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油气地质与勘探

  • 走向多极:碎屑沉积学研究的十对热点问题

    张昌民;朱锐;赵康;胡威;

    在分析碎屑沉积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主要热点问题进行概括。碎屑沉积学研究处于活跃时期,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极化趋势,可以概括为"一竖一横""一粗一细""一深一浅""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一远一近""一分一合""一长一短""一热一冷""一急一缓"等十对热点问题。沉积相模式研究方法从垂向剖面分析法向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发展;在对细粒沉积物进行研究的同时,粗粒沉积体系研究取得成果;异常重力流、浅水三角洲研究十分活跃,深海沉积模式不断丰富;研究视野向大到星际研究、小到微生物沉积构造研究两方面延伸;物源和疏松沉积物变形研究不断深入;深时气候和地球未来环境变化研究成为沉积学关注的焦点;分支河道体系和汇流盆地水系研究成为源汇体系研究的新动向;长达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的大型冲积体系研究越来越多;不同气候带环境下河流和湖泊沉积的多样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季节性河流沉积特征揭示大量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

    2017年04期 v.41;No.206 1-1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洛区域延长组中下油层组物源分析

    雷俊杰;吴颖;尹锦涛;白艳军;周凯;

    为查明黄洛区域延长组中下油层组沉积砂体的物源方向,在岩心、野外露头及分析化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古水流方向,总结轻、重矿物和岩屑类型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研究区延长组中下油层组的古水流方向及物源方向。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中下油层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沉积时期古水流以南—北和东南—西北方向为主,轻、重矿物及岩屑分析显示的物源方向一致,即研究区的北部地区,由于地处沉积坳陷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的混源区物源特征,整体物源主要来自南部和东北部。该研究对分析研究区的砂体展布规律、有利区判断及下一步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2017年04期 v.41;No.206 12-2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带流三段储层特征与有利储层分布

    吴仕玖;尤丽;招湛杰;徐守立;代龙;钟佳;

    利用岩(壁)心、测井解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资料,研究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带流三段储层特征、物性影响因素及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流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次为铸模孔,物性为特低孔低渗、低孔低渗及低孔中渗特征,非均质性强。强压实作用、局部强钙质胶结作用和高泥质杂基体积分数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粗粒级、强溶蚀作用及早期烃类充注是深层"甜点"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储层粒度粗、厚度大且处于弱压实区的B-X1、B-X2、B-X3、B-X4和A区,以及周缘早期烃类充注区发育有利储层。该结果为斜阳斜坡带流三段整体评价与目标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2017年04期 v.41;No.206 24-31+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25-1油田沙三段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

    黄凯;杨喆;胡勇;李超;钟大康;孟昊;毛亚昆;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25-1油田沙三段主要发育低渗—特低渗型岩性油气藏,沙三段沉积相特征及其分布认识程度低。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粒度统计,结合钻测井资料,研究渤中凹陷25-1油田沙三段沉积物类型、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及沉积相展布。结果表明:渤中凹陷25-1油田沙三段近岸水下扇主要发育具有鲍马序列的浊积岩、砂质碎屑岩和滑塌岩三种重力流沉积物,其中浊积岩分布于中扇辫状水道间、中扇前缘及外扇,砂质碎屑岩是内扇—中扇水道的主体组成部分,滑塌岩发育于全区同沉积断层活动带;扇体沙三段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内扇—中扇—外扇的退积型沉积序列;自沙三段初期发育近岸水下扇且扇体规模最大,随之湖平面逐渐上升、构造活动减弱导致扇体向西南侧迁移并开始萎缩,沙三段末期扇体面积仅为原始面积的二分之一。该结果为渤中凹陷25-1油田未来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2017年04期 v.41;No.206 32-42+1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浅水湖泊河口坝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与模式——以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范璎宁;李胜利;梁星如;杜新江;崔刚;徐丽强;

    受控于不同的水流特征、物源供给和地形坡度,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发育程度和特征具有较大争议。以河北霸县凹陷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井震心综合研究方法,以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为标志,识别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结合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微相、亚相的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以及对古地貌和古水流分析其沉积控制因素和沉积模式,解释浅水河口坝型三角洲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西5井区位于三角洲前缘末端,水动力较弱,砂泥比较低,河道相对稳定,属于缓坡河口坝型浅水三角洲,且地形坡度较缓、物源供给适中或不充分、水动力条件较弱、湖平面上升等因素控制浅水三角洲河口坝的发育程度。该结果对于厘清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形成的因素,指导该类型三角洲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04期 v.41;No.206 43-52+9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新生代生烃特征

