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之;杨跃明;张玺华;邹定永;马松华;孙奕婷;彭瀚霖;
为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储层特征及成因,以钻井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区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特征、成因。结果表明:灯影组储集岩类以凝块状云岩、砂屑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溶蚀孔洞为特征;沉积相是储层的物质基础,藻丘和颗粒滩亚相控制储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和规模;溶蚀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同生期溶蚀增加储层的比表面积,为后期岩溶提供有利的物性条件;表生期溶蚀控制优质储层在纵向上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距离不整合面100m以内;埋藏期溶蚀对储层总孔隙度改变不大,但使前期较分散的储层趋于富集。早期裂缝(第一~三期)为各期流体及烃类充注提供导引作用,晚期裂缝(第四~五期)改善灯影组储层的渗透能力。该结果对研究区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参考意义。
2016年02期 v.40;No.198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祁攀文;姜呈馥;刘刚;史鹏;赵谦平;万永平;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陆相页岩具有高黏土矿物质量分数(41.4%)、高有机碳质量分数(3.0%~7.0%)、低热演化程度(0.5%~1.4%)、低孔隙度(1.0%~3.0%)、低渗透率(低于0.05×10-3μm2)和强非均质性等特点,页岩含气性及页岩气赋存状态成为资源评价的关键。基于页岩生气模拟实验,获得研究区页岩生气过程、天然气累计转化率及生气总量;基于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及现场解析实验,完成页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及页岩气总含气量测试。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生气时期为距今130~90Ma,生气高峰期为距今100Ma,CH4及C2~C5的累计转化率分别为35%及71%,烃类气体总产率为53.5mL/gTOC,页岩总生气量在1.23~4.01m3/t之间,平均可达2.30m3/t,页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在1.04~3.20m3/t之间,平均为1.96m3/t,现场解析气(不含损失气)含量在1.20~1.90m3/t之间,平均为1.61m3/t。研究区页岩气以吸附态为主,含少量游离态及溶解态天然气,页岩总含气量为1.96~2.30m3/t。
2016年02期 v.40;No.198 11-18+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汪佳蓓;黄捍东;郭飞;
油气储层是典型的多相介质,目前油气检测中依据的单相介质理论容易造成预测结果的多解性。为了更准确地检测油气,以Biot双相介质理论为基础,推导吸收系数表达式,建立能量密度衰减方程,利用广义S变换对地震资料进行频谱分解,分析介质含不同流体后地震波各频率成分的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当双相介质中所含流体性质不同时,地震波的频率衰减也不尽相同,当储集层中含油气时,地震波频率衰减量显著增大,低频能量衰减小,高频能量衰减大,在频谱上表现为低频能量相对增强,高频能量相对减弱,整体能量向低频移动。对比实际工区的低、高频能量剖面和衰减剖面,将地震波的衰减规律运用到油气检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运用表明该方法可行。
2016年02期 v.40;No.198 19-2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周延豪;杨少春;冯建伟;兰志勤;张博明;
南堡凹陷古近纪断裂活动控制局部构造带的形成及沉积砂体的展布。在三维地震与测井解释基础上,采用分段评价方法,应用生长指数、古落差方法,研究南堡3号构造沙河街组沉积时期断裂活动演化特征及其控砂作用。结果表明:以沙一期为界,研究区经历两期伸展变形,分别为NW-SE与S-N向,伸展转折期为沙一下亚段,使EW向断裂逐渐增多;沙一期断裂活动强度呈现由强到弱变化趋势,不同时期区域断裂活动呈北强南弱的分区分带特征;西南部属于断裂特殊活动区域,应力状态独特,发育断裂调节带,沙一末期古地貌呈凹隆斜相间,对沉积作用具有导向意义,砂体堆积特征受地貌及断裂活动控制明显。该研究结果对类似构造带研究、南堡凹陷后续油气藏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2016年02期 v.40;No.198 27-35+46+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胡贺伟;李慧勇;于海波;石文龙;许鹏;史盼盼;
渤中21-22构造区构造活动活跃、断裂系统复杂。利用地震、钻井、地化和试油等资料,研究渤中21-22构造区断裂分布、断裂演化等特征,分析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古近纪早期强烈伸展作用控制渤中西南次洼的形成,进而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叠加作用控制下,研究区发育构造圈闭、岩性—构造圈闭、岩性—地层型圈闭等类型;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等构造运动控制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由断裂、不整合面和砂(砾)岩层等共同组成研究区的疏导体系,其中断裂占主导地位。已钻井揭示研究区为油气有利的优势聚集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2016年02期 v.40;No.198 36-4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符浩;李国蓉;陈兰朴;赵勇;雷和金;彭博;黄加力;周吉羚;朱永源;高鱼伟;吴章志;胡静;何塞;
寒武系白云岩是塔东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岩石类型之一。为认识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理,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将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划分为微—细晶它形白云石、细—中晶自形白云石、中—粗晶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4种类型;结合阴极发光分析、微量元素测试、稀土元素分析、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和X线衍射有序度分析等,探讨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成因和白云化作用模式。结果表明:微—细晶它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为准同生期高盐度白云化作用;细—中晶自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为埋藏白云化作用;中—粗晶白云石成因机制可分为2种类型,即Ⅰ型为基性岩浆热液流体重结晶白云化作用,Ⅱ型为中酸性岩浆热液流体重结晶白云化作用;鞍形白云石成因机制也可分为2种类型,即Ⅰ型为基性岩浆热液白云化作用,Ⅱ型为中酸性岩浆热液白云化作用。该结果为研究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2016年02期 v.40;No.198 47-5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赵云飞;
