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瑞成;
利用油藏解剖和成藏条件分析的方法,对贝尔凹陷油成藏模式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得到贝尔凹陷油成藏具有5种模式:源外侧接潜山油成藏模式;源内断层侧向封堵油成藏模式;源外斜坡区断层侧向封堵油成藏模式;源边断层侧向封堵油成藏模式;源上断层侧向封堵油成藏模式.贝尔凹陷源外侧接潜山油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与洼槽中南屯组源岩侧接的潜山上;源内断层侧向封堵的成藏模式主要分布洼槽南屯组源岩区内的隆起带和斜坡上;源外斜坡区断层侧向封堵的成藏模式主要分布洼槽内南屯组源岩区之外附近的斜坡上;源边断层侧向封堵的成藏模式主要分布洼槽主干边界断层附近;源上断层侧向封堵的成藏模式主要分布南屯组源岩区之上的反向构造上.
2009年05期 v.33;No.153 1-4+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何春波;汤良杰;黄太柱;李慧丽;宁飞;
底辟构造是油气聚集的重要类型,通过地震解释对塔中地区底辟构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主要发育盐底辟和岩浆底辟构造2种类型,盐底辟构造样式主要为盐枕构造,从成因上进而分为断裂遮挡型、逆冲断裂上盘侧向挤压型和纵弯褶皱型;岩浆底辟构造样式主要有岩墙、岩被.盐底辟构造主要在挤压环境下形成,基底隆起控制了盐底辟的发育位置,断裂及褶皱控制了盐底辟的形态;岩浆底辟主要在拉分环境下形成,基底卷入逆冲断裂及NE向调节断裂对岩浆底辟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塔中地区盐底辟和岩浆底辟构造及其伴生构造可以形成良好圈闭.
2009年05期 v.33;No.153 5-10+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0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桂范;辛仁臣;刘建林;
采用露头和孔距为20 m的密井网钻孔资料,分析了砂岩复合体的单砂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露头断面,砂岩复合体内部的冲刷面明显地反映出该砂岩复合体为5期河道单砂体的叠合而成,5期河道形成的单砂体由早到晚分别命名为A,B,C,D,E砂体.A,B,C砂体分别发育于研究区的西侧、中东部和西部,D砂体则占据了整个研究区,E砂体分布于研究区的东侧.后期河道过程明显冲刷、改造了前期河道的沉积物.砂体的分布总体上展示了河道由西向东的摆动过程.在露头断面,由5期河道砂体直接叠置形成的复合砂体;在空间上,砂体间存在泥质隔层.河道单砂体分布特征认识深化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5期 v.33;No.153 1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吉余;徐浩;刘曼玉;宋波;葛世坤;
针对喇嘛甸油田目前没有有效气砂物性标准的实际情况及储量计算和地质建模的要求,在重新厘定不同气砂类型分类的情况下,采用试气法、含油气产状法和经验统计法,从不同角度对气层厚度解释物性标准进行确定,并结合实际生产状况最终得到喇嘛甸油田气顶区不同气砂类型的物性下限标准.
2009年05期 v.33;No.153 14-17+22+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申大媛;
为了确定茨榆坨构造带岩性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利用钻探成果及岩性体反演识别技术,得到茨榆坨构造带含油层系主要集中在沙河街组沙三段和沙一段,其岩性油气藏主要包括砂岩透镜体型油气藏、砂岩上倾尖灭型油气藏及断层-岩性型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主要受油源丰度、圈闭是否位于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斜坡背景、主要断层及有利沉积相带的共同控制.油主要成藏期为东营期和馆陶期,油成藏模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由牛居—长滩洼陷沙三段中下暗色泥岩生成的油气沿茨东断层向茨榆坨高垒带运移,再通过储层砂体和不整合面向上运移至合适的圈闭中聚集成藏;另一种是油气沿着牛居—长滩洼陷内的断层向上覆的沙三上储集层、沙一、二段和东营组储集层中运移,一部分油气在牛居—青龙台构造内聚集成藏,另一部分油气可继续沿砂体运移,再经过断层向茨榆坨高垒带运移和聚集成藏.
2009年05期 v.33;No.153 18-2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继山;
石油热采过程中,油藏岩石传热行为复杂.在油藏温度与压力条件下,通过实验分析油藏压力、岩石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与岩石导热系数关系,探讨油藏内传热特点;根据含水饱和度、孔隙度关系,提出油藏岩石导热系数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影响油藏岩石导热系数的参数是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热采过程中,油藏中导热机制以岩石-油-水三相体系为主,油藏岩石导热系数越大,热能传输越快,油藏热波及效率越大.
2009年05期 v.33;No.153 23-26+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付广;
通过徐家围子断陷不同层位圈闭与沙河子组源岩之间空间配置关系、天然气运移输导形式和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可知,其天然气主要具有源下圈正上方和源下圈侧上方2种源圈空间配置关系.天然气具有直线型和反"L"型2种运移输导形式.直线型输导形式由断裂或不整合面或和断裂构成,反"L"型运移输导形式由断裂和不整合面构成.天然气运移输导形式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一是天然气沿断裂输导通道运移在其附近断层圈闭中聚集分布;二是天然气沿不整合面输导通道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分布.
