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 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付广,许泽剑,韩冬玲,纪阵宇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间和性能 ,也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 ,导致不同层系的油气聚集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提供潜山型、地层剥蚀型和地层超覆型 3种圈闭 ,这些圈闭是不整合面附近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2001年01期 1-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9 ] |[阅读次数:0 ]
  • 胶结良好的套管刻度井中点声源激发的声场

    陈德华,王秀明,丛健生,宋延杰,徐德龙

    为研究套管刻度井中模拟地层有限、第一和第二界面都胶结良好时井孔声场的传播特点 ,采用实轴积分法计算了该模型井中由对称轴上的点状声源在不同中心频率、不同源距下激发的全波列 ,分析了刻度井几何尺寸、介质特性以及不同的外边界吸声材料对井孔声场的影响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源距为 1.0~ 1.5m及声源中心频率为 15~ 2 0kHz时 ,只有当模拟地层的半径大于 1.5m时 ,模拟井中的主要波列才不受最外层边界的影响 ;当最外层边界半径小于 1.0m时 ,边界的影响不容忽略 ,这一影响程度还取决于最外层介质与模拟地层的波阻抗差别大小及模拟地层的吸收特性

    2001年01期 5-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下期论文摘要预报

    2001年01期 9-13+29-33+37-40+50-54+7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频谱均衡滤波器的改进

    袁子龙,曹广华,李志新

    地震勘探分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层对地震波高频成分的吸收衰减 ,通过对地层吸收衰减深入的理论计算可知 ,既便使用 2 4位遥测地震仪 ,在中深层勘探中也无法记录主频超过 13 5Hz的地震波 .为了有效补偿地层高频吸收衰减 ,给出了时变频谱均衡滤波器的设计方案 ,此方案中电阻网络参数随时间而改变 ,使浅、中、深层的反射波均有合适的高频提升速率 ,实现了地震波高频成分的有效补偿 ,提高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2001年01期 10-1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油藏动态系统的复杂性及其油藏动力学新论

    贾振岐

    规范了地质系统、油藏系统和油藏动态系统 3个基本概念 ,并对油藏动态系统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 :油藏开发前 ,介质和流体的性质和状态存在多样性 ;开发过程中 ,储层内部发生多种变化 ,结果使介质的稳定性和流体的均衡性受到了破坏 .针对复杂的油藏动态系统 ,引证了 2 0世纪突起的系统科学、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学及分形理论 ,揭示了现代油藏动力学的新构态

    2001年01期 14-17+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对其渗流特性的影响

    吴文祥,侯吉瑞,韩成林,江忠兴

    对聚合物溶液进行了渗流实验和流变性实验 ,研究了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对聚合物在岩心中的滞留量、阻力因数、残余阻力因数和溶液粘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及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宽度相同条件下 ,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 ,聚合物在岩心中的滞留量、阻力因数、残余阻力因数明显增加 ,聚合物溶液粘度明显增大 ;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越宽 ,聚合物在岩心中的滞留量、阻力因数和残余阻力因数也越大 ;而聚合物溶液的粘度较低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却较高 .

    2001年01期 18-2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注气井节点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王兴岭,周志军,方亮,刘延庆,沙宗伦

    运用采气实用计算理论 ,建立了注气井节点系统分析数学模型 .并以某油田气 10 1注气井的实际生产资料为例进行计算、绘图 .结果表明 ,注气井中实测值和计算值基本吻合 .利用该模型可绘制注气井的动态曲线 ,预测注气井的注气能力和计算注气系统不同过程段的压力损失 ,并可进行注气系统的参数优选和配注方案编制等工作

    2001年01期 21-2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电池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王宝辉,陈颖

    综述了电池工业的发展历程 ,介绍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及锂电池的反应原理 ,评述了这些电池及新型铁基电池的性能 ,预测了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 ,认为锂电池、绿色电池、智能电池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大推动电池技术的发展

    2001年01期 24-2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茂金属SiO2的载体化研究(Ⅲ)——茂金属载体催化剂用于乙烯均聚

