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尚明;邱树立;汪佳;马军弟;王艳玲;
大庆油田庆深气田的深层天然气井具有井深、井底温度高、井底压力大、气水同产等特点,前人的井底静压折算公式不能达到生产所需的精度.根据大庆油田庆深气田在开发过程中的试采数据,预测气水同产井在关井过程中井底存在一定高度的液柱.根据井筒内天然气与水的流动特性,推导液柱高度的折算公式.将Cullender和Smith的井底静压公式与液柱产生的压力公式合并,最终得出深层天然气井井底静压折算的适用方法.对徐深7井KYC107Ⅰ层的井底静压进行折算,折算精度小于1MPa,此结果符合实际生产的需要.
2008年02期 No.140 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勉;吕延防;张云峰;于丹;
通过解剖典型油气藏并结合成藏条件,分析巴彦塔拉油田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巴彦塔拉油田油气成藏及分布主要受主力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断层在不同时期的输导和封堵作用,以及不整合面空间展布的控制.在主力烃源岩分布范围、断层在不同时期的输导和封堵作用、不整合面的空间展布等主控因素作用下,油气运聚具有油气沿断层短距离运移源内断块、断层遮挡、断层-岩性圈闭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沿断层长距离运移源外断块圈闭油气成藏模式,以及油气沿断层或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源外基岩风化壳、断块、断层-岩性圈闭3种油气成藏模式.
2008年02期 No.140 4-7+4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9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李晶;张云峰;王春香;白海丰;
综合利用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等资料,分析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营城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储集层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原生孔、次生孔和裂缝,其中以次生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类型主要以超低渗微细喉均匀型和超低渗微细喉较均匀型为主.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交代作用、黏土矿物转变作用和石英次生加大作用使原生孔隙遭受破坏,储层物性明显变差,纵向上发育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形成于中成岩阶段,次生孔隙发育与有机酸高值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溶蚀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
2008年02期 No.140 8-11+55+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5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涛;徐会建;
岩屑录井通常是在钻井循环流体为液体的条件下进行,当其为空气时,钻井及录井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空气钻井循环系统具有高压密封及返出岩屑非常细小的特点,造成岩屑的岩性、成分、含油性等难以辨认与确定,使岩屑录井无法正常进行.根据中伊某合作区块现场实践,提出在空气钻井条件下岩屑录井的改进方法,识别岩屑的岩性、成分、含油性等,通过建立岩性剖面,摆脱以往该钻井条件下近乎盲钻的局面,为空气钻井条件下岩屑录井提供参考.
2008年02期 No.140 12-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正言;施尚明;衣伟宏;杨雪;
为合理利用大庆市砖瓦与建筑用土资源,保证油田产能工程和市政基础建设的需求,综合分析砖瓦与建筑用土利用现状,提出大庆市砖瓦与建筑用土资源丰富,但受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和取土场与用土区之间距离的制约.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挖掘优势区位的潜力和合理布局,重视取土场闭坑后的生态恢复,以保证砖瓦与建筑用土资源有序开采和持续利用.
2008年02期 No.140 15-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晓敏;宋延杰;张传英;
基于并联导电和有效介质对称各向异性导电理论,建立低阻油层通用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研究模型确定含水饱和度的求解方法及参数确定方法,评价模型的实用效果,表明模型导出的关于可动水孔隙度函数在0~(有效孔隙度)区间内存在一个局部极小值,且该极小值点对应的孔隙度随骨架渗滤指数、微孔隙渗滤指数、骨架渗滤速率、微孔隙渗滤速率及其他参数的变化而变化,为保证迭代收敛,采用牛顿和二分结合的混合迭代算法,试算结果表明其收敛性.利用有该模型,对大庆XX油田的B井进行处理,并将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与试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是合理的,说明该模型适用于低阻油层解释.
