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衍胜;张金川;李晓光;王龙;葛明娜;
从辽河盆地东部凸起太原组泥页岩发育的沉积背景、地球化学条件、储集物性及含气性等方面分析页岩气聚集的基础条件,采用多信息叠合法对该区太原组页岩气富集有利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太原组地层发育潮坪、沼泽及泻湖相,富有机质暗色泥页岩、碳质泥页岩,单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连续性好,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3.3%,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的混合型,生烃潜力较大,热演化程度高,处于大量生气的阶段;泥页岩脆性较好,孔隙和裂缝发育,含气性好,具备页岩气聚集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及储集物性条件,有利于页岩气的生成、富集及后期储层改造.根据页岩气富集的多种因素分析结果,认为王家南部地区页岩气聚集条件和储集性能较优越,是辽河盆地东部凸起太原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2012年01期 v.36;No.173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剧永涛;刘豪;辛仁臣;
湖底扇是黄河口凹陷古近纪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扇体储集物性和含油性较好,具有勘探价值.研究黄河口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岩心、测井、地震反射特征,认为A区含油砂岩体为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2种类型湖底扇沉积.低位域时期发育远岸的深水浊积湖底扇;湖扩域和高位域时期发育由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进入湖底堆积而成的滑塌浊积湖底扇.从空间分布看,深水浊积扇主要发育在低位域湖盆内二阶断裂的下降盘;滑塌浊积扇主要发育在研究区南部的断裂陡坡带,位于扇三角洲前方,且扇体规模较大,发育时间长.湖底扇的发育受沉积坡折和断裂坡折的控制.由于构造背景、湖平面变化及物源供应不同,湖底扇的位置、规模和形态也不尽相同.
2012年01期 v.36;No.173 8-13+3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立含;李宜强;王芳;郑红;程慧杰;张立明;
针对油气勘探中同一断层不同部位油气富集差异性,利用地震解释资料和钻探资料,研究辽河西部凹陷齐家—鸳鸯沟地区沙二段油气聚集与保存所需最低的断层后期活动强度.结果表明:沙二段内主要发育4条走向相同的断层,在主要油气成藏期—东营组沉积末期之后馆陶组—第四系的活动过程中,其中f1断层活动强度最大,对油气聚集的破坏作用最强;其次是f3断层,再次是f4断层,f2断层活动最弱,断层后期活动强度与油气分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断层后期活动强度越小的断层或部位,油气越富集,油气钻探成功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沙二段油气聚集与保存所需最低的断层后期活动强度约为2m/Ma.
2012年01期 v.36;No.173 1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国涛;张尚锋;李媛;王振奇;
尼日尔下陆坡深水区的水道发育具多期次特征,内部结构与外形复杂多变,其地理位置与沉积环境不利水道体系的研究.通过地层切片、RMS振幅属性等方法展示不同时间单元水道形态,分析水道体系的期次变换与内部结构的变形过程,探讨水道体系的迁移演化历史.结果表明:中新世中期多发育孤立水道,晚期二级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引发大规模浊积事件,促使大量加积式水道形成,在平直处以垂向加积为主,弯曲处呈现垂向加积同时伴随侧向迁移特征.水道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侵蚀、切割与充填交替进行、废弃阶段,伴随3个阶段水道弯度发生由中到高再下降的变化.水道的交互式切割与充填基本贯穿第2阶段,切割与充填作为水道弯曲变形一对驱动力,使水道在平面上发生3种迁移方式:侧向摆动、下行迁移、侧向与下行混合迁移.
2012年01期 v.36;No.173 19-2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朝晖;
根据岩心、测井、粒度分析等资料,研究新立油田嫩江组三段(简称嫩三段)3个砂组的沉积微相,编制嫩三段3个砂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图,分析各砂组沉积微相的类型及特征.结果表明:新立油田嫩三段发育于宽缓的拗陷盆地,基底沉降稳定,砂组—小层具有厚度较为协调、地层旋回性强的特点.该段发育于湖盆萎缩时期,下覆嫩二段地层为大段湖相泥岩沉积,三角洲进积进入本区,形成储层发育层段,为新立油田提交探明储量、动态分析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2012年01期 v.36;No.173 25-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尚晓庆;刘洛夫;高小跃;姜振学;刘国东;
成藏期输导体系的演化模式及有效性验证是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断裂活动期和断层性质、砂体连通性和物性、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接触及岩性配置关系,研究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综合运用QGF、QGF-E及甾烷C29ββ/(αα+ββ)、三环萜烷/17(α)-藿烷等地球化学参数识别油气运移通道和运移方向,验证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在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和有效性验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的输导模式.结果表明:成藏早期位于研究区南部依南地区的主要输导体系类型为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以输导层输导为主、盐下油源断层及不整合面输导为辅;北部依深地区在成藏早期主要输导体系为盐下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为穿盐断层,油气先沿断层向上部层系调整,后沿通天断层断至地表散失.不同地区、不同成藏期的输导体的差异形成现今北部贫化而南部富集的油气分布格局.
