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油气地质与勘探

  • 干旱气候环境下小型冲积扇—辫状河沉积特征——以坎苏瓦特剖面紫泥泉子组为例

    郭颖;罗子金;杨勇;

    为了认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沉积体系,以盆地南缘坎苏瓦特剖面古近系紫泥泉子组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沉积构造特征观察及地层实测,分析古气候条件、建立岩性序列、总结岩石相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明确沉积体系,建立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坎苏瓦特剖面紫泥泉子组发育一类干旱气候环境下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受气候影响显著,与潮湿环境下形成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相比,砂地比明显偏低;冲积扇扇体具有规模局限、叠置频繁、隔夹层广泛发育的特点;辫状河具有改道频繁、持续时间短、延伸距离有限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对认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沉积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2017年06期 v.41;No.208 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9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环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物源要素表征及其对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

    周晓光;黄晓波;宋章强;李瑾;刘睿;王启明;

    为明确环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要素,根据测井、最新三维地震等资料,重建环渤中凹陷西次洼石臼坨凸起西段和沙垒田凸起东段两大物源区东三段沉积期古地貌,定量表征两大物源区母岩和规模、宏观古地貌、古沟谷等4个构成要素,探讨各要素耦合关系对砂体差异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东段北部物源区母岩类型优越,主要分布前寒武系变质花岗岩类,规模较大,但是宏观古地貌处于高势区,不是优势输砂方向,古沟谷也欠发育,沉积区砂体富集程度相对低;石臼坨凸起西段南部物源区的母岩类型中等,规模大,且为宏观地貌低势区,是优势输砂方向,古沟谷发育,数量多,时空连续性较好,规模较大,宽深比整体适中,沉积区砂体富集。良好的母岩类型和一定规模的物源、在物源区宏观古地貌低势方向、古沟谷发育位置对应的砂体卸载区是富砂储层发育的有利区。

    2017年06期 v.41;No.208 9-14+35+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7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煤系砂岩储层粒度定量评价图版建立及油气富集区预测——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Aih12井区八道湾组为例

    孟祥超;陈扬;谢天寿;王爱霞;郭友哲;窦洋;

    为明确煤系薄层砂岩储层油气富集区展布,利用"地质主因分析—测井图版界定—地震定量预测"研究思路,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Aih12井区八道湾组为例,分析研究区16口井183个岩心样品的粒度刻度(岩心—铸体薄片交互验证)—测井归位,比较不同粒度储层塑性岩屑体积分数及压实减孔效应,建立基于自然伽玛曲线的煤系砂岩储层定量评价图版并预测油气富集区。结果表明:粒度为煤系砂岩储层质量的关键控制因素,物性、含油性较优的高效储层主要为粒度较粗的(含砾)粗砂岩和(粗)中砂岩;根据砂岩界定标准(38<GR≤80API)、高效储层界定标准(38<GR≤51API),通过自然伽玛曲线反演实现砂地比、高效储层平面展布预测,综合适中砂地比、高效储层和良好烃源岩—储层沟通条件等油气富集要素,优选A-F共6块油气富集区,累计面积为44.8km2,为准噶尔盆地及其他盆地煤系砂岩高效储层定量评价及预测提供借鉴。

    2017年06期 v.41;No.208 15-2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7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塔河油田九区三叠纪下油组夹层识别及分布规律

    贺婷婷;段太忠;赵磊;胡松;李艳华;

    为研究塔河油田九区三叠纪下油组厚砂体内部夹层识别与分布,综合岩心、测井及动态资料,结合水平井电阻率曲线反演识别夹层,利用直井和水平井联合控制的方法进行夹层识别及夹层井间分析。根据夹层参数定量统计分析及沉积相分布,分析夹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主要为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两类,通过单井定性识别及水平井电阻率曲线反演综合确定夹层的平面分布范围,平面上夹层大小不一、分布比较零散、连续性差,呈薄厚不等的透镜状、长条状。泥质夹层受沉积微相控制,顺物源北东方向展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边部溢岸沉积;钙质夹层相对较发育,主要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中。夹层分析结果为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参考。

    2017年06期 v.41;No.208 26-3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3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低压气体吸附实验在页岩孔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

    朱汉卿;贾爱林;位云生;贾成业;金亦秋;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气体在其中的吸附和运移。以长宁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富有机质页岩样品为例,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低压CO2气体吸附及低压Ar气体吸附等实验,对长宁示范区开发主体层段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长宁示范区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隙,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平均比表面积为42.19m2/g,平均孔体积为0.059 1cm3/g,孔径小于2nm的微孔提供页岩60%以上的比表面积,是页岩气主要的吸附场所;孔径大于10nm的介孔和宏孔提供页岩70%以上的孔体积,是页岩气主要的储存场所。改进的气体吸附法可实现对页岩纳米级孔径分布的连续定量表征,研究结果对了解富有机质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评价页岩含气性具有指导意义。