2008年02期 No.140 18-22+109+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佟卉;
根据油气输导通道内部结构,分析油气输导机制及特征.结果表明,断裂主要通过伴生裂缝、诱导裂缝和破裂带内构造岩孔隙输导油气,油气沿裂缝运移符合泵吸作用下的管道渗流原理,具有幕式快速运移的特征,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不整合面主要通过底砾岩孔隙和半风化岩石的风化卸载裂缝系统输导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是油气侧向穿层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砂体内部按颗粒大小及其分布特征可分为均质结构、正韵律结构、反韵律结构和杂乱结构.均质砂体无优势运移输导通道,正韵律砂体的优势运移输导通道位于砂体的底部,反韵律砂体的优势运移输导通道位于砂体的顶部,杂乱结构砂体的优势运移输导通道位于颗粒相对较大的砂岩处.沿砂体运移是油气侧向不穿层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
2008年02期 No.140 23-2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郝春雷;刘永建;王大威;王广昀;王玮;
从芳6区筛选以烃类为惟一碳源、兼性厌氧驱油微生物菌种,研究菌种与原油的作用、对原油物性的影响等性能,以及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菌种具有产表面活性剂、产酸、产气活性,最适生长温度和矿化度同地层条件相近,在油层条件下能降解饱和烃类为繁殖所需碳源;并能明显改善原油物性,使原油黏度、油水界面张力、pH值及含蜡质量分数明显降低.菌种能显著提高采收率,并能在岩心中繁殖.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试验区块日产原油平均增长23.5%.
2008年02期 No.140 27-31+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杨;
溶解气驱的采收率一般为5%~25%,溶解气驱后还有大量原油残留地下,利用室内高压物性和现代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评价印度尼西亚某溶解气驱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均质模型上,溶解气驱采收率为21.2%,溶解气驱后,气驱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9.4%,水驱为33.2%,聚合物驱为42.5%.在非均质模型上,溶解气驱平均采收率为14.7%,溶解气驱后,气驱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4.0%,水驱为22.5%,聚合物驱为41.9%.聚合物驱后,通过降低回压还可以步提高采收率6%~10%.由此可见,溶解气驱后采用气驱、水驱、聚合物驱或降低井底流压,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是溶解气驱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措施.
2008年02期 No.140 32-3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周仲河;
针对喇嘛甸油田用聚合物驱油后,其水洗层内剩余油仍然较多等问题,利用表面活性剂的高效洗油效率与水基弱凝胶堵水调剖技术,研究采油井表面活性剂吞吐与选择性堵水结合工艺.应用结果表明,聚合物与交联剂组成的低成本选择性堵水剂配方完全满足现场需要,室内岩心实验封堵率达到98.9%以上,突破压力在9MPa以上,冲刷30PV后的最终封堵率保持在97.3%以上,可以进一步提高聚驱后水驱的波及系数,并利用表面活性剂驱的高洗油效率,提高驱油效率,达到降水增油的双重目的.利用这种方法,对喇嘛甸的注聚中期、注聚后期、聚驱后后续水驱等3种类型的井同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下降,采油量增加.
2008年02期 No.140 36-40+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春森;吕建荣;付志;
为改善大庆油田葡北Ⅱ断块累积注采比高、无效注水严重造成地层压力高,高液高含水井多现象,提出实施降压开采的水动力学调整方式.通过减少注水量,有效降低区块内过高的地层压力.改变系统压力有利于油水交换和相对低渗透层潜力的发挥,从而延缓油田产量的递减,抑制区块含水率上升速度.设计5种不同注采比降压开采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全面停注的降压开采效果最佳,随着注采比逐渐恢复,降压开采效果变差.确定不同注采比下的降压界限,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降压开采技术对于改善油田后期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2期 No.140 41-43+4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舒方春;
为改善聚驱效果,提高中、低渗透层的采收率,在室内,对聚驱中后期气聚交替注入技术的气液比、段塞组合、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及注入速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在聚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0%左右.现场试验表明,注聚中后期进行气聚交替注入,油井含水率大幅度下降,二次受效明显,表明该项技术是提高聚驱效果的有效方法.在气聚交替过程中,利用天然气代替聚合物,可以节省聚合物,提高经济效益.
2008年02期 No.140 44-4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云峰;
通过精细构造解释、多井约束储层反演、三维精细地质建模等技术手段,分析敖南油田具有砂层多、厚度薄、隔层厚度大、地层倾角大且横向连续性差的特点.通过技术经济对比,确定采用水平井开发是可行的,继而给出该油田薄差储层水平井优化设计方案,即采用单层水平井,水平井段沿东西向布置,构造上从高部位向低部位钻进,设计水平段长度为500~600m,确定水平井加后期直井加密为最优方案.
2008年02期 No.140 47-51+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贺凤云;孙岩;王秀莲;
针对油田采出液中老化油对电脱水系统的危害,利用水力旋流技术进行老化油分离的矿场试验,分析影响老化油分离效果的因素.应用结果表明:在结构参数和生产能力相同的条件下,连续相介质的黏度是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把水力旋流器放在游离水脱除器之前或提高进液温度、增加来液含水率可提高分离效果.
