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油气地质与勘探

  • 复杂断块油田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以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为例

    张世广;

    单砂体级精细井间连通关系制约复杂断块油田的开发,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为指导,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建立海塔盆地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简称南二段)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刻画单砂体级沉积微相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南二段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和厚度增大;反之,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和厚度减小.有利砂体主要分布在可容纳空间较小的中期基准面旋回附近.该研究成果为类似区块精细油藏描述提供有益参考.

    2012年05期 v.36;No.177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分析

    王明健;张训华;张运波;何登发;李文涛;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极为复杂,整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在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的横向变换构造带划分为三级,主要发育在边界断层的上盘,是造成研究区南北分块的原因;盆地基底结构先存构造、不均匀的伸展作用,以及主要断层沿走向的分段活动,控制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形成;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影响和控制油气聚集,这些区带具备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2012年05期 v.36;No.177 6-11+1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歧口凹陷深层地震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及应用

    郭淑文;吴雪松;王王禹;祝文亮;国春香;

    为明确歧口凹陷深层的岩石物理及AVO响应特征,分析歧口地区全波测井资料,优选该区敏感岩石物理参数;根据分岩性拟合求取纵横波转换经验公式,并采用流体置换原理进行叠前地震道集正演后提取AVO属性.结果表明:泊松比、纵横波速度比为该区有利储层预测的敏感参数,含气砂岩与含水砂岩的数值范围差异明显;歧口深层AVO响应特征可划分为3类:第一类是与气层相对应的反射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负向急剧增大;第二类是与油气同层相对应的反射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负向缓慢增大;第三类是与油水层及干层相对应的反射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负向减小.该结果可为歧口凹陷深层开展流体预测可行性提供依据.

    2012年05期 v.36;No.177 12-1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国外L油田流体性质

    徐德龙;李涛;黄宝华;王文荣;赵野;刘艳春;刘宇;

    基于交会图法和岩心资料,分析国外中亚地区L油田的常规测井曲线特征与岩性和流体类型的关系.首先,对测井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消除不同时期测井系列的差异,进行归一化、标准化及其他预处理;然后,以岩心资料为基础,建立测井资料交会图版,利用图版进行岩性和流体识别,其中岩性主要依据自然电位SP、中子伽马NRAT、感应电阻率ILD交会图版识别,流体类型主要依据含水饱和度Sw和电阻率交会图版识别;最后,确定该油田不同类型的岩性和流体识别标准:(1)砂岩自然电位SP<45mV,中子伽马NRAT>1.4CU;泥岩60mV<SP<70mV.(2)油气层有效孔隙度10%<o<30%,含水饱和度Sw<50%,感应电阻率ILD>2.8Ω.m;水层的有效孔隙度10%<w<30%,但Sw>55%,1Ω.m<ILD<2Ω.m.结果表明:采用交会图法可以区分砂岩和泥岩不复杂的岩性;通过待测试数据对建立的交会图版进行检验,岩性和流体识别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0%和98%.

    2012年05期 v.36;No.177 17-21+8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赵佳楠;姜文斌;

    根据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实验、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等,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延长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具特低孔低渗特性,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碎屑颗粒内的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次为裂缝.孔喉属细孔—微喉型,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孔渗相关性差.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成岩作用早期的煤系地层有机酸性环境和成岩作用晚期的交代作用加速砂岩致密化,可溶性物质缺乏使得砂岩物性改善受阻.裂隙体系建立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和转折点,使得溶蚀作用复强,溶蚀作用是储层优质化的"催化剂",能够提升储层储集油气能力.

    2012年05期 v.36;No.177 22-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十字交叉排列面波压制方法及应用

    石颖;裴江云;林春华;何恕;赵旭;刘宇;

    考虑面波特征和古龙断陷区地震资料面波强的特点,提出面波压制的十字交叉排列法.该方法将地震资料中的炮点线和检波点线重排后,进行三维Fourier变换;在频率—波数域滤波后,进行Fourier反变换,实现面波压制处理.古龙断陷区地震资料面波压制结果表明,十字交叉排列面波压制方法具有很好的保幅性和实用性,能够为地震资料保幅处理提供较好的叠前预处理方法,可以在深层地震资料处理中推广应用.

    2012年05期 v.36;No.177 29-32+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辽中凹陷北部湖底扇沉积模式及地震响应特征

    吴奎;吴俊刚;张中巧;金小燕;柳永军;于茜;

    综合利用辽中凹陷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井—震标定、地震地层学解释和地震相分析.在东营组二段(简称东二段)沉积时期,该区分布多个NE向古辽河水系发育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存在前缘相带砂体整体滑塌并近距离搬运而形成的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具有期次多、数量大和横向展布范围广等特点,不同沉积亚相(内扇、中扇、外扇)具有敏感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锦州20构造测井资料的岩—电组合特征,探讨湖底扇形成条件,建立湖底扇的沉积模式,识别湖底扇沉积各亚相的地震响应特征;基于井—震标定技术,利用地震相干体和地震属性方法,研究2期湖底扇沉积横向展布特征,精细刻画有良好油气发现的Ⅱ期湖底扇中扇亚相储层发育边界.结果表明:应用湖底扇沉积模式和地震响应特征,在辽中凹陷北部东二段发现多个湖底扇沉积体,是有利的岩性油气勘探目标,对渤海海域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2012年05期 v.36;No.177 33-37+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小型断陷带盆地自生自储式油成藏规律——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为例

