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油气地质与勘探

  • 断层平面组合样式对盆地砂体沉积的控制作用

    田立新;

    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渤中凹陷石南断层和沉积体系展布,探讨断层平面组合样式对砂体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石南断层按走向不同可划分为6条分支断层,相邻分支断层在平面上相交构成"凹"型与"凸"型2种组合样式.研究区沙一+二段沉积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滩坝和湖泊等沉积相类型.在石臼坨凸起上发育多个物源供应方向,断层西端多个规模较小的物源可汇聚在一起,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向湖盆中央延伸较远,规模较大;断层中部为主体物源供应方向,形成单个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断层的"凹"型组合部位,容易形成主物源的进积方向,靠近盆地位置容易聚集砂体,在隆起区沿断层发育的古沟谷是碎屑物质进积的主要通道;在紧邻"凸"型组合样式的盆地区,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砂体沉积.该规律对寻找处于勘探初期含油气盆地砂砾岩储集层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2年02期 v.36;No.174 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文昌A凹陷珠海组储层区域成岩作用特征及定量评价

    尤丽;李才;刘景环;

    运用砂岩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孔隙定量分析等资料,研究珠海组深部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确定成岩作用横、纵向分布规律;计算成岩参数压实损失的孔隙度和压实率、胶结量、视溶蚀率和溶蚀量,分别对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进行定量评价,确定区域成岩作用强度.结果表明:珠海组总体为中等—强压实.其中,凹陷西缘为弱胶结、中等溶蚀;凹陷中心以中等胶结、中等溶蚀为主;南断裂东段下降盘为中等—强溶蚀,珠海组一段和二段为中等—强胶结,珠海组三段为弱—中等胶结;南断裂中段下降盘珠海组一段和二段为中等胶结,珠海组三段为弱胶结,珠海组一段为中等近强溶蚀.

    2012年02期 v.36;No.174 7-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印度尼西亚方程的改进及其在大庆长垣低孔渗储层的应用

    宋延杰;李怀彪;徐广田;李郑辰;邢丽波;张永梅;

    针对大庆长垣F油层储层具有孔隙度小、渗透率低、泥质含量高、微孔隙发育、束缚水饱和度高等特点,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长垣F油层低孔、低渗储层的主要导电因素,得出泥质附加导电和束缚水导电是该区F油层的低孔、低渗泥质砂岩储层的重要导电因素.考虑束缚水和可动水导电路径不同,基于三水导电模型的推导原理,建立混合水等效电导率方程;依据该区矿化度较低和含泥高的储层特征,对适用于淡水高泥储层的印度尼西亚方程进行改进,用混合水等效电导率代替原方程中的地层水电导率,建立长垣地区F油层低孔低渗泥质砂岩含水饱和度模型.利用岩心分析数据和常规测井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法确定长垣F油层饱和度模型中的泥质体积分数、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利用岩电实验数据,采用最优化方法确定长垣F油层饱和度模型中的饱和度指数、胶结指数等参数.经密闭取心井含水饱和度对比和试油结果验证,建立的含水饱和度模型可用于F油层的低孔低渗泥质砂岩储层定量评价.

    2012年02期 v.36;No.174 14-21+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沉积相特征

    陈奋雄;李军;师志龙;张顺存;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以及单井沉积相、剖面沉积相研究,结合研究区的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分析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主要发育砾岩和砂岩;三叠系的主要物源来自研究区西北角,次要物源来自研究区西部C45井以西.该区百口泉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冲积扇由研究区西北部向东南部延伸,克拉玛依组在继承百口泉组沉积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发育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白碱滩组在继承克拉玛依组沉积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及浅湖亚相沉积.三叠系由早期到晚期的水进沉积特征控制了研究区优质储层的分布.

    2012年02期 v.36;No.174 22-2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FN5井区夏子街组异常高阻段成因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孟祥超;董玉青;徐洋;陈能贵;王力宝;

    通过岩心、薄片、构造演化史、古地貌等对FN5井区二叠系夏子街组异常高阻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FN5井区二叠系夏子街组异常高阻段发育2种岩性,高阻致密隔层以粗粒级云化凝灰质砂砾岩为主;低阻储层段以细粒级凝灰质细(中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具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特征.垂向上主要分布在夏子街组中部的P2x22砂层组;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近岸坡折带以下FC1—F20—FN055—FN5—W27井一带,面积为6.2km2,平面形态呈孤立的土豆状.油藏类型为东南方向受乌南断裂控制、其余方向受岩性控制的构造—岩性油藏.其展布受扇三角洲前缘的近岸水下坡折控制,后期成藏受控于异常高阻段的厚度及距主控断裂乌南断裂的距离.具有油层垂向厚度大、单井产量高、储量丰度高特征.为乌尔禾地区二叠系2011年探明储量培植及2012年增储上产的主要层位.

