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春志,辛仁臣,李慧勇
大量地震、录井、测井资料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断陷带沙河子组发育的沉积体系有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体系和火山岩 .在平面上 ,靠近沉积区边界发育裙带状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其中夹有大量火山岩 ;沉积区中央部位为大片的湖泊体系沉积 ,以深湖—半深湖沉积为主 ,在深湖—半深湖沉积区发育有湖底扇 .这一沉积特征展示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断陷带沙河子组生、储、盖层均十分发育 ,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
2002年02期 1-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祁晓明
研究了气藏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的特征 ,建立了断裂不发育气藏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的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提出了气藏供气量、断裂不发育气藏散失气量和圈闭自身容气量的数学模型 ;利用所建立的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模型分析了松辽盆地昌德气藏运聚平衡特征 ,其结果再现了该气藏的形成历史 ,储量的变化特征 ,表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 .
2002年02期 5-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伟,张秀荣,徐东芳
为了评价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圈闭的含气性 ,综合考虑了火山岩圈闭的各种成藏条件的影响 ,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建立了火山岩圈闭含气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应用该方法 ,根据徐家围子断陷 31个火山岩圈闭成藏条件特征 ,综合评价了该断陷火山岩圈闭的含气性 ;结果表明 ,Ⅰ类火山岩圈闭 18个 ,Ⅱ类火山岩圈闭 9个 ,Ⅲ类火山岩圈闭 4个 ;研究结果对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
2002年02期 9-1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雁,姜烨,张静
研究了萨南西部SⅠ ,SⅡ ,SⅢ ,PⅡ 4个非主力油层组 6 9个沉积单元微相及砂体的分布 ,优选一次加密井 ,分析了该区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状况 ,剩余油的成因及分布 ;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 ,表现在不同沉积微相引起了油层非均质 ,造成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的分布差异 ;注采系统不完善是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原因 ,此成果为油层挖潜、井网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
2002年02期 12-1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卓兴家,郭献广,刘宏,徐伟,金中石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计算了低渗透油田压裂前后水驱和溶解气驱的采出程度 ;分析了溶解气油体积比、饱和压力、井底流压、裂缝方位、缝长、裂缝渗透率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油田开采时间越长 ,溶解气油体积比越大 ,采出程度越高 ;而流压、油层饱和压力高低都会影响采出程度 ;当裂缝方位与井位成 45°角时 ,无论水驱还是溶解气驱 ,采出程度均提高 ,压裂后的开发效果好于压裂前 ;当人工裂缝与井位平行时 ,随着油层渗透率增大 ,气驱的采出程度增大 ,而水驱采出程度降低 .
2002年02期 15-1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广胜,刘渤,李福军,吴俊海,董经武
根据大庆外围油田储层保护的需要 ,在理论分析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储层损害的诊断模型 ,提出了用实际生产数据计算总表皮因数的实用方法 ,解决了无压力恢复试井解释数据的油水井的储层损害诊断问题 .利用所提出的方法 ,对大庆外围的 3个油田的油水井进行了储层损害诊断分析 ,并且根据诊断结果实施处理措施 32口井 ,处理有效率达 84.4% .
2002年02期 18-20+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贺凤云,于天忠,张继芬,金中石,徐伟
采用油田天然油砂制成的人造岩心 ,在室内做模拟水驱实验 ,分析了注水量对储层渗透率及孔隙度和含水率对地层原油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油藏注水量的增加 ,部分颗粒沿孔道运移 ,其中一部分微小颗粒被水冲出 ,孔隙度增大 ,而大多数颗粒滞留在孔隙中 ,形成阻塞 ,储层中岩石的渗透率降低 ,亲水性增强 ;油田注水后 ,随着含水率的上升 ,地层油中轻烃组分及其它气体在水中溶解 ,地层油发生了氧化及生物化学反应 ,致使地层油的饱和压力、溶解气油体积比、体积系数、压缩系数均降低 ,而粘度、密度值增大 .
2002年02期 21-2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李和全,孙海东,吴肇亮,李明远,林梅钦
建立了LPS交联聚合物溶液体系深部调剖封堵模拟模型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LPS体系对油藏渗透率和储层非均质性的适应性 .结果表明 ,随着油层平均渗透率的增大 ,采用LPS体系调剂时 ,油层的采出程度逐渐降低 ,在同一平均渗透率下 ,不同渗透率变异因数油藏的LPS体系驱替的采收率差别很小 ;对于平面非均质层 ,LPS体系驱替的采出程度随着渗透率变异因数的变化是非单调的 ,中间出现一个峰值 ,该数值在渗透率变异因数为 0 .6 0到 0 .80之间 ,为采用LPS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最佳点 .