    刘立新,王天凤,吴殿义,李丹,阎卫东

    用 3种茂金属载体催化剂SiO2 /MAO/Cp2 ZrCl2 ,SiO2 /MAO/Et(Ind) 2 ZrCl2 和SiO2 /MAO/O(SiMe2 ) 2 (Ind) 2 ZrCl2 (Cp为环戊二烯基 ,Ind为茚基 )催化乙烯聚合 ,分别考察了聚合温度及n(Al) /n(Zr) (物质的量之比 )对催化活性及产品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初步探索了反应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或n(Al) /n(Zr)的增大 ,催化剂活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聚乙烯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下降 ;当聚合温度升高时 ,聚乙烯的熔点和结晶度明显降低 ;但n(Al) /n(Zr)的变化对聚乙烯的熔点和结晶度的影响较小 .3种催化剂中SiO2 /MAO/O(SiMe2 ) 2 (Ind) 2 ZrCl2 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2001年01期 30-33+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用选择性催化氧化法脱除加氢富气中的硫化氢

    罗洪君,单希林,赵政维,徐国臣,郝赫超

    为脱除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加氢富气中的H2 S ,采用选择性催化氧化法考察了脱除H2 S的试验条件及效果 .催化剂是以Al2 O3为载体 ,以V ,Bi为活性组分 ,La ,Na等为助剂而制成 .在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 ,进行了脱除现场气中H2 S试验 ,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是 :温度为 180℃ ,空速为 14 0 0h- 1 ,常压 ,n(O2 )∶n(H2 S)为 0 .8∶1.0 .在该条件下 ,经过 10 0 0h的反应 ,H2 S的平均转化率为 93 % ,单质S的选择性为 91% .结果表明 :所研制的催化剂可用于脱除加氢富气中的H2 S

    2001年01期 34-3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电力系统潮流的晶闸管控制

    姜建国,张爱民,王琼,郭旭冰,苏小光

    针对交流输电潮流控制能力差的问题 ,分析了交流输电中晶闸管控制的可行性 ,建立了交流输电晶闸管串联补偿控制数学模型 ,提出了晶闸管控制交流输电装置的潮流算法 ,即控制变量整定法和控制目标整定法 .控制变量整定法是先给出晶闸管控制交流输电系统 (FATCS)的控制变量值 ,不把FATCS的控制变量作为状态变量 ;控制目标整定法是预先给定FACTS元件的控制目标值 ,把FACTS元件的控制变量作为状态变量 ,从而达到了对电力系统潮流的快速、精确的控制

    2001年01期 38-4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变量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于霞,宋凌锋,陈学允

    采用遗传算法对一类以神经网络实现的多变量模糊控制系统进行建模 ,综合利用多种智能技术的优势 ,使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更为合理和智能化 ,保证各输出量间协调动作 ;同时考虑应用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遗传算法 ,它能够有效地改善在设计过程中的收敛性并提高收敛速度 .具体实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1年01期 41-4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Web服务器的POSC数据仓数据操纵

    李春生,宋庆峰,文必龙,张林,王梅

    应用Client/Server三层模型 ,借鉴OracleWebServer的体系结构 ,结合POSC数据仓 (PDS)的特点 ,设计了一种基于Web服务器的PDS数据操纵方法 ,将Web服务器作为三层模型的中间层 ,负责连接客户浏览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该方法可以满足远程数据操纵的效率要求 ,各个模块分工清楚 ,便于进一步扩充和修改

    2001年01期 44-46+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SP技术的网上答疑系统的设计

    韩建民,衣治安,王新,高云鹏

    介绍了ASP的特点和利用ASP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设计了基于ASP技术的网上答疑系统 .该系统采用B/S模式 ,服务器端利用ADO组件访问数据库 ,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 7.0 ,系统提供了网上交谈和答疑板两种答疑方式 ,实现了受教育者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约束下 ,教育资源与教育方法的共享 .该系统的设计 ,为网络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1年01期 47-5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遗传-BP神经网络的沉积微相自动识别

