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煜;徐樟有;吴胜和;倪玉强;郁智;
川西拗陷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属致密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在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段储层的成岩作用、成岩阶段、成岩储集相及其成岩演化序列进行研究,探讨须四段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须四段储层成岩储集相可以划分成4类,即弱压实强溶蚀残余粒间孔-溶孔成岩储集相、压实溶蚀溶孔成岩储集相、中强压实弱溶蚀溶孔-微孔隙成岩储集相和强压实致密成岩储集相.由于不同的储层成岩储集相经历了不同的成岩演化序列,使得储层中的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条件各不同,储层中孔隙的发育程度主要决定于岩石的组分、孔隙的压实、自生矿物的充填以及多期溶蚀作用等因素,并与酸性流体的注入有紧密联系.
2011年02期 v.35;No.168 1-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姜福杰;杨凤祥;田继军;
准南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认识与勘探实际之间存在矛盾,亟需开展油气资源的重新评价.根据油藏规模序列法存在的不足,采用改进的油藏规模序列预测模型,应用最新勘探成果数据,对准南前陆冲断带的油气资源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准南前陆冲断带未发现油气藏89个,剩余可探明油气储量约为11 543.6×104t,是已探明地质储量的近2倍.准南已发现油气藏8个,已探明的最大油藏规模为1 732.4×104t,是预测最大油藏规模5 130.7×104t的1/3,结合构造演化及圈闭类型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的勘探重点应转向规模更大、勘探难度更高的隐蔽类圈闭上.
2011年02期 v.35;No.168 9-12+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美玲;孙宝刚;谢磊;侯树山;
当注入水进入含钙质夹层储层后,注入水替换砂质部位的油,改善该部位的导电性,使其远低于含钙部位的电阻率.为提高油田采收率及低孔渗钙质夹层厚油储层的水淹识别精度,根据统计方法理论,在厚砂体内细分小层的基础上,构造钙砂电阻率比、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曲线相关因数2个特征值,建立水淹层与未水淹层识别图版,识别符合率达到83%,为射孔方案制定提供有利依据.水淹层识别方法适用于大庆外围油田含钙厚油储层水淹层的识别.
2011年02期 v.35;No.168 13-1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赖富强;孙建孟;Luthi S M;
为解释高分辨率地层层序,通过Blackman-Tukey频谱分析方法探测地层中存在的周期.对电成像测井数据进行预处理,提炼基质电导率曲线;研究Blackman-Tukey频谱分析识别地层周期的方法,借助古地磁测井和地磁极性时间尺度资料,将地层周期信号从深度域转换到时间域,并与地层年代建立联系.结果表明,用Blackman-Tukey频谱分析方法识别地层周期很好地吻合米兰克维奇周期,证明此方法的准确性,为利用电成像测井数据进行地层周期的识别及高分辨地层层序的划分提供方法和思路.
2011年02期 v.35;No.168 19-2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福顺;雷鸣;李建交;吴疆;张星;
根据岩心观察、镜下薄片鉴定、分析化验和测井解释等结果,分析巴楚地区泥盆系东河塘组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和物性特征.结果表明:东河塘组为高成分成熟度和高结构成熟度的石英砂岩,孔隙空间以溶蚀粒间孔为主要类型,储层物性以低孔低渗为特征;优质储层受沉积相带和成岩改造的双重控制,滨岸砂坝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储层物性最好,含油气级别最高,储层反演预测显示在BK8井及其西北部地区是滨岸砂坝的主要发育区.
2011年02期 v.35;No.168 24-2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郭岭;姜在兴;李瑞锋;
为了探讨辫状河、曲流河复合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沉积体为例,在确定河流成因类型和相构成的基础上,考虑沉积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对下白垩统沉积体进行层序地层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层序1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发育局限.低位体系域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包括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湖侵体系域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包括曲流河河道和泛滥平原.辫状河与曲流河复合沉积层序主要受古气候、古构造和沉积物供给因素控制.该复合沉积层序的形成为认识和对比地下复杂河流相地层提供了较好的实例.