    胡洪瑾;蒋有录;刘景东;徐田武;

    石炭—二叠系是东濮凹陷煤成气的主力气源岩,尚不明确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等组分在新生代的成气演化特征。基于高压釜热模拟实验,对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气产率及气体组分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热模拟结果表明:初次加热过程中,不同类型烃源岩热解烃类气体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暗色泥岩生气能力最强,煤岩的次之,碳质泥岩的最差;不同类型烃源岩热解产物组分演化规律相似,随温度升高,甲烷摩尔分数逐渐增加,重烃气摩尔分数先增大后减小,非烃气摩尔分数减小。二次加热结果显示:研究区在新近纪可能存在规模成气;相比于一次生烃,二次生烃重烃气、总烃气及非烃气产率降低,但甲烷产率升高,干燥因数增大。研究结果对认识东濮凹陷煤成气演化规律、指导进一步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2017年04期 v.41;No.206 53-60+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走滑与伸展叠合区构造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以渤海南部BZ25-1/1S油田为例

    张晓庆;李伟;杨波;宿雯;吴智平;刘超;姜治群;

    根据三维地震、录井、测井、圈闭要素等资料,通过断裂体系发育与演化,以及构造控制下的沉积相类型及展布差异、圈闭类型及分布差异分析,研究走滑与伸展构造叠合区特征,并对BZ25-1/1S油田油气深浅成藏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伸展断裂体系控制研究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走滑作用形成的压扭应力改造研究区构造格局;伸展构造控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并与断层相匹配,控制研究区深浅成藏的输导及储盖条件;伸展作用控制浅部构造圈闭的形成,走滑作用控制深部构造圈闭的形成,两者结合为深浅成藏差异性提供圈闭条件;伸展断层上盘易于浅部运聚成藏,下盘易于深部层位成藏。

    2017年04期 v.41;No.206 61-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西藏中仓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生烃潜力与沉积有机相分析

    陈庆;史建南;朱利东;黄炜;杨文光;陶刚;和源;李超;胡承飞;

    以中仓盆地古近系丁青湖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探讨研究区丁青湖组生烃潜力及沉积有机相。结果表明:中仓盆地中丁青湖组灰岩、泥灰岩和泥岩为主要烃源岩。其中,灰岩、泥灰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0.33%,泥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0.32%,属于较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以Ⅱ1型为主的混合Ⅱ型,烃源岩热解峰温为422~446℃,镜质体反射率为0.48%~0.59%,属于低成熟阶段。根据显微组分将沉积有机相划分为湿地草本混生(沼泽)相。综合数据分析表明中仓盆地不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这对认识中仓盆地油气勘探价值,以及在伦坡拉盆地群中寻找油气具有指导意义。

    2017年04期 v.41;No.206 71-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孔隙演化特征——以长7油层组为例

    解馨慧;邓虎成;张小菊;罗斌;胡笑非;张烨毓;欧浩淼;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油层组陆相页岩为对象,基于X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温吸附、物性测试及岩石热解等实验,研究陆相页岩孔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孔隙直径和黏土矿物演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演化程度越高,黏土矿物平均孔径越大;随着矿物演化程度的增加,蒙脱石逐渐向伊利石转化,转化过程中,蒙脱石层间水分子的逐渐排出引起页岩储层孔隙度增加,且在层间形成微孔隙和微裂隙;伊/蒙混层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大量脱出层间水,而层间水变为自由水进入页岩固有的孔隙空间,并在地层压实作用下使页岩孔隙体积增大。页岩有机质生烃对孔隙有保护作用,成岩后期压实作用使页岩孔隙减小,但随着地层温度和压力达到页岩生油窗,有机质生烃作用生成的部分油气进入之前的孔隙,增加孔隙内部压力,减缓压实作用下孔隙体积的降低。

    2017年04期 v.41;No.206 79-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埕北凹陷古近系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张强;刘丽芳;张晓庆;刘一鸣;陈少平;