2008年02期 No.140 52-5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扬;王志国;刘晓燕;成庆林;魏立新;
注蒸汽方法开采稠油与普通开采方式相比,过程工艺复杂、能耗高,尚有一些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问题亟待解决,如强化蒸汽在油藏多孔介质内的流动与传热.根据蒸汽在稠油油藏中的流动与传热进展,研究包括多维、多相、超常参数多孔介质内的流动与传热传质复杂热物理问题,以推动多孔介质内多相流超常参数的传热与传质研究,为科学制订开采方案、提高油藏开采效果、降低开采成本,提供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撑.
2008年02期 No.140 56-59+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继红;刘明君;张刚;
采用RS600流变仪同轴圆筒测量系统,分析温度、地层水矿化度、胶凝时间、渗流速度等因素对低温凝胶类调堵剂溶液流变性的影响规律.考虑低温调堵剂溶液的温度、矿化度敏感性,认为该调堵剂体系只适合于较低温度油藏的有效封堵,在高盐油藏中应用时要注意溶液的黏度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调堵剂溶液的抗剪切能力与渗流速度有关,在低剪切应力和低渗流速度条件下将发生严重剪切稀释,应当控制调堵剂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速度;该调堵剂溶液在胶凝过程中表现为高黏弱弹性流体.
2008年02期 No.140 60-6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英威;孔令军;夏连晶;石娜;盛国富;
建立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区聚合物驱油(聚驱)不同见效期及单井产量拟合的数学模型,分析聚驱增油变化规律.通过误差校正,得到产油量随时间变化的拟合公式.结果表明:单井产量拟合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较好;聚驱累计产油量与油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呈递增关系,与含水饱和度呈递减关系.
2008年02期 No.140 63-65+9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明吉;陈春雨;曹文;张勇;
分析原油储运油库输油管道原油温度巡回监测系统的温度测试数据,得到油库输油管道原油降温规律:不同输油管道的温降速率与平均温差的关系不同,同一输油管道不同位置(轴向)处的温降速率与平均温差的关系也不同;随着平均温差的增大,位于中心右侧的输油管道的温降速率增大,位于中心左侧的输油管道的温降速率则减小;温降速率与平均温差并不呈线性关系.
2008年02期 No.140 66-67+85+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永建;王国强;丁伟;于涛;曲广淼;
采用溶剂分离的方法,用正庚烷提取胜利油田稠油中的沥青质.利用沥青质的1HNMR和13CNMR谱,结合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得出沥青质的结构组成以芳环结构为主.以环烷酸镍为催化剂,在近临界水中对沥青质催化裂解,利用正交实验分析得出适宜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300℃、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6%、反应时间为24h.测定裂解后沥青质的元素质量分数:碳元素质量分数降低0.06%~0.80%,氢元素质量分数降低0.74%~3.41%,氧元素质量分数降低3.12%~27.1%,氮元素质量分数降低0.40%~13.47%,硫元素质量分数降低9.85%~31.26%.
2008年02期 No.140 68-70+7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丁伟;国胜娟;于涛;曲广淼;刘红娟;
以不同碳数的直链脂肪酸、α-溴代烷、异丙基苯等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反应、格氏反应、催化氢化、磺化及中和反应,合成5种p-异丙基烷基苯磺酸盐,其结构分别为C12-5pS∶R1=C7H15,R2=C4H9;C14-3pS∶R1=C11H23,R2=C2H5;C14-5pS∶C9H19,R2=C4H9;C14-7pS∶R1=C7H15,R2=C6H13;C16-5pS∶R1=C11H23,R2=C4H9.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喷雾质谱对部分中间体及烷基苯磺酸盐进行表征,并用两相滴定法测定烷基苯磺酸盐活性物质量分数均在95%以上.利用滴体积法测定烷基苯磺酸盐异构体和同系物的临界胶束摩尔浓度(cmc)及临界胶束摩尔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结果表明,随着烷基链支化程度的增大,cmc增大,γcmc减小;随着烷基链碳数的增加,cmc减小,γcmc减小.