    2012年02期 v.36;No.174 29-35+40+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断裂在斜坡区油聚集中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

    张立含;王旭;刘心宇;张玲;

    为研究断裂在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中的作用,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在油藏解剖基础上,分析太东地区断裂发育及分布、油藏类型及分布和断裂在油聚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太东地区发育71条断裂,走向以北北东、近南北和北北西向为主,剖面上呈似花状组合,平面上呈5条密集带分布.油藏类型以断层—岩性和断块油藏为主,剖面上油层由上至下逐渐减少,平面上由东至西含油面积逐渐减少.断裂对油藏的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北北东和近南北向断裂遮挡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反向断裂较顺向断裂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断裂侧向封闭性控制油气聚集程度.

    2012年02期 v.36;No.174 36-4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塔中—巴楚地区东河砂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任艳;于炳松;刘清俊;李锟;

    东河砂岩是一套优质储集层和富油层,也是塔里木盆地重要勘探目的层系.以砂岩储层特征为基础,观察研究区岩心、镜下薄片,研究沉积相在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东河砂岩经历压实、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和溶解等多种成岩作用,压实和胶结作用为导致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溶解作用对储层空间形成起建设性作用.塔中—巴楚地区东河砂岩储层特征差异明显,塔中地区储层物性较好,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Ⅰ亚期;巴楚地区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Ⅱ亚期.研究区东河砂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颗粒成分较纯、泥质含量较低的前滨相及上临滨亚相地区.

    2012年02期 v.36;No.174 41-47+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准噶尔盆地小拐地区佳木河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范存辉;支东明;秦启荣;吴治宏;姚卫江;袁云峰;

    小拐地区佳木河组属低孔、低渗储层,为明确该区储层的主控因素,根据岩心观测、薄片鉴定、分析化验等结果,研究其沉积特征、储集空间、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结果表明:小拐地区佳木河组为一套巨厚陆上冲积扇—扇三角洲复合沉积,岩石颗粒组分复杂、成熟度低,储层主要储集空间包括界面孔、微裂缝、溶蚀孔、构造裂缝等;储层受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影响,非均质性强.该区构造裂缝较为发育,以构造成因的直立剪切裂缝为主,对储层改造具有重要作用,裂缝发育情况与油气显示及产能密切相关;该区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包括岩性岩相、构造运动、成岩作用等.该区岩性岩相是控制储层发育的根本条件,构造运动产生的主控断裂有利于油气运移与聚集、强化储层裂缝发育,成岩作用中的溶蚀作用有效改善区内储层储渗性能.

    2012年02期 v.36;No.174 48-5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识别标志及储层预测

    桑琴;黄静;程超;吴昌龙;彭祚远;

    为预测蜀南地区茅口组储层,通过地质、钻井与岩心观察,地震及测井、地化指标分析等方法确定古岩溶发育状况,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分析古岩溶储层在地震和测井上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溶洞型;储层地震响应总体表现为地震波的异常反射、相干剖面的不连续性及速度反演出现低速区;测井响应表现为深、浅侧向电阻率降低且出现正差异,密度减小,中子孔隙度和声波时差增大,而井径和自然伽马曲线的变化受空隙充填控制.该结果对该区储层预测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2012年02期 v.36;No.174 53-57+6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断裂在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中作用

    姜超;梁力;卢亚析;张玲;

    为研究断裂在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通过油藏解剖分析油藏与断裂之间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贝尔凹陷油藏从基岩至大磨拐河组皆有分布,主要为断层油藏和受断层控制的基岩潜山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与断裂活动有关的凹间隆、洼中隆、斜坡断阶带上.贝尔凹陷主要发育早期伸展、中期走滑和晚期反转(或长期发育)3种类型断裂,断裂对贝尔凹陷油运聚成藏主要起3方面控制作用:(1)长期发育断裂为南一段源岩生成油向大磨拐河组运移提供输导通道,早期伸展断裂错断使源储侧接,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基岩、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储层侧向运移;(2)早期伸展断裂为基岩、铜钵庙组和南屯组油聚集提供遮挡条件;(3)断裂活动为不同层位油聚集提供构造背景.在贝尔凹陷断裂控藏有早期伸展断裂遮挡油聚集成藏和长期发育断裂输导油聚集成藏2种模式.

