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向阳;李宏涛;郭艳东;孙兵;魏修平;
为确定川西新马—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气藏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利用岩心观察、薄片、物性、压汞曲线等分析,结合地震属性预测等结果,采用地质—地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蓬三段由5个砂组构成,各砂组厚度变化较小,反映沉积期构造稳定、地势平缓,蓬三段JP_2~3砂组属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沉积。细粒岩屑砂岩为JP_2~3砂组主要储集岩,粒间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等也较为发育,以中孔、小孔为主;喉道总体呈差—中等分选、中细歪度,为中—细喉道的特征;孔喉组合总体为中—小孔—中—细喉,渗流能力中等—较差,为典型特低孔—低孔—低渗—特低渗的孔隙型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JP_2~3砂组储层发育的关键,并控制储层厚度、岩性粒度和充填物成分,导致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等差异。
2018年04期 v.42;No.212 1-1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斌;王宏语;樊太亮;彭君;周杰;侯云超;杨润泽;
根据三维地震、钻井新资料、岩心观察及构造沉积学分析,研究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断陷早期发育的含油层系巴音戈壁组的构造与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拐子湖凹陷具有明显的断陷、坳陷双重地层结构,经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燕山Ⅲ幕构造活动影响盆地断陷初期的盆地结构及巴音戈壁组沉积充填特征;巴一段沉积早期,区内发育断层数量多,呈现多个局限地堑、半地堑并存的盆地结构;物源多方向供给,凹陷整体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巴一段沉积晚期,边界断层活动剧烈,在A井西侧发育的扇三角洲沉积物由于断块掀斜而形成滑塌重力流沉积;巴二段沉积期,边界断层持续活动,盆内次级断裂活动减弱,形成典型的半地堑湖盆,凹陷以扇三角洲前缘—砂坝—浅湖沉积为特征。研究结果为揭示勘探新区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储层评价提供地质依据。
2018年04期 v.42;No.212 15-26+3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8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许同;刘洛夫;汪洋;季焕成;宋光建;万青青;罗泽华;李晓中;李林泽;李婧仪;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XRD等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乌尔禾—风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和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口泉组碎屑岩储层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微裂缝和收缩缝,经历机械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及裂缝破坏,整体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期,成岩演化序列依次为早期绿泥石胶结—黄铁矿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黏土矿物胶结—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及高岭石胶结—石英溶蚀。孔隙演化早期以机械压实减孔作用为主,中期钙质、泥质胶结减孔作用发育,后期长石、石英溶蚀增孔作用较强,黏土矿物的收缩及晚期构造裂缝的发育提高储层渗透率。储层孔隙演化阶段划分为压实减孔、压实胶结减孔和溶蚀裂缝增孔3个阶段,压实减孔平均为18.54%,胶结减孔平均为3.96%,溶蚀裂缝增孔平均为7.06%,综合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的研究,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模型。该结果可为研究区储层的形成演化及成藏研究提供依据。
2018年04期 v.42;No.212 27-3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4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华娟;李家玮;张荻楠;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断块破碎、岩性复杂,受断裂体系、地层超覆和剥蚀影响,地层分布和储层沉积复杂,油层对比和砂体刻画难度大。通过构造对比及沉积过程分析,确定研究区不整合及不同期次基准面旋回,建立四级标志层体系,在地层缺失类型识别和沉积模式指导下,实现油层的等时划分对比;通过沉积物源、水动力条件、岩性、成熟度及沉积构造分析,建立塔木察格盆地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滑塌浊积扇沉积模式,分析小层及单砂体沉积微相、储层沉积特征和油层发育规模。结果表明:在各沉积体强水动力条件下,研究区水下河道为主要富砂带,砂岩厚度大,分布规模广,由湖盆周边向中心延伸,顺物源方向逐渐分叉变窄,厚度减薄。受快速沉积和湖浪作用的影响,水道前缘发育规模较小的席状砂,河口坝不甚发育。该结果为认识开发井网条件下储层对应关系、明确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沉积类型提供指导。