    周广军;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油分布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藏与成藏条件叠合的方法,分析油成藏规律.结果表明:南一段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到4方面因素控制:(1)源岩区控制油成藏与分布的范围;(2)反向断裂翘倾隆起是油聚集成藏的最有利部位;(3)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油聚集提供有利储集空间;(4)早期伸展断裂为油聚集提供遮挡条件.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反向断层翘倾隆起复合圈闭、洼中隆复合圈闭和洼槽岩性圈闭中运移聚集形成不同类型油藏模式.

    2012年05期 v.36;No.177 38-4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准中4区块侏罗系头屯河组滩坝及风暴沉积特征

    张新见;许涛;周胐;修金磊;

    在准噶尔盆地中部(简称准中)4区块侏罗系岩心观察的基础上,考虑粒度分析、薄片镜下观察及古气候恢复成果,认为该区头屯河组沉积时期发育滨浅湖滩坝沉积;以典型风暴沉积构造的识别为基础,提出一种与滩坝相伴生出现的新的风暴岩类型——滨浅湖风暴岩,并建立理想垂向序列模型,自下至上依次为:递变、块状层段(Sa),平行层段、冲洗交错层段(Sb),波状层段(Sc);断续纹层段(Sd)和滨浅湖泥岩段(Se).该类风暴岩发育在正常浪基面之上的滨浅湖地区,与半深湖风暴岩相比,更易遭受后期波浪改造而难以完整保存;因其发育的平面位置不同,滨浅湖风暴岩序列顶底的沉积物可以是氧化色调的滨浅湖泥坪沉积物或是正常的滨浅湖滩坝沉积物.滨浅湖风暴岩的提出完善了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为研究区古地理、古气候特征的恢复提供线索,为滩坝的成因和沉积环境研究提供思路,对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2年05期 v.36;No.177 45-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新型两亲性低分子多胺页岩抑制剂的特性

    钟汉毅;黄维安;邱正松;赖书敏;王伟吉;

    为提高胺类抑制剂的抑制性和抗温性,优选一种新型两亲性低分子多胺BHTA,设计页岩滚动分散实验、抑制膨润土造浆实验、粒度分布测试评价抑制性能.结果表明:BHTA抑制性优于传统的无机盐类抑制剂KCl和国外聚胺产品Ultrahib,能有效抑制黏土水化膨胀和分散,耐温性优良,可用作泥页岩水化抑制剂.采用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分析、改性膨润土吸水实验及X线衍射分析测试黏土层间距等,探讨BHTA的作用机理,表明BHTA主要通过质子化胺基与黏土颗粒的静电作用、氢键吸附在黏土表面,以静电吸附为主,通过疏水屏蔽作用发挥抑制作用;BHTA单层吸附进入黏土层间,能最大限度降低黏土水化层间距,破坏黏土水化结构.

    2012年05期 v.36;No.177 51-55+60+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具有压敏特征的稠油油藏水平井产能分析

    刘英宪;尹洪军;苏彦春;刘英;

    依据幂律流体在压敏油藏中的稳定渗流理论以及水平井远井和近井区域渗流场的描述,推导考虑幂律性特征的稠油在压敏油藏中3种流态并存的水平井产量计算公式.依据区域边界流量和压力相等的原则给出方程解法,最终可求得水平井的产量.通过计算结果与油田实际资料的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幂律指数、介质变形系数、启动压力梯度与水平井产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稠油油藏水平井的产量与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系数呈线性反比关系,随着幂律指数的降低,水平井产量快速下降.

    2012年05期 v.36;No.177 56-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多孔介质中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性

    田巍;朱维耀;刘今子;杨玉祥;张焕;

    为研究多孔介质中高剪切条件下聚合物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利用驱替装置和RS6000流变仪测试不同的注入速度、渗流距离和孔喉比条件下,聚合物溶液经过多孔介质剪切前后流变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剪切应力、表观黏度、储能模量、损耗模量等参数随着注入速度、渗流距离和孔喉比增加而减小,且在低剪切速率和低角频率下表观黏度、储能模量、损耗模量下降更为明显,剪切应力下降幅度较小,而在高剪切速率下剪切应力下降幅度最大;渗流距离对聚合物黏弹性作用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注入速度,孔喉比对聚合物黏弹性作用的影响较小.

