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卿;李忠权;刘爱疆;张玮;罗春;李娟;
根据地震资料、钻井和野外调查等研究,认为天井山构造带广泛发育重力滑动构造、断层转折褶皱、倒转背斜和双重构造等构造样式.天井山构造带变形具有垂向分层特点:上部构造主要为断层转折褶皱,02tjs10测线附近变形强度最大,向两端变形逐步减弱;下部构造为多个逆冲岩片叠置所构成的双重构造.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天井山构造带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变形序列为前展式逆冲叠瓦式构造组合;天井山构造带存在多个滑脱层系,才会形成分层变形、垂向叠置的不协调收缩构造变形.该研究可以为天井山构造带乃至龙门山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2012年06期 v.36;No.17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保祥;何金先;张晓丽;徐丽;夏嘉;段毅;
地层埋藏状况对有机质生烃及油藏保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地层埋藏史和有机质热演化生烃史的恢复,对比盆地不同地区之间地层剥蚀和埋藏特点,探讨地层埋藏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分析地层埋藏对有机质生烃及油藏保存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以来经历的4期(T3、J1、J2、K1)沉降—抬升循环演化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沉积埋藏深度和埋藏速率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导致各地区间长7烃源岩进入生烃的时间提前或滞后.北部古峰庄地区和中部白豹地区在J2期已进入早期生烃,姬塬和镇北地区在J3期进入早期生烃,而南部西峰、洛川地区和东部陕北地区早期生烃的时间是K1早中期.进入大量生烃阶段的时间基本都在K1期.另一方面导致地区间成藏封存条件的变化.在北部和中南部地区,地层埋藏深度大,沉积速率高,形成很好的封闭条件.各生烃阶段,特别是早期生成油气也可很好地保存而成藏.
2012年06期 v.36;No.178 8-13+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刘宗堡;闫力;俞静;刘云燕;
太东斜坡区为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向三肇凹陷倾没的单倾斜坡.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研究葡萄花油层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斜坡区油平面受4条近南北向"断层带"分割,具有东西分带特征,且受源外油源供给不足和油东西向运移影响,自东向西单一"断阶带"含油性逐级变差;油垂向分布受沉积演化和优势输导通道控制表现为"双峰"特征,主要分布在葡萄花油层中部;油藏类型主要为东南倾斜坡背景下的近南北向断层与北西向河道砂体匹配形成的断层—岩性油藏.在油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单一圈闭内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提出源外斜坡区油聚集机制受构造部位、优质储层、断层封闭性和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控制,即单一"断阶带"高点控制油气聚集部位;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控席状砂构成油气优质储层;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油气垂向富集高度和平面"互补"特征;断层与单砂体匹配样式决定油气富集层位.
2012年06期 v.36;No.178 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周广军;
为研究三肇凹陷和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断裂密集带与油气分布叠合的方法,分析断裂密集带在油气成藏分布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发育35条断裂密集带,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发育9条断裂密集带;油主要分布在断裂密集带两侧,少量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部.断裂密集带对油运移的控制作用表现在2方面:(1)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为油输导断裂;(2)断裂密集带不利于油横穿其侧向运移,但可沿其侧向运移.断裂密集带对油聚集的控制作用表现在2方面:(1)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和断阶构造是油聚集的有利部位;(2)断裂密集带内部的背形构造也是油聚集的有利部位.
2012年06期 v.36;No.178 2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侯旭波;崔红庄;郇玉龙;
为研究银川盆地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以地震资料的精细解析为基础,分析构造样式类型和发育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从断裂控盆方面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银川盆地经历中生代挤压隆升剥蚀和新生代伸展断陷2个主要演化阶段,共发育4类构造样式,其中新生界构造层以伸展和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基底构造层以挤压和反转构造样式为主.该研究结果对明确银川盆地地质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2012年06期 v.36;No.178 28-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刘玉海;潘树林;胡永泉;高磊;沈姣;
针对油气井射孔作业引发的微地震事件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能量小,地面采集的微地震信号易被地面环境中随机干扰噪声掩盖,分析微地震相特征时需对微地震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使用常规频率滤波法难以获得准确结果.采用维纳方程相关函数迭加滤波方法,压制随机干扰噪声,获取清晰微地震信号.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衰减随机干扰噪声、突出微地震信号同相轴,提高对微地震信号的识别能力.