    2017年06期 v.41;No.208 36-45+6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2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渤中凹陷西洼中央构造带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郭瑞;张新涛;徐春强;杨传超;张震;

    为了揭示渤中凹陷西洼中央构造带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规律,分析古隆起的发育特征、断层活动性、断—砂耦合接触关系及断层侧封条件,明确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古隆起发育控制油气的宏观分布,其汇烃效率的强弱决定油气平面富集程度。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富集层位,主成藏期油源断层断距大于150m,断层活动速率大于10m/Ma,断层生长指数呈渐衰转盛型与直线上升型,油气主要富集于明下段;反之,油气主要富集于馆陶组,断砂耦合接触关系控制明下段油气的富集,复合型接触关系的砂体运移效率最高。馆陶组的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断层的侧封条件,当断层泥比率大于0.3时,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建立的"断隆联控、差异富集"油气差异成藏模式,可有效指导渤中凹陷西洼的油气勘探部署。

    2017年06期 v.41;No.208 46-5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0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太原地区中奥陶世上马家沟组岩溶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黎雪;季汉成;王嗣敏;房超;向鹏飞;李林致;郭瑞婧;

    通过岩心、野外露头观察,采用薄片、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太原地区中奥陶世上马家沟组岩溶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以及成岩演化阶段和成岩作用对岩溶储层孔隙的影响及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上马家沟组主要包括含石膏角砾灰岩、砂屑灰岩、细晶灰岩、泥晶含生屑白云质灰岩、粉晶灰质白云岩、灰质角砾白云岩、中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等8种岩性,孔隙和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受到不同期次的压实—压溶、胶结充填、交代、构造破裂、溶蚀和重结晶等6种成岩作用的复合叠加;成岩演化划分为沉积—准同生成孔阶段(中奥陶世)→风化淋滤阶段(晚奥陶世—泥盆纪)→沉积充填阶段(石炭纪—早白垩世)→溶蚀改造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等4个成岩阶段;储层主要受白云石化、构造破裂、溶蚀等3个成岩作用控制,不同成岩作用影响优质储层的分布和发育。该研究结果为太原地区优质储层的勘探提供有利参考。

    2017年06期 v.41;No.208 55-65+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1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振幅衰减梯度属性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

    秦童;高伟;刘恭利;张生强;

    基于高频能量衰减梯度理论的传统叠后油气检测方法,未同时利用地震波通过油气层后的高频衰减和低频增强两种特性,且其结果为界面信息,可解释性较差,分辨率有所降低。为了更好地突出叠后地震资料中储层的含油气性,建立一种岩性约束下振幅衰减梯度分频属性的油气检测方法。基于地震波通过油气层后的衰减特性,首先应用振幅衰减梯度技术和分频处理技术,突出油气层的高频衰减和低频增强地震响应特征;然后应用90°相移技术将界面信息转化为岩层信息,提高剖面的可解释性;最后引入岩性约束,恢复地震分辨率和提高油气检测精度。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不损失地震分辨率的前提下有效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在实际资料应用中,与钻井数据吻合良好,平面属性表征的油水界面与钻井压力外推结果基本一致,地层的含油气性检测和识别具有较明显的成效。

    2017年06期 v.41;No.208 66-7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7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牛君;黄文辉;梁飞;王文勇;万欢;游声刚;张亚美;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多种形式的岩溶作用,其中埋藏岩溶作用是形成有利储层的重要机制之一。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测井解释和地化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埋藏型岩溶主要发育层位为蓬莱坝组及东部断裂带的鹰山组;发育特征表现为高角度裂缝发育导致的溶蚀作用、沿缝合线发育导致的溶蚀作用、沿晚期裂缝发育的"串珠状"溶孔及与断裂作用相关的油气或沥青充注等,成岩介质流体为多种流体组合。受海西运动影响,蓬莱坝组地层深部断层发育;海西运动晚期,成岩介质流体沿深部断裂向上运移,使下部岩溶相对上部岩溶更为发育,并具有顺层溶蚀特点。断层的发育对埋藏型岩溶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低角度裂缝对埋藏流体的侧向运移具有良好的疏导作用。海西运动晚期发育的断裂带为研究区主要岩溶作用区及优质储层分布区。

    2017年06期 v.41;No.208 74-84+95+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17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层序格架和斜坡水道体系的沉积构成及演化——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韩江组为例