2018年04期 v.42;No.212 40-51+8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何利;宋春彦;刘建清;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X线衍射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段SiO_2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减少而减少,Al_2O_3、TiO_2、Fe_2O_3和K_2O的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减少而逐渐增加,Ba、U、Nd和Sm等微量元素具有显著正异常,而Th、Nb、Sr、P和Ti表现为相对亏损;贫有机质页岩段SiO_2、Al_2O_3、TiO_2、Fe_2O_3、K_2O和MgO的质量分数较稳定,其微量元素与富有机质页岩段的相似,但元素波动小;所有页岩的轻稀土较富集,δCe亏损,δEu富集。五峰—龙马溪组自下而上由还原环境缓慢过渡到氧化环境,同时由深水陆棚缓慢过渡到浅水陆棚环境;生物钡总体向上逐渐减少,古生产力逐渐降低;有机质富集且受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川南马边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提供参考。
2018年04期 v.42;No.212 52-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宋学锋;
以单井层序划分为基础,结合岩心、地震和测井资料,研究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确定沉积相带分布,建立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茅口组可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每个层序平均延时5 Ma;主要发育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和泥微晶灰岩3种岩石类型;研究区自西向东再向北依次发育盆地相、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斜坡相和盆地相等沉积相。台地边缘相和开阔台地相发育滩体,其中台缘滩和台内滩储集物性更好,可作为有利勘探区;垂向上,台地边缘相发育于茅二段中晚期—茅三段(SQ1高位体系域时期);平面上,台地边缘相位于广元—绵阳—雅安一带。该结果为研究区茅口组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2018年04期 v.42;No.212 66-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9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慧勇;胡安文;于海波;黄志;李新琦;
利用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数据等资料,分析石臼坨凸起西段陡坡带东营组三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东营组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石岩屑砂岩次之,填隙物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及颗粒支撑的孔隙式胶结;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以细喉、不均匀型、分选性一般的孔隙结构为主;储层物性整体表现为中—低孔、低—特低渗,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岩石分选性受控于沉积作用,是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粒度在中砂级别以下对储层物性具有一定影响。压实作用使原始孔隙度减少50%以上,是研究区储层物性损失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占据储层孔隙空间而破坏储层物性,是储层物性损失的次要因素;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储层物性。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早期溶蚀相带的叠合区。该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2018年04期 v.42;No.212 75-84+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子悦;毛志强;徐锦绣;张宁;汪鹏;
LD油田东营组二段EdⅡ油组部分油层电阻率低于下限值,导致油层误判或遗漏。在缺乏岩心资料的情况下,采用常规测井、井壁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核磁共振测井(CMR)、X线衍射黏土矿物分析等方法,分析储层的分段特性、岩石结构特征、孔隙度及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纵向上,研究区储层岩性变化、复杂孔隙结构及黏土矿物造成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导致油层低阻的主要原因。根据岩性划分储层类型,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中部的砂砾岩储层。采用自由流体孔隙度—核磁束缚水饱和度交会图法判别储层类型正确率为92%,能够有效识别砂砾岩储层,可以作为寻找低阻油层的重要依据。研究区砂砾岩储层受砂质碎屑流沉积的控制,分布于L1井至LA5井以西,可以利用沉积微相的变化研究低阻油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2018年04期 v.42;No.212 85-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文武;刘玉敏;杨建华;张晟瑞;王程;白玉胜;石颖;
基于稀疏反演的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EPSI)能够避免传统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对有效波的损伤,但是计算成本较高。研究基于新GPU加速策略的稀疏反演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将所有频率成分整体导入设备端,并将中间结果存储于设备端,实现所有频率成分的同步运算,并减少主机端和设备端的数据传输时间。SMAART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新GPU加速策略的EPSI方法的计算效率较常规EPSI方法的提升11倍,较基于传统GPU加速策略的EPSI方法的提升4倍。基于新的GPU加速策略的稀疏反演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正确有效,计算效率更高。
2018年04期 v.42;No.212 92-100+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