2012年06期 v.36;No.178 34-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民;蒋官澄;邢晓璇;庞姜涛;孙飞;罗少杰;
针对气相中憎液表面的气体润湿性常常被忽略,但理论和实验证实气体的润湿性并不总是可以被忽略,凝析气藏气体润湿程度对气井产能具有重要影响,根据Owens双液法建立固体表面自由能计算模型,并且结合自定义的气体润湿性参数实现定量表征气体润湿性的大小,导出固体表面的气体润湿性与表面自由能的数学关系式.采用氟碳聚合物(Zonyl8740)实现空气中"空气/水/载玻片"体系载玻片表面的优先气湿,随Zonyl8740质量分数的增大"正十六烷/空气/载玻片"体系载玻片表面的气湿性增强.
2012年06期 v.36;No.178 38-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肖康;姜汉桥;李俊键;曾显香;李宜强;
结合油藏渗流与水平井筒内流体流动的耦合性,以水驱油相似原理为基础,建立三维油藏物理胶结水平井多层模型,并从其微观孔隙特征及油水渗流特征等方面与实际油藏进行对比.以物理模型为基础,从动态变化指标及油水分布特征等角度研究不同挖潜方式在高含水期挖潜效果的差异性,总结水平井挖潜提高采收率的规律.结果表明:在交错井网及正韵律储层的条件下,高含水期剩余油多富集于井组中心储层顶部区域;高含水期应用水平井进行挖潜剩余油,其在多个动态变化指标上优于直井,并且水平井对井组边角区域及储层中下部位剩余油的控制能力也较强;水平井与常规井网的不同配置关系对挖潜效果有较大影响,水平井挖潜动态也随着含水率上升呈现不同的规律.
2012年06期 v.36;No.178 42-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熊健;赵文苹;樊松;
针对酸压过程中形成的蚓孔区对气井产能影响,根据酸压裂后气体渗流规律变化,建立考虑滑脱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应力敏感共同影响下低渗气藏有限导流垂直酸压裂缝井产能预测模型,进行酸压井产能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使气井产能下降,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越大,气井产能下降幅度越大,滑脱效应使气井产能增大,滑脱因子越大,气井产能增加幅度越大;气井产能随裂缝半长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随裂缝半长的增加而减小,且在一定裂缝长度下,裂缝导流能力存在一个最佳值,其随裂缝半长增加而增加;蚓孔区系统的蚓孔长度越长,气井产能下降幅度越大,而蚓孔区渗透率越大,气井产能下降幅度越小,渗透率达到一定值后,下降幅度可忽略.
2012年06期 v.36;No.178 49-5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姜瑞忠;王公昌;马栋;刘明明;
针对在渗流过程中聚合物溶液机械降解问题,提出计算聚驱过程中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模型,引入降解因子概念,给出计算渗流过程中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数学模型及其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计算结果吻合程度很高;共选取9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其中7组实验数据所计算的结果与用新模型计算的结果之间的误差小于5%.聚合物分子的降解程度与降解因子之间有密切联系,即随降解因子的增加,聚合物分子降解程度也不断增加;降解程度呈现先迅速增加后趋于平缓的现象,渗流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呈现前期迅速下降后期趋于稳定的规律.新模型可准确描述渗流过程中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变化过程.