    马铭;林畅松;陶泽;姜静;

    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海平面变化和古生物资料,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韩江组划分为SQhj1、SQhj2和SQhj3等3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为盆地边缘的不整合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包括盆地边缘的上超和削蚀不整合,斜坡上的下切侵蚀水道和斜坡扇底,以及盆底扇的底界面等;4个三级层序界面SBhj1、SBhj2、SBhj3和SByh1,分别与15.5、13.8、12.5和10.5 Ma等4期海退事件对应,同时也与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与含量的低值对应。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沉积单元划分,在研究区识别底部滞留沉积、侧向前积体、滑塌沉积、水道轴部沉积和天然堤等5种沉积单元,不同的水道具有不同的沉积单元组合;水道复合体内单体水道叠置方式可归纳为摆动式、垂向加积式、限制性单向迁移式和非限性单向迁移式等4种类型。根据海平面变化、地貌特征及水动力条件差异,韩江组水道演化划分为3个时期,不同时期发育的水道具有特定的沉积结构和演化过程。该研究结果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有利砂体的进一步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2017年06期 v.41;No.208 85-9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1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各向异性储层部分射开直井不稳态压力分析

    董文秀;王晓冬;王家航;

    为了研究部分射开直井的生产动态特征,建立各向异性箱形储层中一口部分射开直井数学模型,采用Laplace变换、Fourier变换及其反变换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将得到的压力解与数值解进行拟合,并绘制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压力与压力导数动态图版。结果表明:部分射开直井的射开程度主要影响中期球形流发生的程度,储层射开程度越小,中期球形流越明显;渗透率各向异性因子主要影响中期径向流发生和持续的时间,各向异性因子越大,中期径向流发生得越晚且持续时间缩短。为提高产能,应尽可能增大直井的射开程度并减少储层水平与垂向渗透率的差异。

    2017年06期 v.41;No.208 96-104+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辽河油田油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功能菌种筛选评价

    陈箐;程昉;宋晓峰;林佳伟;董洋;何炜;赵静;

    分析辽河油田某区块不同来源油泥中微生物种类多样性、优势菌群和分布特征,探讨功能微生物在含油污染物的生物修复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应用可行性。采集辽河油田某区块3个油泥样品,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油泥样品内微生物的16SrDNA V3-V4可变区序列,整理和统计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分析微生物的丰度、分布和多样性,以及不同位置油泥微生物多样性丰度的差异。结果表明:辽河油田某区块油泥中3组样品属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分别为51、135和213,不同来源样品中微生物种类及所占比例差异显著;优势菌群中含有多种已报道可作用原油的功能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诺卡氏土壤菌属(Nocardiopsis)等;从油泥中筛选的菌株LH-03发酵液表面张力为29.3mN/m,对煤油和液体石蜡乳化层高度分别为6.1和5.7cm,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 CB-01复配使用,油泥降解实验除油率达到51.9%,石蜡降解率达到38.9%,填砂管驱油实验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2.7%。辽河油田油泥含有较丰富的微生物修复物质基础,具备通过生物刺激和强化技术实现原位生物修复的可行性。

    2017年06期 v.41;No.208 105-11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

  • 基于信念状态空间的水声传感器网络MAC协议

    魏连锁;胡现成;蔡绍滨;李丽丽;

    为解决由水声传感器网络信道带宽小、传输延迟长等特性引起节点使用信道时出现的时—空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念状态空间的水声传感器网络MAC协议(BSPMDP-MAC)。该协议将传感器的接收节点时间轴平均划分n个时隙,按照每个节点的链路质量和剩余能量的等级划分传感器发送节点的动作状态信息,接收节点依据信道占用的历史观测和动作信息的联合概率分布,得出传感器发送节点竞争信道使用权的决策策略序列;根据决策策略序列,发送节点在所分配时隙内依次向接收节点发送数据包,根据当前的信念状态和动作,接收节点对信道的占用进行预测,感知下一个周期的信念状态和接入动作。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可以降低数据包冲突率,提高网络吞吐量与数据包传输成功率,从而降低网络的能量开销。

    2017年06期 v.41;No.208 113-11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总目次 第41卷 2017年

    <正>~~

    2017年06期 v.41;No.20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提高油气采收率原理与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正>提高油气采收率原理与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于2009年获批,是首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依托于东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开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团队立足于提高油气采收率

    2017年06期 v.41;No.20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来稿须知

    <正>《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田化学工程、石油机械工程为主,以及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基础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具有较高理论及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基本要求

    2017年06期 v.41;No.208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