2012年01期 v.36;No.173 31-40+11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史胜龙;王业飞;于海洋;吕鹏;
为认识酚醛树脂冻胶在多孔介质中动态成胶行为,通过测定黏度和注入压力随成胶时间的变化,研究酚醛树脂冻胶在安瓿瓶和多孔介质中的静态成胶及多孔介质中动态成胶过程;考察聚合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对成胶时间和冻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酚醛树脂冻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初始和最终成胶时间分别为安瓿瓶内成胶的1~1.5倍和1.5~2倍;多孔介质中,动态初始和最终成胶时间分别为静态条件下的2倍和2~3倍;随聚合物和交联剂质量分数增大,成胶时间缩短,冻胶强度增大,但在成胶过程中冻胶向深部运移的能力降低.后续水驱结果表明:动态成胶过程中,冻胶封堵位置主要集中在岩心入口端,封堵率达99.8%以上;只有当酚醛树脂冻胶可以在多孔介质中产生明显的运移时,冻胶体系才具有深部调剖的能力;当多孔介质的渗透率为8μm2左右,HPAM质量分数小于0.2%,酚醛树脂预聚体质量分数小于0.6%时,冻胶可以进行深部调剖.多孔介质中静态成胶形成的为整体冻胶,而动态成胶形成的为分散的冻胶颗粒.
2012年01期 v.36;No.173 41-46+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4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俊键;刘玉章;何鹏程;姜汉桥;
应用传统的对流扩散方程模拟聚驱后示踪剂产出曲线存在不适应性,将产生质量不守恒或模拟不出实际产出曲线问题.根据连续时间随机游走(CTRW)理论,利用CTRW模型对含聚合物的示踪剂测试实验的产出曲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CTRW模型模拟的示踪剂产出曲线克服了基于传统的对流扩散方程模拟示踪剂产出曲线时所遇到的问题;CTRW模型对于模拟聚驱后示踪剂产出曲线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比传统的对流扩散方程模拟范围广.
2012年01期 v.36;No.173 47-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闯;卢祥国;刘峰;于金永;
基于X线衍射(XRD)、红外吸收光谱(IR)和透射电镜(TEM)检测技术,分析"插层"聚合物中蒙脱土硅酸盐片层间距、聚合物基体化学组成和蒙脱土结构单元分散状态,利用动态光散射系统(DLS)、描扫电镜(SEM)、布式黏度计和流变仪等检测技术,检测和对比"插层"和"高分"聚合物的分子线团尺寸、分子聚集体形态、增黏性、流变性和黏弹性.结果表明:经过插层剂处理后,蒙脱土硅酸盐片层间距有较大幅度增加,通过原位插层聚合,可形成以聚丙烯酰胺为基体,硅酸盐片层均匀分散的剥离型"插层"聚合物;在聚合物质量浓度相同条件下,与"高分"聚合物溶液相比,"插层"聚合物的增黏性、流变性和黏弹性较优,而与"高分"聚合物不同,随溶剂水矿化度升高,"插层"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呈逐渐增大趋势,清水"插层"聚合物溶液中分子线团尺寸比"高分"聚合物的大,这与高矿化度水溶液中硅酸盐片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插层"聚合物在清水溶液中的聚集体形态有关.
2012年01期 v.36;No.173 53-58+7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浩;张玉广;王贤君;张宗雨;吕玲玲;
为满足大庆油田松辽盆地深度埋藏储层的压裂改造需要,研制适合超高温压裂的羟丙基胍胶(HPG)/聚丙烯酰胺(PAM)复合稠化剂,进行热重和差热分析实验和流变实验.结果表明,羟丙基胍胶和聚丙烯酰胺热降解温度在200℃以上;使用单组分的羟丙基胍胶作为稠化剂制备压裂液,在190℃及170s-1剪切条件下连续剪切40min,压裂液的黏度降至50mPa.s以下;使用羟丙基胍胶/聚丙烯酰胺复合稠化剂作为稠化剂制备压裂液,在200℃及170s-1剪切条件下连续剪切150min,压裂液的黏度保持在50mPa.s以上.羟丙基胍胶和自制小分子聚丙烯酰胺在溶液中形成梯形聚合物,抑制羟丙基胍胶高分子链的水解和氧化降解是复合稠化剂提高压裂液使用温度上限原因,该复合稠化剂的研制能够满足大庆油田松辽盆地深部埋藏200℃超高温气藏压裂增产改造的需求.