2011年02期 v.35;No.168 29-3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赵荣;于瑶函;姜文亚;
研究贝尔凹陷储层圈闭与南屯组源岩之间空间配置的输导通道与油成藏关系.结果表明:贝尔凹陷主要有源下圈侧上方、源内圈、源外圈侧方和源下圈正上方4类源圈空间配置关系.不同类型源圈空间配置的输导通道类型不同,油成藏分布特征也不同.源下圈侧上方空间匹配的输导通道为T5至T1断裂,油成藏主要形成在苏德尔特潜山构造带和霍多莫尔断鼻带的基岩布达特群储层中.源内圈空间配置的输导通道是砂体,油成藏主要形成在贝中次凹的南屯组储层中.源外圈侧方空间配置的输导通道为被断裂沟通的砂体,油成藏主要形成在贝西斜坡区南屯组储层中.源下圈正上方空间配置的输导通道为过T23至T1断裂,油成藏主要形成在霍多莫尔断鼻带及周边地区的大磨拐河组二段储层中.
2011年02期 v.35;No.168 34-37+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文学;吕延防;
从宏观上看,天然气在运载层中的运移是加速运移过程;从微观上看,天然气运移属于脉冲式运移过程.脉冲式运移的形成机理:一是由气水密度差造成的气柱高剩余压力间歇式突破运移阻力引起的;二是由间歇式构造变动所造成的断层或裂缝形成运移通道引起的.根据天然气加速运移与脉冲式运移形成机理,提出天然气在运载层中运移与聚集的全过程表现为加速式与脉冲式交替运移过程.
2011年02期 v.35;No.168 38-4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玉贵;曹绪龙;宋新旺;赵华;何冬月;
测试不同类型聚合物在不同质量浓度、不同盐度条件下拉伸流变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大其拉伸黏度也增大,随着溶液中NaCl盐度增加而拉伸黏度减小,但不同类型聚合物拉伸黏度受质量浓度和盐度影响的强弱不同.通过对聚合物拉伸流变性能的测试,可以分析溶液中聚合物分子的存在状态及作用机理,进而指导油田用聚合物的筛选、质量控制及配方设计等;聚合物溶液在长细管岩心中的渗流运移规律明显不同,拉伸流变性能对于聚合物溶液在地层中的渗流运移特性起重要作用.
2011年02期 v.35;No.168 41-4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贵阳;杜明俊;李丹;
根据渗流力学和传热学原理,建立水驱油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换热控制方程.考虑热水驱过程中原油密度、黏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对微尺度模型水驱油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不同模型内岩石部分润湿对水驱油微观相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驱过程中注入水一侧岩石润湿性对含油饱和度起着决定性影响;驱替过程结束后,随着停驱时间的延长,剩余油、水两相微观相态分布变化明显,不同模型内差异较大;在注入水一侧和水驱前缘分别出现不同形态的孤立油滴和油包水型乳状液;通过改变亲水岩石和亲油岩石的接触角发现,随着亲水岩石接触角的减小,模型均表现为停驱前含油饱和度相对较大,而随着亲油岩石接触角的增大,不同模型内含油饱和度差异较大,变化规律不明显.计算结果可为油藏多孔介质流动与传热机理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011年02期 v.35;No.168 46-5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钟仪华;李榕;朱海双;张志银;
针对高含水期水淹层变化的动态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水淹层动态预测方法.该方法应用数据挖掘方法与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方法,研究高含水期水淹层的分类识别问题,找到测井参数曲线与水淹级别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建立适合高含水期水淹特征的动态识别模型.它不仅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而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准确提取影响水淹级别划分的测井参数曲线,避免模型输入参数间存在相关性导致划分精度低以及模型求解复杂、训练速度慢的缺点.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其他方法具有更快的运算速度和更高的识别符合率,其运算速度为43s,识别符合率达到97.0%,能体现高含水油田水淹层的动态变化特征.
2011年02期 v.35;No.168 51-5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彭昱强;何顺利;鞠秀娟;张歧;
为了探求合理的气田压力系统划分方法、促进现场技术人员准确而快速地划分气田压力系统,根据气田实际情况,探讨气田压力系统划分原则、思路和步骤.结果表明:划分气田压力系统时,低渗气田宜遵循"就近、同层、同时、同流体、宜粗不宜细"原则,而中高渗气田宜遵循"就近、同层、同时、同流体、同压降"原则;划分时应按照投产顺序,由单井、井组、区块和气田的顺序依次展开.低渗气田的地质特点决定了其压力系统划分的复杂性,需参考多方面资料且随开发资料丰富后逐步调整和完善.