2002年02期 24-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赵晓非,张云峰,甄活良,刘立新
将乙烯装置副产物C9馏分油与马来酸酐 (MA)共聚合 ,再将共聚物进行磺化、皂化反应 ,在C9馏分油活性组分与MA的物质的量比为 1∶1,温度为 90℃的聚合反应条件下 ,通过调节引发剂浓度 ,合成出一组具有不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C9-MA水溶性石油树脂 .将此产品用作混凝土高效减水剂 ,评价了其性能 ,结果表明 ,最大减水率达 19.6 % ,混凝土强度在 72h增长最大幅度为 45 .8% ,用C9-MA水溶性石油树脂替代萘系减水剂具有可开发前景 .
2002年02期 27-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翠艳,张文英,孔祥莲,郭光凯
为了提高有机化合物磺化反应的深度 ,考察了采用普通硫酸作为磺化试剂的带水磺化反应 ,并分析了影响该反应的因素 .结果表明 ,溶剂的选用与原料中的芳环化合物含量直接影响着反应的深度 ;带水磺化与普通磺化相比 ,磺酸盐产率提高了 ,其理化性能均在指标范围内 ;用带水磺化制得质量分数为 0 .0 8%的缓蚀剂 ,在质量分数为 0 .1%的HCl介质中 ,缓蚀率可达 79.89% .因此 ,用该方法制备磺化产品或清除油品中的芳烃都是可行的 .
2002年02期 30-31+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淑芝,崔宝臣,董群
以催化裂解汽油轻馏分和甲醇为原料 ,评价了几种分子筛催化剂的醚化反应活性 ,确定Hβ -沸石活性最高 ;探讨了Hβ -沸石的酸性、焙烧温度、粘结剂的质量分数对醚化反应的影响 ,并考察了反应条件 .结果表明 ,经 0 .5mol/LHCl处理的Hβ-沸石醚化反应活性与树脂相当 ,且胶质生成量少 ;最佳焙烧温度为 5 5 0℃ ,w(粘结剂 )为 30 % ;以Hβ -沸石醚化轻汽油的最佳反应条件 :温度为 95℃ ,压力为 1.2MPa ,空速为 1.2h- 1 ,油醇体积比为 7,在该条件下 ,异戊烯的转化率达 77.5 % ,甲基叔戊基醚的质量分数达 17.3% ;说明该催化剂活性高、选择性好、热稳定性高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2002年02期 32-34+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汪玉同,王宗科,冯连玉,张春雷,王清勋
介绍了碳酸二甲酯的性质及合成方法 ,包括光气法、酯交换法和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及其它方法 ;分析了碳酸二甲酯作为甲基化试剂和羰基化试剂的应用状况 ,阐述了碳酸二甲酯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对发展碳酸二甲酯的生产技术做了展望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2002年02期 35-3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丙坤,阎胜玉,袁静,朴晓光,姚鹏举
根据香农定理和柯捷尔尼可夫潜在抗干扰理论 ,借助MatLab工具箱和MonteCarlo仿真算法 ,建立了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仿真模型 .通过分析无干扰时的误码率仿真曲线与理论计算值 ,证明了所建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以此为基础 ,研究了扩频处理增益、正弦干扰信号振幅与误码率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相同信噪比下 ,处理增益越大 ,误码率越小 ,特别是大信噪比时 ,这种差别尤为明显 ;而在处理增益不变时 ,正弦干扰信号振幅增加 ,误码率则增大 .
2002年02期 40-42+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付光杰,曹玉泉,陶国彬,张秀艳,赫崇军
以部分不同容量S9系列标准变压器负载损耗和空载损耗的数据资料为依据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推导出了负载损耗和空载损耗与其容量的曲线回归方程 ,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和剩余标准差计算 .通过实例对变压器的负载损耗和空载损耗做了点拟合和区间拟合 ,拟合结果的相对误差较小 ,为此 ,该方法可用于工程实践 .