    2012年02期 v.36;No.174 58-64+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沙三段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

    久凯;丁文龙;黄文辉;李超;

    沙河街组三段的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是济阳拗陷常规油气的主力烃源岩,也是该拗陷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研究层系.分析沙三段暗色泥页岩的地球化学指标、页岩储层特征、含气性等,探讨济阳拗陷沙河街组湖相泥页岩形成页岩气的地质条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湖相泥页岩沉积厚度大,平均大于200m;有机碳含量高,干酪根类型好,以Ⅰ型为主,Ⅱ1和Ⅱ2为辅;成熟度以成熟—高熟为主,与美国产气页岩和中国南方上扬子地区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可比性.湖相泥页岩脆性矿物质量分数高,石英与碳酸盐岩所占比例大,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为10%~30%,页岩储层裂缝类型多样.由于砂泥岩互层频繁,粉砂或砂质夹层孔隙可以有效改善页岩储层储集性能,为页岩气提供有效的储集空间.泥页岩层段气测显示异常,指示其良好的含气性.沙三段富有机质泥页岩是济阳拗陷页岩气勘探的优选层系,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2012年02期 v.36;No.174 65-70+8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大港油田官80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

    陈莉;芦风明;范志勇;

    为研究辫状河复合河道砂体心滩坝(对应Miall的四级界面,相当于单一沉积微相级别),以大港油田官80断块为研究区,以枣Ⅲ油组的单层为研究层位,应用密井网信息(岩心、测井、动态资料)、现代沉积和露头测量资料,采用分级描述、模型构建、交叉验证方法,分析河道砂体多级次界面及构成单元的定量几何特征,建立河道砂体构型定量模式,进行砂体构型分析及三维建模,以及研究区储层构型表征与建模,分析深化辫状河储层内部非均质性和剩余油分布,为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2012年02期 v.36;No.174 71-76+90+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普光气藏长井段合采产能方程异常特征及消除方法

    杨功田;李海涛;付新;

    针对普光气藏储层普遍具有储层厚度大、层间非均质性强、生产井段长、产量高、生产压差小特点,导致二项式产能分析的直线段斜率对井底流压非常敏感,巨厚气藏的井底流压的取值深度不再能简单地选取地层的中部深度,产能试井解释出现异常(负斜率),综合考虑储层的巨厚、非均质性对井筒压力分布影响,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井底压力计位置对产能方程影响,给出长井段合采产能方程出现异常(负斜率)原因,建立考虑地层系数影响的消除长井段合采产能方程异常的方法,即将压力计放在地层系数为总地层系数1/2的位置.该方法能有效避免二项式产能分析过程中出现负斜率的现象.

    2012年02期 v.36;No.174 77-8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稠油蒸气—泡沫驱不同油藏区域流体的流变特征

    龙运前;朱维耀;李娟;刘今子;田巍;

    针对稠油蒸气-泡沫驱蒸气腔驱油区泡沫油体系、热水冷凝区热水油体系,通过模拟实际油藏温度压力条件,利用高温高压流变仪,在0~600s-1剪切速率范围内,研究蒸气相饱和度、泡沫剂质量分数、温度和蒸气干度对泡沫油体系流变特征的影响;在0~100s-1剪切速率范围内,研究热水相饱和度、泡沫剂质量分数和温度对热水油体系流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油体系和热水油体系均为假塑性流体,可用幂律模型来描述,并且随着蒸气相饱和度和泡沫剂质量分数升高,泡沫油体系非牛顿性增强;随着温度和蒸气干度增大,泡沫油体系越接近为牛顿流体;随着热水相饱和度和温度升高,热水油体系越接近为牛顿流体;随着泡沫剂质量分数增加,热水油体系非牛顿性增强.