2008年02期 No.140 71-7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学军;王刚;孙发民;袁宗胜;王宗贤;
以后合成方法制备的Y/Al-SBA-15复合分子筛为主要裂化组分、W-Ni金属组合为加氢组分,利用浸渍法制备系列化的新型微孔-介孔复合分子筛加氢裂化催化剂,分析重油加氢裂化性能.结果表明,新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结合SBA-15的介孔结构和Y分子筛的酸性特征,其中Y/Al-SBA-15复合分子筛载体中Y分子筛和SBA-15的质量分数比是影响催化剂性质和加氢裂化性能的主要因素.受到Y和SBA-15分子筛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孔容与低酸强度匹配对大分子环烷烃和芳烃裂化开环裂化具有较强的催化性能,表现出高的中油选择性和优异的产品性质.
2008年02期 No.140 75-78+82+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陈晓华;荆淑田;赵宝林;
在分析泥岩超压形成机制及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其水溶相天然气的封闭机理,得到超压泥岩盖层主要依靠下致密层的吸附阻力封闭水溶相天然气,超压不能对水溶相天然气直接封闭,但超压值可以反映超压泥岩盖层最低的封闭水溶相天然气能力.利用超压值及空间分布,可以定量评价超压泥岩盖层对水溶相天然气最低的封闭能力及空间分布.将此评价方法应用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青山口组超压泥岩盖层对水溶相天然气的最低封闭能力的评价,得到该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对水溶相天然气具有好的最低封闭能力,有利于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水溶相天然气聚集与保存,这是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能找到大量天然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8年02期 No.140 103-10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晓华;荆淑田;
在分析泥岩超压形成机制及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其封闭游离相油气机理,得到超压泥岩盖层主要依靠下致密层的排替压力封闭游离相油气,超压不能直接对游离相油气封闭,但超压可以反映超压泥岩盖层下致密层最低的封闭游离相油气能力.利用超压及空间分布,可以定量评价超压泥岩盖层最低的封闭游离相油气能力及其空间分布,将评价方法应用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青山口组超压泥岩盖层对游离相油气低封闭能力评价,得到该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具有好的游离相油气低封闭能力,有利于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气聚集与保存,是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能得到大量油气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2008年02期 No.140 107-10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付春权;尹洪军;贾俊飞;
建立任意形状复合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区域剖分边界元方法对其进行求解,可获得垂直裂缝井的压力分布数值,绘制相应的压力剖面图.研究表明,由于裂缝具有高导流性,油藏的压力分布是不对称的,沿裂缝方向压力梯度最小,并且可以清晰的看出裂缝的作用区域.裂缝的存在使油藏的压力场发生显著变化,井底附近等压线呈现一组同心的椭圆形.
2008年02期 No.140 110-11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付春权;尹洪军;贾俊飞;
建立任意形状复合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求解,获得井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选用二区和三区复合油藏垂直裂缝井进行模拟计算,绘制相应的压力动态曲线,并分析曲线特征.研究表明,由于裂缝和复合区域存在,压力动态曲线较为复杂.在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影响结束后,出现裂缝影响阶段,然后依次出现2个或3个径向流阶段,最后是边界影响阶段.压力导数曲线出现径向流阶段的个数取决于复合油藏复合区域的个数,其径向流水平段的值取决于流度比的大小.
2008年02期 No.140 113-115+118+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付春权;尹洪军;贾俊飞;
建立任意形状复合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绘制垂直裂缝井产能动态典型曲线.结果表明,裂缝导流能力、表皮效应及储层非均质性对压裂井产能有显著影响.导流能力越大,压裂井的产能越高,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产能增加幅度减小;表皮效应越严重,裂缝井的产能越低;压裂井产能随着外部区域与内部区域流度比的减小而减小.
2008年02期 No.140 116-11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关开澄;
为提高科技论文写作的可读性,基于编辑实践,分析作者在拟定科技论文标题(大标题、小标题)时存在的"不简洁、累赘、不当、滥用虚词或虚词位置不当或堆砌实词或漏掉实词、重复上级标题字面内容"等5种"偏颇现象",提出着眼"简洁、流畅、准确"拟定大标题及着眼"简洁、工整、对仗、形似或形近"拟定小标题的基本思路,进而提出标题拟定总原则:"立足美,追求完美;追求美,但不苛求美.不必用或重复的语词,坚决不用;可用可不用的语词,最好不用;能不用的语词,尽量不用".同时,给出拟定标题的7点具体原则:"留有余地求低调、删繁就简求简洁、便于检索求特指、修辞结构求合理、详略得当求通顺、结构相同(或相似)求工整、干净明晰非重复".
2008年02期 No.140 119-12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