2002年02期 43-4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秀芳,姜建国,胡乙川,潘淑琴
研究了由第 2代电流传送器 (CCⅡ )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和乘 /除法器 ,将CCⅡ引入到单元电路中 ,简化了电路结构 ,增大了带宽 ,降低了电路的功耗 ,具有通用性 .因此在模拟信号处理、电信和电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2002年02期 46-4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世伟,李子芳,许少华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超球神经网络聚类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 .首先将测井曲线和地层参数转化为二值点阵图像模式 ,经过数据编码压缩 ,提取和记忆地层模式特征 ,然后利用模糊超球神经网络聚类和BP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应用该方法识别了大庆油田的 186个小层的沉积微相 ,其网络自动识别准确率可达 86 .0 % .结果表明 ,该神经网络稳定 ,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
2002年02期 48-5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朱玉玺,倪红梅,王瑞仙,樊晓克
为提高固井质量 ,实现固井质量的预测和跟踪分析 ,建立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固井质量预测方法 ;采用SAS系统对影响固井质量的众多因素做相关分析 ,依据主要因素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固井质量预测模型 .实际应用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提高判断固井质量的精度 ,且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或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 ,对固井中各种未知信息的预测有着较好的适用性 .
2002年02期 52-55+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任庆东,赵明辉,李龙,陈跃彬
采用视景仿真模型构建软件MultiGenCreator建立场景模型 ,讨论了场景模型的组织结构和快速显示技术 .认为场景模型的层次结构可以提高模型的可组织性和显示效率 ;模型分割技术和雾化浓度的变化可以减少渲染的多边形数 ;实例化技术可以减少模型占用的磁盘空间 ,提高运算速度 ;纹理映射技术既可以减少渲染的多边形数 ,又可以增强模型的真实性 .
2002年02期 56-5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杨王黎,吴雅娟,王丽侠
研究了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规律 ,采用 χ2 检验法实现了成绩的正态性检验 ;建立了根据学生成绩评价试卷质量的模型 ,其中包含试卷的区分度、难易度、效度和信度模型 ;采用F检验和t检验分析比较教学效果和试卷的质量 ;应用OLE技术将评价信息送入MicrosoftWord中 ,可自动生成评价报告 .该系统对于教学与命题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
2002年02期 60-6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1 ] - 刘巨保,冉祥利,孟祥军,刘洪河
用虚功原理推导了钻具在集中载荷钻压和均布载荷自重分力作用下的纵向弯曲几何刚度阵 ,结合间隙元对钻具的纵横弯曲和接触非线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 .工程算例表明 ,纵向弯曲能够加剧钻具的横向变形 ,钻压产生的纵向弯曲明显大于自身重力分力产生的纵向弯曲 ,当钻压达到某一临界钻压后 ,平衡方程无法求解 ,此时钻具处于不稳定工作状态 ,井眼轨道难于控制 ,临界钻压随着井斜角的增大而增加 .计算结果与实际钻井情况相吻合 ,该计算公式可作为分析钻具纵横弯曲几何非线性的有限元列式 .
2002年02期 64-6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树林,王日新,张嘉钟,王金东,时文刚
为直接从经过小波包处理的旋转机械振动信号中提取故障征兆 ,提出了一种基于粗集神经网络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建立了基于粗集神经网络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直接从完整或不完整的故障征兆中获取满意的诊断结果 ,诊断实例表明 ,平均诊断准确率超过 90 % .该方法为在不完整征兆信息下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
2002年02期 68-7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杜秀华,张德文,李强,李振钢
观察了油田抽油机井破断油管断口部位的宏观形貌 ,并且在XTL -Ⅱ型体视显微镜和S -2 5 0 0型扫描电镜上分析了断口的微观形貌特征 .依据断口部位齿面和齿根的损伤及断口的源区和扩展区的疲劳特征 ,结合油管的加工、投放和运行工况 ,研究了油管疲劳断裂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结果表明 ,油管的几何尺寸精度、加工缺陷 ,尤其是油管的装配操作和在工作中承受的偏置应力是造成油管发生非正常疲劳断裂的主要原因 .
2002年02期 71-7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韩道权,栾巍,闵志滨,刘海莺
根据动力分析理论 ,讨论了变载式起升机构———游梁式抽油机的载荷、曲柄轴转矩和平衡之间的变化规律 ,考虑了构件转动惯量对机构动力性能的影响 ,给出了该机构动力分析的普遍方法 ,分析了原动机在两种工况下的效率曲线及影响效率的因素 ,提出了改善变载式起升机构动力性能的措施 .