2012年06期 v.36;No.178 54-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秀娟;
为了对大庆油田水驱油藏层系井网进行优化调整和剩余油挖潜,研究特高含水期多井系统井间干扰规律,应用势的迭加原理分析3口井的激动井产量、距离及相互位置对观察井(油井)产量和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激动井是油井时,激动井产量越大,与观察井距离越近,激动井之间距离越远,观察井产量越小,压力恢复越低;当激动井是水井时,激动井注水量越大,与观察井距离越近,激动井之间距离越远,观察井产量越大,压力恢复越高.在采用均匀井网时,油井间的影响使观察井产量降低、压力下降;注水井的影响使观察井产量上升、压力升高.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采用均匀井网可以有效挖潜剩余油,可以通过注水调整观察井产量和压力,均匀井网更有利于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2012年06期 v.36;No.178 59-64+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月飞;
油藏储层内药剂吸附有效性和泡沫细分层注水长段塞连续注入方式容易导致气窜和吸液剖面反转,影响整体措施效果,采用目标油田油砂填制模型,考察药剂动态吸附后再生能力和泡沫综合性能,分析泡沫小段塞间隔注入和长段塞连续注入分流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吸附后,不同药剂再生能力和泡沫综合性能下降,但随着驱替体积增大有效性逐步增强;泡沫小段塞间隔注入好于泡沫大段塞连续注入方式.渤海SZ36-1油田非混相泡沫段塞细分层注水单井试注表明,泡沫小段塞间隔注入比长段塞连续注入方式日增油提高23m3,日降水率提高2.6%,累计增油提高1.72×104 m3,有效期提高7个月以上,进一步验证泡沫小段塞间隔注入的技术优势.
2012年06期 v.36;No.178 65-7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史国蕊;
模拟注蒸气油藏条件,开展催化剂与碱性缓冲液作用下欢喜岭油田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模拟实验,向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加入稠油、水、催化剂、碱性缓冲液和油层矿物,在160~300℃温度下反应24~240h,测定反应前后稠油黏度、SARA族组成和元素组成,考察催化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油层矿物及铵盐碱性缓冲液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溶性催化剂FeA2作用下,欢喜岭油田稠油在水热裂解反应后黏度显著降低,添加0.010mol/L的催化剂FeA2在240℃下反应24h可使稠油黏度降低62.4%;铵盐碱性缓冲液对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具有协同催化作用,添加0.010mol/L的催化剂FeA2和质量分数为3.0%的铵盐碱性缓冲液在240℃下反应24h可使稠油黏度降低90.1%.稠油井经过水热裂解处理后周期产油量明显增加,周期油气比大幅提高,并且催化剂与碱性缓冲液协同处理的开采效果要明显好于催化剂处理的.添加催化剂与碱性缓冲液的水热裂解开采技术可应用于提高蒸气吞吐和蒸气驱等热采井的产量和采收率.
2012年06期 v.36;No.178 71-7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俊杰;郭平;王德龙;汪周华;
由于页岩气在储层中存在解吸、扩散和渗流相互作用,使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与常规气藏压裂水平井在渗流特征及产能递减规律方面有较大差异.综合考虑页岩气解吸、扩散和渗流特征,建立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和Duhamel原理,结合Stehfest数值反演求解产能模型,绘制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递减曲线,分析解吸系数、无因次储容系数、无因次解吸时间、无因次人工裂缝间距、人工裂缝条数和裂缝表皮系数对产能递减曲线的影响.该结果对认识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递减规律、评价预测产能及优化压裂裂缝提供参考.
2012年06期 v.36;No.178 76-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赵国忠;孙巍;何鑫;
为模拟油田注水开发历史,提高分层动用状况及剩余油模拟结果的可靠程度,根据油田分层注水资料,分析水嘴的嘴损特性,建立考虑启动压差、水嘴直径等嘴损特性的分层注水数学模型,计算分层注水井各层段嘴前流压,实现嘴损方程与井—网格压力方程的耦合;考虑分层注水油藏数值模拟线性系统生成,实现井筒流动与井—油藏流动相耦合,提出分层注水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在PBRS(并行黑油模拟器)实现数值模拟功能.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反映分层注水开采开发效果,对缓解油田层间动用矛盾、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2012年06期 v.36;No.178 82-8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