2012年01期 v.36;No.173 59-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常虹;刘斌;陈国成;姜春雷;刘均;
针对传统控制系统鲁棒控制器阶数较高的缺陷,提出一种具有阶次限制的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利用Ne-vanlinna-Pick插值方法,将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转化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的根,避免选择H∞控制中加权函数.基于同伦法设计低阶鲁棒控制器,通过仿真实验研究该鲁棒控制器下的阶跃响应,以及存在外部干扰时系统的控制性能及干扰抑制能力,并与传统滞后超前校正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控制器不仅能够在保证跟踪精度前提下具有较强干扰抑制能力,而且当系统存在不确定性时,闭环控制系统具有很好的鲁棒性.
2012年01期 v.36;No.173 68-72+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剑峰;肖波;段鸿杰;
随着数字油田建设的逐步深入,油田数据日益增多,数据集成化管理与应用难度随之增加,建立油田级数据中心成为必然.结合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提出油田数据中心总体框架,根据框架需求设计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体系、数据存储体系和数据服务平台.中国石化油田企业数据中心在胜利油田完成试点建设,并相继推广至其他油田,取得较好效果.
2012年01期 v.36;No.173 73-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肖波;景帅;吴建军;马承杰;
中国石化油田企业数据中心建设面临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新技术变化.提出基于模型驱动的中国石化企业数据中心模型架构,包括业务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建立业务模型与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与物理数据模型之间的转换方法.由于逻辑数据模型具有业务无关性和平台无关性,因此可满足不同的业务专业需求,适应不同的数据库产品.为支持模型驱动模式,建立数据元管理系统和相应的模型驱动工具.该模型架构应用于中国石化勘探开发数据模型标准化、油田企业数据中心及数据服务平台等建设,取得满意效果.
2012年01期 v.36;No.173 78-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文必龙;肖波;陈新荣;
ISO对数据元管理方面只规定注册管理,缺少数据元质量控制技术、分类管理、数据元搜索技术,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给出基于语义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架构;以基于油田领域本体的数据元语义形式化定义为基础,提出数据元质量控制模型、数据元分类模式、数据元搜索服务等管理技术.该技术已经应用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中.
2012年01期 v.36;No.173 83-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旭东;陈历胜;李玲;杨玉军;陈述腾;
勘探开发业务对象模型以对象服务方式支持中国石化数字油田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描述油田勘探开发业务对象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模式,提出业务对象模型的设计原理,包括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约束,采用基于MVC模式的自上向下与自下向上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业务对象模型,给出业务对象模型的设计步骤.该方法在数字油田中多源异构数据集成与服务平台的设计中得到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2012年01期 v.36;No.173 88-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玉学;郭林涛;周少华;王银凤;
为对油田注水管网摩阻因数进行反演求解,将注水管网节点部分未知压力设为随机参数,建立注水管网管道摩阻因数反演的一类随机优化模型———期望值模型;给出利用随机模拟技术和遗传算法求解期望值优化模型的数值方法.通过对理想注水管网进行反演求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算法的可行性.
2012年01期 v.36;No.173 9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邢海燕;黄保富;张丰达;周福天;
为了研究不同腐蚀条件下的焊缝磁记忆特征信号,对20号钢板状焊缝试件进行残余应力腐蚀、35kN恒拉伸应力腐蚀和35kN静载、25kN动载拉拉腐蚀疲劳对比实验,分析焊缝正、反面磁记忆信号的变化规律,获得焊缝腐蚀发展进程中应力腐蚀与腐蚀疲劳各自对应的磁记忆特征信号.结果表明:在应力腐蚀状态下,不同拉伸载荷对应的磁记忆信号特征不同,35kN恒拉伸应力腐蚀与残余应力腐蚀相比,焊缝区磁记忆信号峰峰值及其梯度更大,磁记忆曲线分布的分散度更大;35kN静载、25kN动载拉拉腐蚀疲劳与35kN恒拉伸应力腐蚀相比,焊缝区磁记忆曲线上下波动多,过零点次数多,磁记忆曲线分布的分散度小.这为磁记忆技术在焊缝工程检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012年01期 v.36;No.173 95-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志国;赵阳;陈健;宋永臣;杨文哲;
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主动传递(Active Transport)为由"低势"向"高势"的物量(包括质量、能量和信息等)传递,传递动力由边界内的其他能量(如化学反应等)或耦合作用提供,主动传递过程已经超越经典传热学和热力学的范围.基于Kedem分析方法,采用传热学和不可逆热力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主动传递机理,提出耦合流、正耦合、负耦合和耦合程度等概念,并以两组分膜分离系统为例进行分析.
2012年01期 v.36;No.173 101-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淑杰;孔令彬;
利用锥不动点定理,并结合Green函数性质,证明一类四阶四点边值问题的正解的存在性.
2012年01期 v.36;No.173 105-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