2002年02期 74-7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伟,梁铁伟,朱险峰,邱安娥,史昕旸
采用声发射检测与评价技术和应力测定的方法检验了高压天然气截止阀的安全性 ,制订了静压试验和疲劳试验两个方案 .在 0~ 38MPa的升压过程中 ,分别测试与计算了疲劳试验前与液压疲劳 5 432次和 1万次后的当量应力值 .结果表明 ,在整个连续声发射监测过程中 ,未发现明显的材料缺陷活动和由于微泄漏而产生的声发射信号 ;最大的当量应力值低于材料的许用应力 ,可以认为阀门的完整性较好 .
2002年02期 77-79+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青利,鄂毅男
基于材料的双线性理论模型 ,得到了自增强残余应力、临界径比、自增强压力和Bauschinger效应因数的计算公式 ,指出了Bauschinger效应不仅与材料的应变硬化强度和超应变度有关 ,还与分析点的半径有关 .对厚壁圆筒的自增强试验和残余应力检测试验结果表明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最大相对误差仅为 7.5 7% ,其精度比基于理想弹塑性模型的计算精度高 2倍以上 .
2002年02期 80-8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姜民政,刘长海,姜道民,许厚娟
探讨了抽油杆柱的磨损机理 ,研究了抽油杆柱与油管由于弯曲而相互接触摩擦的原因 ,结果表明 ,抽油杆柱与油管的磨损属于粘着磨损 .分析了影响粘着磨损程度的几种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止磨损措施 ,为现场采取防止抽油杆柱磨损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
2002年02期 84-8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宏,王素玲,张红瑛,胡亚兵,王丽丹
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可分为绝对硬特性、硬特性、软特性和人为机械特性 ,在抽油机的设计和改造过程中 ,应以降低抽油机的载荷波动参数为目标 ,减小其装机功率 ,使其适合于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中转差电动机与抽油机载荷特性的匹配最合理 ,综合考虑实际应用和经济效益 ,选择电动机的排序为中转差电动机、永磁电动机、超高转差电动机、Y系列电动机 .
2002年02期 87-89+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仇念海,谢剑丰,董振荣,王琼
阐述了企业活力的内涵 ,提出了一种企业活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该方法是根据模糊集理论和系统决策理论 ,利用模糊数学定量地评价企业活力 ,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一般工业企业使用的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 .
2002年02期 90-9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赫丛喜,魏景柱,谢剑丰,邵丽君
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建立了消费与收入等影响因素的线性关系数学模型 ,得到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滞后的几个主要因子 ,并提出了目前和今后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应对策 .
2002年02期 93-9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邢正岩,陶国秀,陈光梅,刘峰,杨晶霞
以野外、室内岩心观测和声波测井资料的预测为基础 ,研究了牛 2 0断块Es3 中a~f砂层组储层裂缝性砂岩压裂时的一般破裂规律及储层天然裂缝对压裂裂缝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 ,储层天然裂缝在压裂过程中的表现取决于应力场的应力差、岩石抗张强度、裂缝的抗张强度及裂缝的平面走向等因素 ,确定了压裂时活动区域的条件和范围 ,从而 ,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
2002年02期 96-9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邓玉珍,丁丽荣,赵利华,张雁,姜红梅
采用薄片法 ,研究了牛 2 0断块Es3 中a~f砂层组微观裂缝的发育特征 .结果表明 ,砂岩组中存在层理缝和构造缝 ,前者多发育在泥质粉砂岩内和粉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层分界线部位 ,构造缝多为张剪裂缝 ,呈雁行式排列 ,多与层理斜交 .对储层裂缝张开度、裂缝率、裂缝渗透率及其分布频率等参数的统计分析认为 ,f砂层组物性优于d ,e砂层组 ,Es3中a~f砂层组储集层类型属于裂缝 -孔隙型 ,按储层裂缝和基质块体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大小 ,又可将该储层细分为微裂缝型亚类和潜裂缝型亚类 .