    许少华,陈可为,梁久祯,郑生民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图象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沉积微相自动识别方法 .该方法是先将数字化测井曲线和地层参数预处理转化为二值点阵图象模式 ,经过点阵数据编码压缩提取和记忆曲线所表征的地层模式特征 ,然后利用超线性BP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所得神经网络稳定、学习收敛速度快 ,同时具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和推广能力 ,此模型对解决沉积微相自动识别问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001年01期 51-5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鹿玲杰,田燕燕,陈东方,卢爱平

    介绍了一种工业组态软件 (ConfigurationSoftware)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技术 ,论述了该组态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基本功能 .该软件采用Delphi4.0作为开发语言 ,系统具有离线组态功能 ,可以根据组态结果直接实现控制策略 ,同时也可根据监控结果实现控制策略和组态参数的修改

    2001年01期 55-5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使用C++Builder和Windows API函数实现微机与数字化仪的串行通讯

    宋延杰,刘均,樊萍

    利用C + +Builder 5 .0与WindowsAPI通讯函数实现了微机与数字化仪之间的串行通讯 ,编制了相应的软件 ,实现了对数字化仪的读写控制

    2001年01期 58-6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声发射信号的有效性

    戴光,李伟,张颖,沈桂英

    针对压力容器声发射检测的实际情况 ,选择 5个主要的声发射信号特征参量为研究对象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 (ANN)信号处理技术 ,对声发射信号进行有效性识别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数据处理结果表明 ,采用改进的多层前向误差反传网络算法和编制的程序 ,可以显著提高声发射检测数据中有效信号的处理速度和识别率 .对声发射实验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 ,共得有效数据个数为 14 5 4个 ,近似误判率为 0 .8%

    2001年01期 63-66+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两层分采同抽井的测压技术及试井评价

    赵启成,李敏,张雁,苗建军,卢德秀

    阐述了适用于两油层分采同抽井的测压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芳 2 4井 ,获得了该井的单层压力资料 ,通过关掉两泵之间的单流阀 ,直接或间接获得该井各分层的产液量 .利用常规的试井评价技术分析和计算 ,得到了该井各分层及合层的储层参数 ;利用单层及多层不稳定产能分析方法进行了产能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芳 2 4井仍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 ,可继续开采 .针对该井在给定流压下产量随时间递减的情况 ,提出了调整抽油井工作制度 ,适当降低日产油量的措施 ,有效地指导了该井的生产 .此技术对两油层分采同抽井具有普遍应用价值

    2001年01期 67-6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石油化工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

    巩艳芬,许冯军,董振荣

    在经济规模实质的基础上 ,分析了石油化工企业经济规模的成因 .根据多品种生产企业的特点 ,建立了一种适合于确定石油化工企业经济规模的多品种生产成本函数模型 .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 ,探讨了石油化工企业在建立经济规模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2001年01期 70-7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力资源价值的模糊计量

    李桂范,张彤,孙玉甫,李绍平

    人力资源是当今以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采用对人力资源价值的模糊计量方法 ,将评价人力资源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分为 4种 :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团队精神 ,进而提出要素分解→权数确定→评定计分→分值计算→隶属度确定的人力资源价值模糊计量模式

    2001年01期 73-7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Goldstein线搜索下DFP算法的全局收敛性

    张长海,王玉学

    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于一致凸的目标函数 ,证明了带有Goldstein线搜索的DFP算法的全局收敛性

    2001年01期 76-80+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嫩江大马岗段河流沉积层次界面划分及构形要素分析

    马凤荣,张树林,王连武,陆雅玲

    在对野外深探槽、深探坑的细致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 ,结合钻井、测井、实测及室内样品分析等手段 ,运用储层沉积学理论和方法 ,对现代嫩江大马岗段河流沉积体进行了层次界面划分及构形要素分析 ,确定出第一至第五级界面及河道、砾质坝、沙底形、单一侧积沙层、侧向加积沉积、单一侧积泥层、纹层沙席、越岸细粒沉积等 8种构形要素 ,为地下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模型

    2001年01期 81-8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嫩江大马岗段河流沉积物物性分析

