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油气地质与勘探

  • 四川盆地东南缘富页岩气构造类型及保存主控因素

    邢翔;王文希;

    四川盆地东南缘富页岩气构造类型丰富、保存主控因素复杂。分析川东南地区富页岩气构造结构、变形特征及分布规律,构建垂向断层封闭和横向页理封闭三维模式,研究富页岩气构造保存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川东南地区发育正向构造、负向构造及断层遮挡斜坡等富页岩气构造,自盆外、盆缘内侧至盆内呈现紧闭向斜、宽缓向斜、正向构造、断层遮挡斜坡、低幅隐伏背斜的变化规律。箱状背斜页岩气保存主控因素为断层封闭性;圆弧状背斜保存主控因素为背斜曲率;非倒转向斜页岩气保存主控因素为目的层埋深和岩层倾角;倒转向斜、断层改造向斜和断层遮挡斜坡三类富页岩气构造类型的保存主控因素为断层封闭性、目的层埋深和岩层倾角。川东南地区盆缘内侧正向构造为有利富页岩气构造类型。

    2020年02期 v.44;No.222 1-1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覃英伦;张子亚;石砥石;张聪;陈榕;肖恩照;徐胜林;

    为评价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页岩气资源潜力,选择4条典型泥盆系剖面(大槽子剖面、三股水剖面、野麻地剖面、岩口剖面),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页岩样品进行矿物、微量元素分析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富有机质页岩为陆棚沉积,岩性主要为黑色富有机质页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黏土矿物。研究区大槽子组页岩TOC质量分数多数大于1.0%,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23%~2.31%,有机质类型表现为Ⅱ_1型—Ⅱ_2型。V/(V+Ni)、V/Cr及U/Th指示研究区大槽子组页岩形成于缺氧—厌氧环境沉积。在宁蒗地区4个剖面控制区域中,野麻地剖面—岩口剖面一线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大槽子剖面—三股水剖面一线勘探潜力较差。

    2020年02期 v.44;No.222 11-2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湖相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李东阳;邢凤存;陈孝全;刘中戎;陈天一;周绍鹏;

    西藏伦坡拉盆地中北部始新统牛堡组发现湖相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薄弱。基于野外剖面和岩心观察、普通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采用物性及X线衍射等测试方法,分析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湖相白云岩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结合沉积相展布进行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牛堡组白云岩中白云石质量分数差异明显,整体不纯,岩石类型包括凝灰质白云岩、含铁质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和含陆源碎屑白云岩等;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溶蚀孔和裂缝等;储层以低孔低渗(孔隙度为10.00%~15.00%,渗透率为(0.1~1.564 6)×10~(-3)μm~2)和特低孔特低渗(孔隙度为0.73%~10.00%,渗透率为(0.001 9~0.1)×10~(-3)μm~2)为主,少量中孔低渗(孔隙度为15.00%~16.72%,渗透率为(0.1~1.564 6)×10~(-3)μm~2)。白云岩储层受岩性和沉积微相控制明显,白云石质量分数越高,储层物性越好,中低能云质滩和泥云坪物性较好。研究区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牛二段中亚段和牛三段上亚段,盆地隆起和东部为湖相白云岩储层的主要发育区。该结果为拓展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2020年02期 v.44;No.222 24-3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1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方正断陷白垩系含砂砾岩储层孔喉特征

    王有智;毛毳;刘丽莉;李丹;

    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方法,研究方正断陷白垩系致密含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对孔喉特征进行定量表征,探讨不同尺度孔喉分布规律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方正断陷白垩系含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孔喉半径分布区间为18 nm~10μm,孔喉半径基本小于1.0μm;孔隙半径分布在100~300μm之间,峰值分布在140~160μm之间,喉道半径集中在0.2~0.6μm之间。孔隙半径发育集中,喉道半径和孔喉比非均质性较强,随渗透率增大,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变宽,单峰值喉道半径变大,具有右偏的特征。含砂砾岩储层的大喉道对渗透率的控制作用明显,对孔隙度的影响较小。纳米级孔喉对渗透率贡献率影响较小,为1.07%~30.72%;对孔隙度贡献率影响较大,为47.71%~92.05%。孔喉结构分布特征对研究区致密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

    2020年02期 v.44;No.222 36-45+1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渤海海域石南陡坡带多期砂砾岩扇体识别与展布特征

    周晓光;黄晓波;王启明;马正武;陈丽祥;

    根据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建立渤海海域石南陡坡带多期砂砾岩扇体沉积成因模式,采用时频分析技术,结合井震识别标志,划分砂砾岩扇体沉积期次;利用瞬时相位处理和沉积演化模拟方法,精细刻画每期砂砾岩扇体展布特征。结果表明:石南陡坡带发育4期砂砾岩扇体,从早期到晚期总体具有持续性后退、范围缩小的特征。不同期次扇体展布规律存在差异,陡坡带中西部发育4期砂砾岩扇体,展布范围较大,东部发育3期扇体,展布范围较小。研究区西部、中部和东部的扇三角洲前缘没有叠置,砂砾岩扇体之间连通性较差。石南陡坡带有2个主力油层,分别为第3、第4期砂砾岩扇体。该结果为类似低勘探程度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2020年02期 v.44;No.222 46-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5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川东北镇巴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特征

    魏杨;胡作维;李云;刘灿;