    2012年02期 v.36;No.174 81-8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缝洞型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产量递减曲线分析

    罗二辉;胡永乐;王磊;何军;

    针对缝洞型低渗碳酸盐油藏,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动边界共同影响的三重介质低渗透油藏非线性非稳态渗流模型.鉴于数学模型的非线性和非齐次性,通过引入新定义的压力(量纲一)线性化压力扩散方程,应用Laplace变换和Duhamel原理结合Stehfest数值反演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三重介质低渗油藏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在产量递减双对数图上出现3个递减阶段和2个相对平缓稳定阶段;分析启动压力梯度、溶洞窜流系数、基质窜流系数、裂缝弹性储容比和溶洞弹性储容比与基质弹性储容比之比等敏感参数对产量(量纲一)的影响规律.计算分析表明,启动压力梯度越大,中后期产量递减曲线下降幅度越大.通过绘制的产量递减曲线图版,可以预测缝洞型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未来产量的变化.

    2012年02期 v.36;No.174 86-90+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乙二胺对原油的乳化影响

    赵修太;白英睿;王增宝;尚校森;

    为解决化学驱油体系中无机碱引起地层黏土膨胀、注采系统结垢等问题,充分发挥碱的作用,降低由传统无机碱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乙二胺(EDA)作为碱剂,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复配,与孤东油田原油制备乳状液,考察温度、含水率、SDBS及EDA单独使用和复配使用时的质量分数、乙醇助剂等因素对乳状液的影响,使用析水率和微观结构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温度低于7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油黏度下降很快;乳状液黏度随含水率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含水率为50%时的黏度最高;50℃、油水质量比为1∶1时,质量分数不超过0.100%的SDBS和EDA单独使用时乳状液的析水率达到50%以上,乳化油滴数量较少;二者复配使用时乳状液的析水率可降至38%,且乳化油滴数量多,稳定性增强;质量分数为0.100%的乙醇助剂的加入可进一步使乳状液的析水率降至30%.

    2012年02期 v.36;No.174 91-95+11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生物采油解堵剂中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左佳敏;何连芳;张玉苍;刘飞;

    为研究生物酶采油解堵剂中产蛋白酶菌株的初、复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大庆原油样品中筛选菌种,通过水解酪素的透明圈实验及福林酚测蛋白酶酶活的方法进行菌株的初、复筛选;以蛋白酶酶活为优化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筛选的产蛋白酶菌株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最适培养基:可溶性淀粉为15g/L,蛋白胨为20g/L,酵母膏为20g/L,NaCl为1.0g/L,CaCl2为0.02g/L,Na2HPO4为0.2g/L,NaH2PO4为0.1g/L;在初始pH为6.0、接种量为5%(体积分数)、温度为31℃、摇床转速为160r/min的条件下,培养72h后,菌株的蛋白酶酶活为551.0U/mL,为复筛选菌株的蛋白酶酶活的22.92倍,即为菌株生长繁殖及代谢的最佳条件,能够获得更高的蛋白酶酶活,有利于后续实验的进行.结果表明:菌株产蛋白酶对原油作用效果为发酵液表面张力从作用前的56.2mN/m降低到作用后的30.5mN/m,表面张力显著降低,还有降解降黏原油等效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012年02期 v.36;No.174 96-102+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城市燃气管道数字化管理系统方案的框架设计

    张鹏;周代军;

    根据城市燃气管道具有隐蔽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以及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考虑城市燃气管网、储配站、CNG加气站、LNG接收站、用户及运营完整性管理各方面需求,探讨数字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针对城市燃气管网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总体架构、体系结构、子系统方案的框架设计及系统安全策略,并阐述数据库、项目管理及GIS等系统软件的选型,为城市燃气管道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12年02期 v.36;No.174 103-10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基础科学及其他

  • 一类非线性偏差分方程的ω度频密振动解

    陶元红;吴冬梅;

    利用数列的频率测度的概念及其性质,讨论一类带有正负系数的非线性偏差分方程,得到此类偏差分方程的ω度频密振动性准则.利用方程的系数数列的水平集的"频率测度"的概念,给出此类偏差分方程的解的ω度频密振动的充分条件,并且准确刻画了解的振动频率.

    2012年02期 v.36;No.174 109-11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热力学系统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促进传递过程分析及机理

    王志国;王家征;陈键;杨文哲;宋永臣;

    热力学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促进传递(Facilitated Transport)可以强化热力学系统与外界的物量传递,进而影响系统内部的物量变化.提出热力学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促进传递和促进因子等概念,拓展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内涵,即促进传递过程是在边界内伴有可逆化学反应的强化传递过程,通过多个过程的耦合作用实现;讨论边界促进传递的分类和机理,并以质量促进传递过程为例分析促进传递过程.在传热学和热力学领域对促进传递过程研究应从传递机理、分析模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

    2012年02期 v.36;No.174 115-11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