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成志,霍广君,张冬玲
在详细研究岩心、测井以及室内化验分析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运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冷家油田沙三段沉积背景和沉积相标志,认为沙三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其次为湖底扇沉积.建立了沙三段(S3)各沉积时期的沉积模式,S33,S23沉积时期为水进型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模式,S13沉积时期为水退型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模式.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胡玉双,张明学
应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及分析测试资料,综合采用地层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方法,详细研究了梨树断陷沉积演化规律,建立了层序地层学模式.梨树断陷地层主要由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火山岩、煤层组成,划分为火石岭组和梨树组.依层序地层学观点,从下至上划分为4个超层序,16个三级层序(SQ1~SQ16).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湖底扇相和火山岩相.从沉积特征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扇三角洲-湖泊-火山岩充填期、扇三角洲-湖泊-河流三角洲充填期、河流三角洲-湖泊-扇三角洲充填期和河流三角洲-湖泊充填期,从而将本断陷沉积层序归纳为3种层序地层学模式,即断陷型、断坳并存型、坳陷型层序地层学模式.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吴顺和,吴邕,贺六连
由于检波器运动方程未能解出,使得检波器和地面的耦合关系一直未得到解释.现用拉氏变换将其解求出,发现检波器输出电位信号不仅包括地下反射波的振动,也包含检波器自然频率的振动.在作信息处理时,必须首先消去检波器自然频率的振动.检波器有选频作用,地震波的频率越接近检波器的自然频率,输出信号越强.提高检波器灵敏度、减小阻尼和增大检波器自然频率可以增强输出信号.野外接收地震信号要用可变自然频率的检波器或用多个不同自然频率的检波器组合.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洪林,年静波,刘喜武
构造紧支集小波正交基时发现:紧支集正交小波基函数与地震波极为相似,比较适合地震资料处理.利用快速小波变换及小波变换的正交分解性将仿真地震记录在时间域分解成不同尺度下的地震记录.原始记录的频谱和重建记录的频谱表明:数字信号按小波变换进行正交分解重建具有很好的保真性.为检验快速小波变换去噪效果,对仿真地震记录加入随机噪音,利用快速小波变换去噪,即求取L2(R)空间各正交基的投影,比较去噪前后的仿真地震记录,随机噪音得到压制,且信号不失真.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范旭,刘建新,苏永新,计秉玉
朝阳沟油田试验区扶余油层具有低渗、低产特征.采用砂岩油藏黑油模拟器,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综合调整方案动态预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北块剩余油分布较多,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地区.有效注水方式为线性注水.综合调整措施以周期注水为主,同时,可以考虑早期分层注水、堵水以及不均匀加密等措施.分层注水应该早进行.严重水淹油井转注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投产费用增大.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学增,赵黎安,张文,孙茂凤,王恒贵
应用弹、塑性应力-应变理论,根据井眼围岩应力状态对岩石塑性体积应变影响的假设条件,弹、塑性岩石的应力-应变简化曲线,以及极限强度和残余强度准则,推导出了求解岩石变形参数关系式.并分析了井眼围岩的临界井眼压力状态,建立了求解弹、塑性地层井眼围岩应力状态方程,为合理预测和过后分析井眼缩径和井壁的稳定性提供了计算方法.计算实例表明,当轴向应力较小时,会导致井壁岩石产生较大的塑性屈服区;塑性区半径会随井眼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李士斌,刘万福,王玉河,杨春河,孙茂凤
应用大庆油田头台地区5口井的测井资料和对14块岩心的室内试验成果,分析了该区块不同岩性在相应围压下的静、动态岩石弹性参数的相关性.依据岩石破坏准则和井壁应力状态方程提出了井壁稳定性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稳定性较差,安全钻井液密度范围应为1.26~1.40g/cm3.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匡洞庭,刘立新,姜涛,张宝库,刘广舜
采用新型复配引发体系,以丙烯酰胺为单体,通过均聚后水解方式聚合,合成出作为油田驱油剂用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考察了影响合成超高Mr(聚丙烯酰胺)的因素,确定了聚合工艺:溶液的pH值为10.5~11.5,起始反应温度为2℃,w(单体)为30%,w(引发剂)为70×10-6,w(链转移剂)为12×10-6.在优化的聚合条件下,合成出相对分子质量高达25×106,水解度在20%~30%可调,过滤比小于1.3的聚丙烯酰胺.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单希林,康万利,孙洪彦,李道山,李俊刚
为了提高石油采收率,用具有一定碳数分布的脂肪酸,采用改进的一步法,合成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OS.合成该脂肪酸烷醇酰胺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60℃,脂肪酸与二乙醇胺的质量比为1.0∶1.0,反应时间3h.该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构成的三元复合驱体系与大庆原油可形成10-3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NOS三元复合驱体系的化学驱采收率可达21.5%.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王艳花,张红梅,高金森,白耀华,张建国