2002年02期 98-100+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何瑞武,付金华,杜玉民,郭安福
临邑洼陷受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 ,形成了 6种圈闭类型 ( 4个大类、2个亚类 ) ,有利圈闭的展布同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条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特别是汇聚构造或在一定构造背景下的有利圈闭的构造转换带是油气的富集区带 ,与主要成油期同期形成的圈闭 ,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 .构造转换带各类圈闭及其它构造带上的隐伏圈闭、火成岩圈闭、断块与不整合圈闭等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
2002年02期 101-10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惠芬,王德民,关庆杰,刘义坤
采用稳态剪切实验和动态剪切实验 ,研究了聚合物的摩尔质量及其溶液的质量浓度对于溶液粘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聚合物的摩尔质量越大 ,溶液的质量浓度越高 ,动态曲线中相应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也增加 ,溶液的松弛时间也越长 ;稳态剪切曲线中 ,溶液的第 1法向应力差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大 ;在低频率 (或低剪切速率 )下 ,动态剪切测量的复合粘度与稳态剪切测量的剪切粘度是相等的 .
2002年02期 105-10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3 ] |[阅读次数:0 ] - 夏惠芬,王德民,侯吉瑞,辛全刚,刘义坤
通过简化孔隙模型驱油实验和岩心驱油实验 ,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不能将“水湿”盲端中的水驱残余油驱出 ,但可以驱替未进行水驱孔隙盲端中的可动残余油 ,具有相同粘性的牛顿流体和粘弹流体的最终采收率不同 ,水驱后再用聚合物驱替的最终采收率高于水驱后再用甘油驱替的最终采收率 ,并且粘弹性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率高于无弹性流体的驱油效率 .
2002年02期 109-11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5 ] |[阅读次数:0 ] - 刘贤梅,李勤,司国海,陈雪松
阐述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论述了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 ,该系统主要由虚拟环境产生器、新型人机接口硬件及虚拟现实开发系统组成 ;分析了虚拟现实的主要技术———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立体显示和传感器、多种系统集成等技术 ;介绍了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工业、商业、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中的应用 ,主要探索了该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特色及前景 .
2002年02期 112-115+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刘贤梅,李从信,李龙,陈军
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微机平台的虚拟变电所培训系统 ;讨论了虚拟环境场景建模、简化场景、与虚拟环境的交互、视点控制等主要实现技术 ;实现了变电所导览、巡回检查、交接班演示、倒闸操作、电路图培训、规程查询等方面的培训功能 .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 ,增加了培训系统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提高了教学培训效果 .
2002年02期 116-11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道权,司国海,任庆东
介绍了虚拟制造和虚拟装配的的概念 ,阐述了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产品装配的过程 ;提出了运用 3DSMAX软件进行零件造型 ,运用MultiGen对造型进行预处理的实体建模方法 ;探索了模型导入、零件装配、可达性检测等关键性技术 ;应用该技术实现了井下作业工具封隔器的虚拟装配 .
2002年02期 119-12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才英俊,刘占先,张永益,赫崇军,张云斌
为了降低严寒地区建筑物的耗热量 ,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 ,研究了热桥出现的部位与表面温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测试了砌体结构建筑热桥部位的热工数据 ,分析了热桥对外墙体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趋势 .结果表明 ,影响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关键是热桥面积和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与外墙主体传热系数的差值 ;当外墙主体的传热系数较小时 ,热桥对外墙的传热系数的影响更加明显 ;在节能建筑工程设计中 ,应优先考虑能防止建筑热桥产生的外保温复合墙体 .
2002年02期 123-124+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刘洋,刘中辉,张永益,陈晓晖,赫崇军
为了降低大庆地区既有砖混住宅的建筑能耗 ,测试并分析了该住宅外墙能耗 ,结果表明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值高出建筑行业标准中规定传热系数限值的 16 0 % ,节能潜力大 ;提出了对既有砖混住宅的节能改造方案 ,认为该墙体宜采用外保温复合结构 ,需附加的保温聚苯板设计厚度宜取 5 2mm .
2002年02期 125-12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宫克勤,刘晓燕,庞丽萍,赫崇军,吴立国
结合大庆市某小区热水供暖系统的实测数据 ,分析了质调节和分阶段改变流量质调节两种供暖调节方式的特性 ,给出了该系统运行管理的参考水温度调节曲线 .结果表明 ,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 ,可以在保障供暖效果的基础上 ,降低运行费用 ,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
2002年02期 128-13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2年02期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