2009年05期 v.33;No.153 27-3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吴小红;吕修祥;周心怀;李建平;加东辉;
渤海海域明下段浅水三角洲砂体在渤中、渤南地区广泛发育.以黄河口凹陷BZ34油区为例,从构造演化、微体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分析BZ34油区存在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地质依据.分析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知:浅水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新构造运动形成和改造了晚期圈闭,并决定了圈闭的最终定型,圈闭的形成与浅水三角洲储层形成时期一致;新近纪以来凹陷主力源岩生烃峰期与新构造运动同步耦合,晚期走滑伴生断层沟通了烃源,并且是研究区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这促成了BZ34区油气的晚期成藏.
2009年05期 v.33;No.153 32-36+40+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秦月霜;郭海晓;陈友福;
针对砂泥岩薄互层反演中各种参数的选择对反演结果精度的影响问题,开展了多项参数实验.针对地震反演中变差函数值的求取和选择,论证不同变差函数类型、不同方向变程对反演精度的影响,得出适合研究区的变差函数参数.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反演结果与井上的信息吻合,井间地震信息丰富,预测结果可信.
2009年05期 v.33;No.153 37-4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 ] - 张美玲;林丽丽;杜贵彬;邵阳;刘壮;
阐述了测井曲线分层取值方法原理,分析了录井综合岩性剖面的层边界与测井资料分层界面间的关系,确定二者相统一的分层取值标准.研究结果使部分在测井曲线上反映不敏感的薄层、过渡岩性的分层取值效果更合理;同时针对几类岩性的含油储层分别建立电阻率含油性校正图版,使电阻率曲线取值更好地反映岩性特征.分层取值技术给出的测井曲线值更能反映出岩性剖面的变化趋势.
2009年05期 v.33;No.153 41-4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丽丽;宋考平;杨晶;张继成;王晓红;
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对聚驱后正韵律厚油层顶部、连通差型、分流线部位、成片分布差油层剩余油存在条件的地质界限进行定量,并根据驱油效率划分水洗级别,研究剩余油存在条件的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油层厚度比、面积比、井距、井网类型的界限值.结果表明:剩余油存在的渗透率极差界限值均为3,井距的界限值均为150 m,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存在的厚度界限值为2 m,连通差型、成片分布差油层剩余油存在的厚度比界限值均为2,分流线部位剩余油存在的井网类型为五点法井网,成片分布差油层剩余油存在的面积比的上限值为1/2,下限值为19/60.当油田聚驱后剩余油存在条件的地质界限值大于上述值时,该油田应作为下步重点挖潜对象.
2009年05期 v.33;No.153 47-5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吴文祥;王磊;王超;张向宇;崔茂蕾;
测定新型羧基甜菜碱BS13及其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研究加入磷酸钠对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确定体系中BS13及磷酸钠的最佳比例;应用复配体系进行驱油效果的评价,并同现场常用的强碱三元体系的驱油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S13复配体系的驱油效果好于现场常用的强碱三元体系的驱油效果.
2009年05期 v.33;No.153 52-54+5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陈涛平;张志琦;
采用渗透率变异因数为0.72的人造低渗透三层纵向非均质岩心和新型超低界面张力活性剂(BS13甜菜碱型)进行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驱油室内实验,对非均质低渗透油层超低界面张力体系的宏观驱油方式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在纵向非均质低渗透油层中,较大的渗透率差异和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较高流度的联合作用,加大了驱替与被驱替相的流度比,使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及后续驱替水更易沿水驱已形成的通道向前突进,单纯注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不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注入超低界面张力活性剂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复配的二元体系段塞,能有效控制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的黏性指进并提高采收率;在注入化学药品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注聚合物和活性水组合段塞与注复配段塞提高采收率幅度相当.
2009年05期 v.33;No.153 55-59+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蔡明金;贾永禄;陈得寿;张福祥;彭建新;
为解决三重介质油藏水力压裂后形成的有限导流垂直裂缝的不稳定渗流问题,建立考虑裂缝表皮因数的三重介质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数学模型,求得三重介质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无因次产量表达式,并绘制无因次产量随时间变化的双对数特征曲线图,对影响三重介质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产能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表皮因数和无因次导流能力对垂直裂缝井产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生产早中期;三重介质油藏垂直裂缝井产量递减曲线类似于普通直井,具有2个相对平缓的递减阶段和2个快速递减阶段;用一算例说明预测三重介质油藏垂直裂缝井在未来某一时间的产量的方法.