利用已建立的重油流动反应模型,对某炼油厂106t/a催化裂化提升管反应器实施反应终止剂技术的不同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为该技术的实施解决了2个关键问题,即确定了注入位置,选取了终止剂和注入量.结果表明,终止剂注入改变了提升管反应器内的流动和反应温度的分布,从而改变了裂化反应的历程.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提升管中上部的温度,使轻质油收率提高,气体、焦炭产率下降,得到了较好的产品分布.以水为终止剂,从降温和终止反应的角度来看,效果是好的,且分段降温更有利.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丙坤,刘合,李天舒,樊文杰,关耀辉
依据配电网的特点提出了配电网的网损计算方法,建立了有功损耗最小的网络重构数学模型,确定了电压约束和容量约束,分析了寻求次最优解的方法.利用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制定了实现配电网开关状态最优组合的步骤,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和容量约束的配电网,实现了有功经济运行.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瑞民,袁文翠,朱玉玺
为了解决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过程中出现的非结构化类的问题,在基本DSS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的星型DSS拓扑结构.该结构为多库模式,以知识库为中心,呈星型分布.介绍了该结构的特点,给出了实现机制及其面向对象的设计,即将系统的各部分表示成面向对象中的类,由类生成对象,利用对象之间消息传递的机制来实现各子系统的接口.该结构简化了DSS中各部件的接口环节,统一了模型与知识的处理.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卢怀宝,李春生,王启航,冯庆斌
随着计算机图形显示设备各项技术指标的提高,各种应用软件中镶嵌图片的功能越来越强.为此,图象源的获取、加工、保管等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由于摄象可对现场事件进行连续性记录,用摄象机获取实地景物图象源则成为获取原始资料的常用方式.针对这一原始资料获取方式,研究了摄象信息的数字化,RGB数据图象向PCX标准图象格式的转换,PCX图象的压缩与解压缩以及压缩图象的存贮管理等内容.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衣治安,马瑞民,王新
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广泛使用N-S图进行算法描述,但常规的N-S图不能解决在循环结构中出现“中断”及“继续”语句的情况.通过对多种高级语言算法的对比研究,以结构化程序设计为基础,对N-S图进行了扩展和完善,对含有“中断”和“继续”的结构进行了算法描述,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建民,贾莉卿,鹿玲杰,刘易思
比较和讨论了在WWW上发布数据库信息的几种方法,介绍了JDBC(JavaDataBaseConnectivity)方式的实现原理和过程,论述了一个基于JDBC的异构数据库信息发布系统的实现过程.在该系统中,利用构造的系统表,实现了JDBC驱动程序的动态加载和数据库的动态连接,从而使系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长海
利用多失效模式相关时的系统可靠性理论,依据高压厚壁容器破断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研究了高压注水泵泵头的破断问题.对影响泵头破断的主要力学指标做了概率统计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泵头体内不同位置所承受的应力,并进行了概率统计,计算了注水泵泵头强度和断裂评定的可靠度及其综合作用下的系统可靠度,指出了泵头材料韧性偏低是泵头破断的原因,给出了最大允许裂纹缺陷.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明虎,李枫,赵立新,贺杰,李金玲
水力旋流器内的流场为涡流场,以最大切向速度为界,呈外部准自由涡与内部准强制涡状态的组合涡结构,涡流场的存在使水力旋流器内在径向上产生压力差.径向压力场的存在使分散相液滴在径向受到压力,而沿径向运动.在研究压力分布的基础上,给出了径向压力场作用在液滴上力的计算公式,并指出这个力指向核心,有利于分散相液滴的分离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孙超,陈军,张雄,焦洪柱,刘巨保
根据小井眼钻具细、刚度低的特点,充分考虑钻具与井壁的接触碰撞,分别建立了小井眼直井钻具性能评估准则和钻柱动强度条件.通过钻具性能分析,设计了两种防斜钻具,使平均机械钻速由125m/h提高到220m/h.最大井斜角为35°.动强度分析表明:在稳定工作状态下钻柱最大应力响应值为15906MPa,小于相应的疲劳极限应力20647MPa,满足动强度条件.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抚生,李春龙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改变了桩基的承载力,也影响了基础及上部结构对动荷载特别是地震荷载的响应,因而进行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时必须考虑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Novak模型对单桩的复刚度进行近似的理论分析和计算,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桩顶水平刚度的影响,指出辐射阻尼是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影响单桩复刚度的主要因素.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邵强,王柏青
为了克服现有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将灰关联分析方法引入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给出了企业经济效益综合状况灰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包括比较序列的确定、参考序列的构造、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灰关联系数和灰关联度的计算化及结果分析等.针对实际运用,在比较序列选取、参考序列构造和指标区分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素艳,刘承世
