结果表明 :在运算复杂度有限的情况下 ,达到了与匹配滤波器法相当的平均捕获时间 ,并实现了较高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 .
2004年03期 96-9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董长义,郭旭冰,刘万辉,宋国龙
基于Microsoft.NET框架 ,开发了一个移动服务系统 ,实现了移动通信和计算机通信的结合 .该系统中的数据库基于XML架构 ,可以使用HTTP协议传输 ,并能够穿越防火墙实现数据共享 ;基于XML标准的WebService是以消息的形式来提供服务的 ,完全与开发语言、平台和对象模型无关 ,使用WebService技术封装做到了功能分布 ,实现了跨平台访问 .在PC机和手机模拟器上显示结果表明 ,该系统具有分布式跨平台等特性 .
2004年03期 99-10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贤丽,赵逢达,李贤善,胡亚范
介绍了混沌及混沌控制研究的历史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混沌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总结了各种混沌控制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并指出了混沌控制研究的发展方向 .
2004年03期 102-10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贤丽,李贤善,赵逢达
采用无反馈控制的 3种方法 ,即参数周期扰动、周期激励和周期脉冲 (拍 )激励 ,对非线性Rossler系统的混沌态进行控制 ,均将混沌运动控制为规则的周期运动 .
2004年03期 106-108+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贤丽,赵逢达,李贤善
计算了非线性自治系统振荡及混沌运动的平均周期 ,得到其平均周期为一个基本不随参数变化的稳定值 ,并提出了以平均周期为依据快速控制混沌的方法 ,采用参数周期扰动、周期激励和周期脉冲等方法对 2个非线性自治系统的混沌进行控制 ,均达到快速有效地控制混沌运动 .
2004年03期 109-11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杜兴华,刘成仕
交换级数法是表示和生成一类自相似分形集的简单方法 ,它与字符串迭代法的等价性被证明 ,并推广应用到一类变形Koch曲线及Koch雪花上 .
2004年03期 112-11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兴华
定义了多重分形的ODR维谱函数 ,给出了一种计算多重分形谱的实用方法 .以非线性Cantor集为例进行了计算 ,从而说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
2004年03期 114-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