    利用埕北凹陷钻井、录井、测井、地震资料等,分析研究区古近系构造结构特征,恢复古近纪构造演化,划分沉积相类型,研究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规律,明确古近系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埕北凹陷古近系发育的NW向断裂控制研究区凸凹格局,NE、NEE向断裂改造NW向构造格局。埕北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继承断陷期(Ek-Es4)表现为"窄盆、浅水"环境,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断陷扩张期(Es3)表现为"深盆、深水"环境,以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断—坳转换(Es2-Ed)早期表现为"广盆、深水"环境,以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晚期表现为"广盆、浅水"环境,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古近系发育陡坡断裂坡折带、缓坡断裂坡折带及洼陷边缘型坡折带三种类型,其中陡坡断裂坡折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缓坡断裂坡折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洼陷边缘型坡折带主要发育巨厚的湖相沉积及少量湖底扇沉积。该结果为研究区古近系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2017年04期 v.41;No.206 88-98+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主(微)量元素分析法的细粒沉积岩沉积环境判别——以大民屯凹陷安福屯地区沈352井沙四下亚段为例

    张文伟;

    为明确大民屯凹陷安福屯地区沈352井沙四下亚段细粒沉积岩的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利用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岩石中w(V)/w(V+Ni)判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根据w(Sr)/w(Ba)、w(V/)w(Ni)、w(Mg)/w(Ca)判断沉积环境中盐度的变化,根据w(Zr)/w(Al)及w(Al2O3)、w(K2O)、w(TiO2)、w(P2O5)、w(V)判断水体深度的变化,根据w(Sr)/w(Cu)、c(为几种元素的比值)判断沉积环境的古气候变化,分析研究区沉积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处于陆相沉积环境的沈352井沙四下亚段由深到浅分为三部分,即在3 280~3 352m处为还原—弱还原环境,盐度为半咸水—咸水,水体较深,属于半潮湿—半干燥气候;在3 248~3 280m处为弱还原环境,盐度为咸水,水体较浅,属于干热气候;在3 169~3 248m处为还原环境,盐度为咸水—半咸水,水体较深,属于温湿气候;其中粒屑发育段(3 328~3 333m)较为特殊,为氧化环境,盐度为微咸水,水体较浅,属于干热气候。该研究对分析研究区细粒沉积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及勘探潜力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7年04期 v.41;No.206 99-10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建筑科学

  • 基于板梁理论的工字形钢—混组合双跨连续梁弯扭屈曲分析

    张文福;邓云;赵文艳;李明亮;刘迎春;计静;李洋;许庆;宋旭旭;

    基于板梁理论,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双轴对称工字形钢—混组合双跨连续梁进行弯扭屈曲分析,推导截面连续梁发生弯扭屈曲时的临界弯矩公式,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10根双轴对称工字形钢—混组合双跨连续梁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对比屈曲临界弯矩的数值解与理论解,讨论换算截面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理论解与有限元解之间具有较高的吻合度,最大误差不超过3%。换算截面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别较大,并不适用于工字形钢—混组合连续梁弯扭屈曲问题的计算。

    2017年04期 v.41;No.206 107-11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基础科学及其他

  • 带有奇异p-Laplacians算子的分数阶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金元峰;宋健楠;李霄;侯成敏;

    考虑离散分数阶边值问题{Δ_(ν+a)~ν(t~(N-1)φ(b▽~νu(t)))+t~(N-1)[λ|u(t)|m~(-2) u(t)-f(t,u(t))]=0,t∈[a,b]N_a;[b▽~νu(t)]_t=b+ν=[b▽~νu(t)]t=a+ν-1=0。其中ν∈(0,1),a,b∈Z,0≤a<b-1,N∈Z~+,N≥1,φ∶=Φ′∶(-d,d)→R满足φ(t)=0,t∈R\[-d,d]∪{0}。Φ∶[-d,d]→R在[-d,d]连续,在(-d,d)内可导。λ>0,m≥2为固定实数。f(·,u)∶[-d,d]N-d×R→R是关于第二个变量的连续函数且满足Ambrosetti-Rabinorwitz条件。建立变分框架,利用临界点定理,得到离散分数阶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结果。

    2017年04期 v.41;No.206 116-12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