喇嘛甸油田剩余油分布零散,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断层边部地区。为更加精确地估算断层地区剩余油储量分布,根据喇嘛甸油田基础数据库,将油层性质和物性较为接近的油层划分为一个单井计算单元;编制三角网程序,计算研究区单井控制面积及控制储量;对单井小层静态数据和油水井生产动态数据进行产量重新劈分,计算断层地区储量分布,给出剩余油潜力分布。结果表明:喇嘛甸油田断层总剩余储量约为1.28亿t。该方法充分考虑地质非均匀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各个井点附近的地质储量和单井控制储量,为断层地区剩余油开发提供指导。
2016年02期 v.40;No.198 58-63+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媛媛;陈长胜;
为解决勘探开发领域知识提取和共享问题,以井位部署业务为例,将过程本体思想引入勘探开发领域,形成勘探开发领域过程本体及其框架;借鉴过程本体在其他领域的构建方法,利用勘探开发领域的业务模型形成的统一标准的数据资源,提出勘探开发领域的业务过程本体的构建方法。该结果对勘探开发领域知识库和勘探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16年02期 v.40;No.198 64-7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建俊;鞠斌山;罗二辉;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动边界的产生归因于启动压力梯度。在考虑动边界的基础上,建立包含表皮效应和井筒存储的单一、以Warren-Root模型为基础的双重和三重介质低速非达西渗流数学模型;并通过定义无量纲压力得到模型的Laplace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获得动边界的传播规律,对比动边界与无限大、封闭及定压等三类外边界条件下的压力及压力导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于低速非达西渗流,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动边界向外传播越慢;在双重介质和三重介质中,动边界移动出现短暂的停滞,曲线上表现为水平段或平缓段;动边界主要影响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的中后期,而无限大、封闭及定压等三类外边界主要影响曲线的后期形态。
2016年02期 v.40;No.198 71-77+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静;林军章;宋欣;谭晓明;胡婧;陈健斌;
从油田采出水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脂肽的细菌,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发酵液表面张力最低为28.00mN·m-1。分离提纯其代谢产物,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为一种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该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CMC),为3.3 mg·L-1,其水溶液最低表面张力为26.60 mN·m-1,油水界面张力为0.01mN·m-1。理化特性分析表明,该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耐温(120℃)、耐盐(2×105 mg·L-1),pH适应范围较广(6.0~10.0)等特性,对原油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能。物模驱油评价实验表明,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9%以上。该研究为油田微生物采油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02期 v.40;No.198 78-8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红军;李志达;谷笛;邴国强;纪德强;刘悦;王宝辉;
以Fe为阴极、Ni-Cr合金为阳极,在熔融碳酸盐电解质过程中,采用一步法电解CO2制备蜂窝状单质碳和碳纳米线。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仪(RAM)、比表面积测定仪(BET)及激光粒度仪等仪器,分别对碳纳米材料的形貌、晶型结构、比表面积和粒度进行表征。考察电解温度对单质碳形貌的影响,根据计算产碳质量与消耗电荷量的关系,确定最佳电解条件。结果表明:电解温度影响产物的整体形貌及产碳的电流效率,电解温度为850~900K时获得的碳纳米材料形貌呈蜂窝状,电解温度为900~950K时获得的碳纳米材料形貌呈线状。随着电解温度的升高,碳纳米材料的粒径逐渐增加,比表面积逐渐减小。产碳的电流效率随电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最优电解条件下,电流效率可达82.33%。
2016年02期 v.40;No.198 85-89+98+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隋宏光;姚军;
CH4和CO2在页岩黏土矿物中的吸附行为对页岩气的开采和CO2的封存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黏土矿物的主要成分蒙脱石为研究对象,构建层状裂缝型孔隙的分子模型,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方法和分子动力学(MD)方法,在不同压力、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不同狭缝孔隙宽度CH4和CO2气体的吸附行为,同时分析离子交换结构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H4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可以采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气体吸附量减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蒙脱石的离子交换结构对CH4的吸附影响较小,但促进对CO2的吸附;不同的狭缝孔隙宽度对应CH4和CO2的赋存状态不同,蒙脱石的离子交换结构影响CO2的赋存状态;平均作用势说明吸附层中分子间结合能力大于游离层,吸附态是CH4和CO2在蒙脱石狭缝中的主要赋存形式之一。基于CH4和CO2在页岩黏土矿物中的吸附规律,可为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2016年02期 v.40;No.198 90-9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