2009年05期 v.33;No.153 60-6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李玉伟;李修辅;刘佳;赵万春;焦石;
考虑固流热耦合作用,建立深井重复压裂井周围孔隙压力诱导最大主应力和主应力方位角数学模型.基于初次人工裂缝对应力场的影响,建立初次人工裂缝诱导应力场模型,再根据线性叠加原理,得到深井重复压裂井周围应力场分布模型;最终根据断裂力学裂纹破裂准则,建立深井重复压裂裂缝起裂角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对5口重复压裂深井进行计算,现场实测裂缝转向角为76°,在有限元软件模拟的裂缝转向方位角60°~90°范围内,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表明计算的深井重复压裂裂缝起裂角范围准确.
2009年05期 v.33;No.153 64-67+7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熊文平;曲瑛新;姜得英;王宁;
针对非均质低渗透油藏压裂时机难以确定的实际,应用渗流力学原理,提出同一注采井网存在建立有效驱替系统的临界渗透率概念,建立储层临界渗透率求解模型,包括低于临界渗透率储层压裂的最小裂缝半长计算模型,以及高于临界渗透率储层有效驱替系统时间和见水时间模型;基于测井曲线反映储层特征参数变量,建立压裂时机优选图版.结果表明:对低于临界渗透率的储层,应采取不同缝长压裂投产,从而建立有效的驱替体系;对高于临界渗透率的储层,合理的压裂时机应大于储层建立有效驱动系统的时间,且不超过水驱前缘达到裂缝半长时间.敖南油田注水开发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可靠性.
2009年05期 v.33;No.153 68-7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巍;邸元;
基于梯度计算的传统优化算法是同时使用观测数据,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是连续使用观测数据,因此它比传统优化算法计算量小.将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作为辅助油藏历史拟合的优化算法,利用序贯高斯模拟生成储层状态的初始实现集合,在算法实现过程中,通过吸收观测数据,实现油藏模型的动态参数(如压力、饱和度)及静态参数(如渗透率)连续更新.通过一个二维的"一注四采"水驱油藏模型的拟合计算,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讨论集合大小和集合采样初始均值对历史拟合结果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集合样本数对计算精度影响不是很大;对于不同的集合采样初始均值,待估参数能较快地收敛于真值,表明该算法稳定性好.
2009年05期 v.33;No.153 74-7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岳前升;刘书杰;向兴金;
为防止完井过程中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发生储层损害,研制适于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储层保护的酸性活性水完井液,完井液体系组成(质量分数)为过滤海水+0.3%酸性螯合剂HTA+2.0%黏土稳定剂HCS+0.5%活性剂HXS+1.0%缓蚀剂CA101.实验结果表明:该完井液具有与储层岩石和流体配伍性好,能有效抑制储层黏土水化膨胀,对稠油有降黏作用,并能解除前期作业过程对储层造成的伤害,储层保护效果好.
2009年05期 v.33;No.153 79-81+8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建国;吴超;
为对油水井有机垢和无机垢形成的复合堵塞进行解堵,研制LS生物酶解堵剂.利用某油田储油罐底含有细砂颗粒的渣油模拟地层有机垢,用油砂装填岩心进行解除有机垢堵塞的物理模拟实验,测定LS生物酶作用前后被渣油污染石英片的润湿角和油/水、油/酶溶液的界面张力,并对原油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S生物酶作用前后石英片润湿角由103.78°降至0°,油水界面张力由15.54 mN/m降至0.4×10-2mN/m,原油轻烃质量分数增加,重烃质量分数降低;LS生物酶最佳使用质量分数为6%~10%,最佳作用时间为3~4 d,能够使被有机垢堵塞的岩心的平均渗透率恢复率达到90%以上,渗透率比堵塞前平均提高27.06%,具有较好的解堵作用.某油田5口生产井应用结果表明,LS生物酶解堵后油井产量超过投产初期最高水平,含水率下降23.7%,日增液3.03 t,日增油3.82 t,措施有效期4个月以上,投入产出比为1∶8.5.
2009年05期 v.33;No.153 82-85+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聂朝强;荆文波;张玉宁;刘全洲;张毅宁;
选用BST-I和WLP-1无渗透处理剂,分析吐哈油田常用钻井液体系的配伍性并进行优选,得到无渗透钻井液配方,评价配方的降滤失、封堵裂缝和岩心伤害性能.结果表明:无渗透钻井液性能优越,能封堵1 mm以下的裂缝;可在砂床滤失仪中形成高结构强度的渗透膜,渗透膜的渗透率极低,砂床滤失量可达0 mL;对岩心伤害小,能使岩心渗透率堵塞率达90%以上,渗透率恢复值达95%以上,污染深度只有1 cm左右.
2009年05期 v.33;No.153 86-8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柏林;刘志娟;张立娜;李雪;薛吉环;
以环氧氯丙烷和二乙醇胺为原料,以水为溶剂,合成了特性黏数小、防膨率高的黏土稳定剂———聚2-羟亚丙基二羟乙基氯化铵.考察了环氧氯丙烷(ECH)与二乙醇胺(DEA)的物质的量比、二乙醇胺的质量分数、加料温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防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物的特性黏数为2.43 dL/g,聚合物质量分数为3%时,防膨率达到了83.5%.
2009年05期 v.33;No.153 90-92+102+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