利用积分方程,给出了分数阶微分方程f(α)(x)=λf+g的解法.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振环,王克亮,徐典平,徐广天
论述了现阶段国内外采用化学剂驱油产生色谱分离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色谱分离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出现的色谱分离现象是由于驱替过程中油层和化学剂之间的竞争吸附、离子交换、液-液分配、多路径运移和滞留损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采用无因次突破时间和无因次等浓距两个指标来描述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色谱分离程度.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王克亮,田同辉,宋合龙,甄静,高振环
在天然油砂模型上进行了三元复合体系的流动实验,研究了润湿性、渗透率、渗流距离对三元复合体系色谱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驱油过程中化学剂间存在色谱分离现象;水湿条件下三元复合体系的色谱分离程度比油湿条件下明显,碱和活性剂之间的无因次等浓距,水湿比油湿增加0.24;聚合物和活性剂之间的无因次等浓距,水湿比油湿增加0.26.渗透率越低、渗流距离越长,三元复合体系的色谱分离程度越明显.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成果科,常瑛
由我院石油机械系刘巨保副教授等与大庆钻井二公司合作承担的大庆石油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斜直井下部钻具组合系列研究”历时4年,于1998年11月完成并通过评定验收。近日在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奖评审中,荣获一等奖。该项目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综合...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文举,郭立君,邵堃,张林
应用程序间通信技术是编制X应用程序的基本技术之一.介绍了X窗口系统及其应用程序间的多种通信方法,分析了截取缓冲区、选择及ToolTalk等多种通信技术,其中,截取缓冲区和选择是X窗口系统提供的技术,ToolTalk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为程序间通信而提供的软件包.分析结果表明:截取缓冲区与ToolTalk两种方式适用于简单类型数据的传递,而选择方式可以实现复杂类型数据的传递.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文举,郭立君,张荣,王新刚
介绍了在UNIX环境下应用程序界面的自动生成技术.该技术综合考虑了应用程序界面设计的各个方面,通过直接操作构件表中提供的多种Widget和Gadget,对构件的属性、事件和资源等进行设置,来完成应用程序界面的可视化设计.具体说明了Motif编程模型及其主要应用程序接口对象;分析了应用程序构造器生成应用程序界面的过程;探讨了应用程序构造器的机理及构造器创建应用程序的完善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文举,郭立君,袁满,张林
为了实现PSP数据平台在油田中的推广应用,需首先简化POSC2.1的安装过程.在详细分析了POSC2.1软件集成平台环境组成的基础上,应用UNIX中进程间通信技术和并发程序的设计技术,利用应用程序构造器,开发了一套POSC2.1集成平台环境的安装程序.经过测试,该安装程序运行效率比样本实现提供的安装过程高,并且重新组织POSC的资源环境,有利于该集成环境的维护.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令勇,张云峰,王振,孙建刚,王彦军
以GIS(地球物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Profesional作为基本支持软件,利用VisualBasic编程语言开发了抗震防灾对策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抗震鉴定与加固、震后建(构)筑物破坏加固、震害预测、震害发布等辅助决策系统,建立了地震工程信息库、加固措施图形库、震害预测模型、抗震鉴定数据库,具备信息发布、数据添加与修改、查询与统计等功能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云峰,王振,马令勇,孙建刚,任宏伟
依据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及有关试验结果,介绍了建筑物抗震鉴定的原则及主要鉴定过程,给出了计算机辅助鉴定的思想及计算机辅助鉴定的步骤和方法,根据现行鉴定标准及有关专家知识,研究编制了计算机辅助鉴定程序.采用该程序对大庆市的建筑物进行了抗震鉴定,鉴定面积约40万m2,加固率由人工鉴定时的22.3%降低到11.0%.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云峰,王振,马令勇,孙建刚,周东权
针对六度区抗震鉴定与抗震加固问题,从工程结构的重要性、结构服役年限、发生地震的超越概率、北方地区建筑结构的特点、加固投入经济效益及社会承受能力等方面综合论述了抗震鉴定及抗震加固应采取的策略,提出了抗震鉴定的图纸鉴定、抗震鉴定计算分析、专家知识鉴定三阶段方法,并以此来指导抗震加固,使加固的经济投入最少.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建刚,徐延卿,王振,张云峰,王彦军
阐述了自然灾害的种类、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在我国的特点与分布.论述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灾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侵袭,明确减灾工作的框架设想,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才能使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向更加良性的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方华,孙卫松,刘万宝,孙茂成,关耀辉
介绍了防腐漆漆滴的运动规律、动力传递方式、漆膜厚度计算、漆流量控制和补口定位,利用离心涂敷技术,使厚浆型有机防腐涂料经过一次涂敷即可达到防腐设计要求,提高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工程成本.可涂敷管管径为48~1200mm;单管涂敷最大工作长度为24m;最大湿膜厚度为500μm.利用电涡流测厚技术,实现了喷枪的准确定位,补口效率大于98%.
1999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