2011年02期 v.35;No.168 56-61+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涛平;张权;
利用水力相当直径的概念,将Mukherjee-Brill气液两相管流压降计算方法拓展到抽油机井井筒压力预测中,同时考虑焦耳-汤姆逊效应及油套环空流体对流换热对井筒温度分布的影响,结合沈阳油田沈84-安12区块原油高压物性数据及其地面脱气原油黏温数据,建立预测高凝油抽油机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的综合数学模型.采用迭代法进行求解并编制了应用软件,进而利用现场实测井温数据对模型中较难确定的油套环空流体视换热系数进行修正,对沈采矿场5口冷抽井的井筒温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油套环空气柱段视换热系数取17 W/(m2.℃),液柱段取29 W/(m2.℃)较好;修正后的模型具有一定精度,相对误差不超过10%,能够有效预测高凝油抽油机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
2011年02期 v.35;No.168 62-6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郑焕军;孟玲莉;韩洪升;
利用PHOENICS数值模拟软件与PIV实验技术结合方法,分析不同质量浓度、流量、工作介质的螺旋分离器螺旋流流场分布、压力场分布和涡量分布.结果表明:在螺旋分离器螺旋流中,其切向速度远大于轴向速度、径向速度,但径向速度很小,一般可以忽略;随着流量、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压力下降速度也增大;在螺旋分离器内部压力呈阶梯状下降,且压力变化并不均匀,靠近螺旋入口端的压力变化小于靠近螺旋出口端的;涡旋并没有在整个螺旋叶片间的旋转流道内产生,只是产生在贴近叶片上壁和下壁处,即在近壁处更易产生涡旋.该结果可为螺旋分离器内部螺旋流流场的研究提供借鉴.
2011年02期 v.35;No.168 68-72+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任刚;姜振海;
为识别复合河道砂体内的单一河道,提高该类油层的聚驱开发效果,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储层类型和开发实践,将大庆油田北二西葡一组6个沉积单元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根据流动单元划分结果,结合油水井动态反映,进行聚合物驱开发后期措施调整和剩余油分布分析.结果表明:Ⅰ类流动单元渗流和存储能力最好.Ⅱ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强到中等.Ⅲ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一般,根据微相位置分为Ⅲa型和Ⅲb型2个亚类,Ⅲa型主要发育于河道边部和不同河道切割叠置处,层内相对均质,最终开发效果较好;Ⅲb型主要发育于河间砂及三角洲内前缘相分流间砂体,开发效果较差.Ⅳ类流动单元为低孔、低渗储层.该方法能够确定油层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为聚合物驱后期开发提供依据.
2011年02期 v.35;No.168 73-7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熊健;郭平;李凌峰;
针对低渗透气藏,在考虑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条件下,利用保角变换和镜像反映方法推导水平井产量计算模型,比较滑脱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并分析压力平方差对采气量和采气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呈近似下降趋势,滑脱效应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呈近似上升趋势;开发初期,启动压力梯度影响大于滑脱效应影响,开发后期,滑脱效应影响大于启动压力梯度影响.
2011年02期 v.35;No.168 78-81+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马瑞民;马民艳;王浩畅;
鉴于生物医学命名实体识别的多数模型使用单机器学习算法时识别效果不好,提出一种基于条件随机域(CRFs)与最大熵(Maxent)分类器融合的方法,利用基分类器之间的相关性和互补性,结合有效的特征集合,进行再学习,得到融合模型.实验表明,该模型的识别性能与单一分类器和JNLPBA专题会议相关的系统比较,取得很好成绩,F测度达到70.7%,证明该融合方法有效.
2011年02期 v.35;No.168 91-9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晓宇;李玉贤;韩佳霖;王丹;张方舟;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安全体系结构提供网络接入、核心网络实体间安全交换数据、移动台接入、用户与服务提供商间应用程序安全交换数据、安全特征可见性及可配置能力等安全保证机制,但没有为终端用户提供有效的安全服务措施和方法.分析3G系统安全措施及安全算法,提出终端通信安全保证机制4层架构(应用层、安全服务接口层、函数层和安全算法层),设计适用于应用层需要的安全算法协商机制和机密性安全服务模型,为终端应用提供主动、可见、可选的机密性安全服务,为3G终端主动保护机制提供指导.
2011年02期 v.35;No.168 95-9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蔡蒨;张为华;
箔条干扰武器采用经验公式装填箔条种类和数量,箔条没有被充分利用,干扰频段没有被有效覆盖,减少干扰武器效能.为解决箔条干扰武器箔条配比问题,分析箔条的物理特性,结合干扰频段要求、反舰导弹常用的频率点等特征,提出粗匹配和细调整相结合的箔条配比算法;根据配比算法,建立快速和有效箔条配比仿真平台.通过实验验证此算法和平台的有效性.
2011年02期 v.35;No.168 99-103+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