    2012年05期 v.36;No.177 6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电阻法测剩余油分布的电极材料优选及其参数优化

    陈文林;常兴伟;卢祥国;王亮;

    针对电极材料润湿性、正负电极合理间距、各电极对合理间距等问题,在电阻法检测剩余油分布物理模拟实验中,根据模拟油饱和过程中电阻变化规律,从导电性和润湿性角度出发,通过化学镀改性处理取得检测电极材料.在此基础上,对电极合理布置方式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由铜材料作为基质进行化学镀镍磷合金,所得电极不仅导电性好,而且表面润湿性呈现中性,减小了由电极表面亲油或亲水给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此外,电极对间距越小,电极对数量越多,测试结果精度越高;推荐正负电极间距为1~2cm,各电极对间距为1~2cm.

    2012年05期 v.36;No.177 67-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强碱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多次乳化性能分析

    李笑薇;

    在地层温度45℃条件下,开展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多次乳化实验,分析多次乳化后水相的化学剂组成及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浓度降低主要为水解作用;表面活性剂和碱质量分数随乳化次数增多而降低;该表面活性剂构成合理,与大庆原油配伍性好;复合体系在乳化第5次仍与原油有较低的界面张力;多次乳化过程中存在水中含油过饱和阶段.这为加强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乳化作用和三元体系动态驱油机理的认识,为化学驱油配方筛选及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2012年05期 v.36;No.177 72-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特高含水期多层非均质油藏层间干扰因素分析

    安伟煜;

    为解决特高含水期多层非均质油藏层间矛盾,分析多层油藏非均质性对采出程度、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产液量和含水率等指标的影响,建立多层油藏非活塞式驱油模型,计算水驱前缘两端的渗流阻力和各层产液量的动态变化;采用达西定律和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分时间段计算各层采出程度和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结果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有显著影响.高渗透率层产液量高、采出程度高,突破以后采出程度增长减缓;低渗透率层受高渗透率层的影响,采出程度较低.层间非均质性及油水流度的差异是造成层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在油田开发初期,层间非均质性起主要作用;在油田开发后期,尤其是特高含水期,油水流度比的作用逐渐增大.该结论对油田高效经济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2年05期 v.36;No.177 76-82+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氮气泡沫体系封堵性能评价方法

    杨朝蓬;高树生;汪益宁;张洪强;郑大洲;谢昆;

    为了优选良好储层适应性起泡剂及评价注入参数和封堵性能,通过实验静态评价泡沫高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表面张力最低的起泡剂.模拟真实储层环境,采用动态方法优选泡沫气液比、起泡剂质量分数、注入参数和在多孔介质中生成泡沫的封堵有效期,其中气液比对储层压力比较敏感,优选时需要设置回压;质量分数优选可以在无回压的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氮气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有效期远大于在体相中的有效期.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对氮气泡沫封堵性能进行评价是合理的,可以为矿场应用提供指导.

    2012年05期 v.36;No.177 83-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CO2混相驱五点井网流线模拟

    郭振宇;王晓冬;汤昌福;刘翰林;杨靖;

    为了简化网格模拟环境及降低模拟过程中的数值弥散,采用基于黑油模型的混相驱流线模拟方法,针对五点井网,建立CO2混相驱替的流线模型,耦合五点井网解析速度场;对于显式饱和度及浓度质量守恒方程,建立稳定的TVD(全变差递减法)差分格式;加入黏性修正参数,改进常规混相驱替模型,使模型在低数量的网格环境下能够模拟黏性指进;模拟后期注气并对比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模拟结果,验证模型正确性.结果表明:采用高精度差分格式能够有效降低数值弥散,加入黏性修正函数的模型比常规模型能够更精确模拟带有黏性指进现象的驱替过程.该方法可以为制定合理的井网部署方案和混相驱工作制度提供指导.

    2012年05期 v.36;No.177 88-93+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建筑科学

  • 空调安装位置对复式住宅室内流场的影响

    王晶;史柏语;戚译天;吴国忠;赵文凯;李栋;

    建立复式住宅的三维数理模型,利用CFD软件对复式住宅室内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变化关系,分析2种客厅内不同空调安装位置对复式住宅室内气流组织和热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客厅内空调送风只能同时保证客厅内主要活动区域,以及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且无遮挡空间的空气温度满足要求;在送风时,位于客厅内上层卧室外墙上方空调比位于客厅内西墙墙壁上方的空调对室内气流的扰动作用更大,对室内风速及温度的影响也更大.这对于复式住宅内空调优化设计和节能具有指导意义.

    2012年05期 v.36;No.177 94-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

  • 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油田井下设备通信系统

    王中国;徐明;李隆球;张广玉;

    传统的油田井下设备通信系统难以满足油田井下工况恶劣、电磁干扰强、通信距离长等特殊使用环境要求,通信不可靠.基于新型通信技术——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建立油田井下设备电力线模型并分析特性,选择合适载波频率确定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利用软硬件结合方式进行抗干扰设计,研制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井下设备通信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通信距离达到3km,准确率为100%,可以满足油田井下及其他恶劣工况环境下设备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2年05期 v.36;No.177 105-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来稿须知

    <正>《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田化学工程、石油机械工程为主,以及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基础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具有较高理论及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2012年05期 v.36;No.17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