    马凤荣,张树林,张庆国,王俊玲

    在对现代嫩江大马岗段河流沉积物探槽剖面密集取样和实验室内样品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探槽剖面附近的参数井的测井综合解释结果 ,结合探槽剖面上相应位置处的样品粒度分析结果 ,采用多种数学方法进行拟合 ,建立了现代河流松散沉积物的孔隙度、渗透率与粒度中值及泥质体积分数的经验关系式 ,并分析了不同岩相、不同沉积成因单元的孔隙度、渗透率分布情况 .块状层理细砾相的平均渗透率最大 ,反向交错层理细沙相的平均孔隙度最大 .孔渗性最好的沉积成因单元为点坝 ,孔隙度分布范围为 41.87%~ 48.3 8% ,平均值为 46.71% ;渗透率分布范围为 13 .2 6~ 7113 .3 2μm2 ,平均值为 1.0 7× 10 3μm2

    2001年01期 85-8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分隔式井下增压器的整体结构设计

    艾池,周荣星,王志祥,鄢福明,杨春丽

    运用流体液压传递原理 ,设计了分隔式井下增压器的整体结构 ,并论述了其工作原理 .提出了增压器各部分的设计原则 :缸体设计应保证其有一定的强度和承受超高压的能力 ;超高压泵强度设计应采用爆破失效准则 .设计了隔膜结构 ,分隔了钻井液与增压器工作液 ,提高了增压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隔膜设计满足Vmax>V0 >Vmin.换向机构应具有结构简单、换向迅速、耐冲蚀等特征

    2001年01期 89-9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分隔式井下增压器主要结构参数的计算

    艾池,李士斌,周荣星,邹野,宗强

    根据分隔式井下增压器整体结构设计原则 ,给出主要结构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由增压钻井液流量和隔膜对活塞速度的限制 ,计算了活塞的直径和长度 ,并确定了超高压泵活塞几何参数强度限定条件 ;根据爆破失效准则设计并计算了超高压泵缸体壁厚 ;设计了满足工作条件的隔膜腔结构 ,推导出了其结构参数的计算公式 .根据增压器环形隔膜腔与动力液缸容积关系 ,计算了泵缸筒内径和缸筒壁厚

    2001年01期 92-94+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优化设计

    王振,刘晓燕,张永益,蔡英威,巩海英

    以建筑耗热量指标及建筑围护结构建设投资为控制目标 ,以构成建筑单体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几何尺寸为变量 ,建立了节能建筑单体围护结构节能的多目标多级优化数学模型 ,实现了不同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最优设计 .对建筑围护结构实际应用表明 :采用优化设计 ,在满足节能标准的条件下 ,可以对不同体型因数的节能建筑优化设计传热系数 ,使设计计算精确度提高 ,控制围护结构的资金投入 ,使资金的有效利用率提高

    2001年01期 95-9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节能建筑外墙构造对室内热稳定性的影响

    王振,汪秋菊,薛景宏,蔡英威,李文刚

    分析了节能建筑外墙复合构造方式对建筑室内热稳定性的影响 ,计算了节能建筑典型内保温与外保温复合墙体对室外及室内温度扰量的衰减幅度及时间延迟 ,比较分析了内、外保温复合墙体节能建筑室内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表面蓄热系数大的材料布置在室内比布置在室外建筑室内热稳定性好 ;对于不间断使用且连续供暖的建筑物 ,外保温复合墙体室内热稳定性优于内保温复合墙体室内热稳定性 ;对于室内供暖不稳定或采用间歇供暖的建筑物不宜采用内保温复合墙体 ;内保温复合墙体可以在间歇使用且使用时间短的建筑物中采用

    2001年01期 98-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测试评价

    王振,张永益,陈友昌,蔡英威,李文刚

    探索了节能建筑节能测试评价体系 ,提出了节能建筑的评价测试部位、参数及测试指标 .节能评价的指标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热桥内表面结露与否、门窗的气密性等级、建筑的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建筑体型系数、建筑围护结构热惰性、建筑耗热量指标 .建筑耗热量指标是最主要的评价技术指标 .针对某住宅小区的节能建筑 ,提出了节能测试方案 ,给出了节能测试评价结论

    2001年01期 101-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