    川东北镇巴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储层发育相较于川中等地区差异较大。以川东北镇巴地区龙王庙组野外出露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物性分析等方法,分析镇巴地区龙王庙组成岩作用特征。结果表明:镇巴地区龙王庙组储集岩类型为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颗粒灰岩和晶粒灰岩。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其中泥晶化作用对储集空间发育起保持性作用;溶蚀作用、早期白云化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破裂作用等起加强性作用;压实作用、充填作用、胶结作用等起破坏性作用。成岩阶段和成岩环境的演化过程为(准)同生成岩阶段的海水潜流环境、早成岩阶段的淡水潜流和渗流环境、中成岩阶段的浅—中埋藏环境和晚成岩阶段的中—深埋藏环境。白云岩为主要的储集岩,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晶间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点,主要受(准)同生期与早成岩阶段白云化作用、溶蚀作用的关键性控制。白云化作用程度低及早期胶结作用发育等因素,造成镇巴地区龙王庙组储集空间发育、物性差于川中等地区的。该结果为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2020年02期 v.44;No.222 56-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1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沉积特征及分布——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长7油层组为例

    吕奇奇;罗顺社;李梦杰;官玉龙;张建坤;

    采用岩石学、深水沉积学等方法,解剖野外露头及重点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水碎屑流与浊流混合事件层的沉积特征及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发育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混合事件层、下部浊流上部泥质碎屑流混合事件层(分为下部浊流上部富泥质碎屑和下部浊流上部贫泥质碎屑混合事件层)、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互层混合事件层3种类型。其中,下部砂质碎屑流上部浊流、下部浊流上部富泥质碎屑混合事件层发育于重力流沉积区的近端和远端,下部浊流上部贫泥质碎屑、泥质碎屑流和浊流频繁互层混合事件层主要分布于重力流沉积区的远端。研究区长7油层组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近端呈条带状分布、水道化特征显著,远端相邻朵体沉积物相互叠置、连片、呈环带状分布的特征。该结果对完善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及开展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2020年02期 v.44;No.222 69-78+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2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

    王林;徐佑德;张曰静;刘子超;商丰凯;

    石炭系是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发育的一套重要勘探层系。利用录测井、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地震等资料,分析石炭系储层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储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东翼与西翼石炭系储层类型不同,凸起东翼以火山岩储层为主,岩性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类储层不发育;凸起西翼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储层发育,岩性以凝灰岩与凝灰质砂岩为主。岩性岩相、风化淋滤与构造运动等因素控制储层的发育,车排子凸起发育两类储层模式,即凸起东翼发育裂缝—风化壳主导型储层模式,凸起西翼发育岩性—裂缝主导型储层模式。该结果可指导车排子凸起石炭系储层的勘探部署。

    2020年02期 v.44;No.222 79-90+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8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杨;张道军;张建新;黄灿;焦祥燕;王亚辉;

    基于钻井、岩心、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形态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分析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黄流组轴向重力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道具有典型的重力流沉积特征,水道充填分为三期,井区(交汇区)水道砂由垂直陆坡的东支水道近距离供应,水道砂岩自下而上具有正粒序发育的特征;水道形成和充填受区域海平面下降、充足近物源供应、径直发育的输砂通道和下伏的断裂破碎带四大因素耦合控制,其中下伏的断裂破碎带是控制水道发育的最主要因素。该结果对水道评价及盆地内其他水道体系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020年02期 v.44;No.222 91-10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8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考虑压裂液返排的致密气藏气水两相产能分析

    刘晓强;孙海;吕爱民;樊冬艳;

    大部分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以单相气体流动为主,忽略气井早期返排阶段压裂液和气体共存现象。基于线性双重孔隙模型,建立致密气藏气水两相早期返排计算模型,将储层改造区域(SRV)分为天然裂缝与基岩系统,其中天然裂缝系统为气水两相流动,基岩系统为单相气体解吸;根据实际返排液体积拟合,分析天然裂缝系统动态相对渗透率与时间的关系,采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研究有效孔隙体积和初始返排率对模型气井产能的影响。致密气藏x1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初始返排率越高,气井产能越高,气水两相早期返排分析模型产能拟合效果较好;结合产水量无量纲压力与平衡时间的关系,计算裂缝总体积为22.191×10~3 m~3,基岩—裂缝接触面积为2.456×10~5 m~2,平均裂缝开度为45.2 mm。该结果对致密气井压裂效果评价和产能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2020年02期 v.44;No.222 103-112+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盐水离子组成对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机理

    杨子浩;尹太恒;康帅;沈浩;董朝霞;林梅钦;

    采用宏观与微观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低矿化度水中阳离子种类和浓度对岩石表面润湿性和原油采收率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获得不同水驱阶段岩石表面的微观化学成分和形貌信息,探讨盐水—原油—岩石之间的界面行为。结果表明:低矿化度水引起的原油脱附是润湿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离子强度的降低,原油与岩石表面的粘附功下降,岩石表面润湿性发生改变,原油从岩石表面脱附;Na~+比Ca~(2+)更能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盐水进入小孔道的渗吸作用增强,扩大波及体积,可获得更高的原油采收率。

    2020年02期 v.44;No.222 113-11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简介

    <正>《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原《大庆石油学院学报》)于1977年9月创刊,1980年由原石油工业部正式批准,1981年全国公开发行,1982年由大庆市邮局总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邮发代号为14-90,1987年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连续出版物,为双月刊。2012年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3-1582/TE,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5-4107,国外发行代号为BM5564。

    2020年02期 v.44;No.22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校学报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正>经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入选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2020年02期 v.44;No.222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来稿须知

    <正>《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田化学工程、石油机械工程为主,以及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基础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具有较高理论及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基本要求(1)题名应简洁明了,紧扣文章主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属省部级以上项目的研究成果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2)作者署名写明每位作者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和市、邮政编码。第一作者应在首页地脚处写明作者简介,内容包括

    2020年02期 v.44;No.222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