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迪斐;郭娟;梁孝柏;王培清;刘蕾;WANG Geoff;郭英海;
以广东茂名盆地油柑窝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采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AIP-FESEM)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MATLAB软件,对微观孔隙进行定量统计,预测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大量发育微纳米孔,包括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隙。页岩孔隙度低,约为1.56%。孔隙中,粒间孔最发育,孔隙率占比为94.82%,孔径为0.01~2.40μm;其次为有机质孔,孔隙率占比为4.22%,孔径为0.01~10.00μm,其中60%的孔隙孔径在50 nm以下;粒内孔最不发育,孔隙率占比小于1.00%。受沉积环境及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油柑窝组有机质及有机孔隙演化程度低,有机质成熟度介于0.40%~0.55%,与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相比,发育最广泛的纳米孔类型为矿物孔隙而非有机质孔,有机质质量分数与热演化程度是塑造优质页岩储层孔隙系统的关键因素。该结果可为低成熟度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演化提供依据。
2020年01期 v.44;No.221 1-1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许玛丽;何幼斌;胡光明;李积永;李汉阳;胡晨钰;李军;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X井区下油砂山组Ⅳ-27+28小层滨浅湖砂坝展布特征,根据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储层构型分级理论,结合岩心、测井和注水动态等资料,采用岩心识别、底部等高、测井曲线相似、油水分布关系等方法,识别单一坝并将研究区目的层划分为6个期次(4级构型单元),研究单一坝展布方向、面积、厚度、长宽比等几何特征,总结单一坝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单一坝展布以NEE向为主,面积小于1.20 km~2,厚度小于1.81 m,长宽比一般大于2;厚度与长度、宽度之间相关关系较弱,长宽比与宽厚比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长宽比,将单一坝分为单井控制型、片状、长条状,大部分呈长条状。该结果为研究区滨浅湖单一坝研究提供参考,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2020年01期 v.44;No.221 12-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谢晓宁;景紫岩;孟令东;冯军;唐海氢;
脆—韧性构造域泥岩涂抹的连续性影响油气的跨断层运移,在相似岩性和应力条件下,黏土层厚度和断距是泥岩涂抹连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野外勘测或地震勘探中,仅可观察到形成的断层,难以直接观察到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为恢复泥岩涂抹及其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开展无黏土层对照实验和不同黏土层厚度泥岩涂抹实验,运用PIV(粒子图像测速)等方法,评价泥岩涂抹的连续性。结果表明:对照实验中,最先形成初期逆断层和初期正断层,随后形成先导断层,最终断层传播至顶板和基底连线方向;泥岩涂抹实验中,先形成两条较陡的先导断层,再向沿顶板断层和基底断层连线方向传播;黏土层最先经受轻微旋转,随后断距增大但未错断,可作为盖层封闭油气,最终受剪切作用影响而在断层带中形成连续的泥岩涂抹。黏土层厚度越大,断距越小,形成的泥岩涂抹连续性越好,泥岩涂抹因数与最小涂抹厚度之间呈反比例关系。该结果可为脆—韧性构造域泥岩涂抹连续性及封闭性研究提供指导。
2020年01期 v.44;No.221 23-31+9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王迪;国殿斌;汪新伟;毛翔;罗璐;
以河南清丰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地热钻井资料,分析研究区奥陶系岩溶热储地热地质特征和水化学特征,建立地热田成因模式,精细评价地热资源量。结果表明:清丰地区地热田成因模式是以太行山山脉和鲁西南隆起区的大气降水为补给水源,以岩溶不整合面和深大断裂为运移通道,经过长距离搬运,在内黄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富集的中低温传导型地热系统。奥陶系岩溶热储层顶板埋深为1.2~1.3 km,产水贡献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峰峰组、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平面上,NE—SW向断裂发育处是岩溶热储富集的有利区;地热水水质类型为SO_4·Cl-Ca·Na型;地热田奥陶系岩溶热储地热资源总量为9.90×10~8 GJ,折合标准煤为3.38×10~7 t,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180万m~2的供暖面积,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该结果为河南清丰地区的地热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2020年01期 v.44;No.221 3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红岩;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广泛发育含油气性活跃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储层。利用岩心薄片、粒度分析、测录井、地震等资料,分析岩石矿物、沉积微相、测井相、地震相特征;结合实测GR曲线,完成综合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曲线(Inpefa)转换,实现河道演化期次划分;利用Marr小波分频、RGB融合技术预测河道展布范围。结果表明:分流河道岩性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为跳跃和悬浮两段式,发育斜层理、波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河道测井相为低伽马、中—高幅、钟型—箱型、齿化—微齿化特征;地震相为中—低频、中—强振幅、透镜状反射,河道反射构造为孤立、侧积、叠置3种样式。研究区发育4期河道砂体,河道由北向南展布,流向由早期北北东向转成晚期近南北向,晚期南部区域河道砂体发育规模大,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2020年01期 v.44;No.221 44-52+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吴安彬;罗群;崔倩;张晨;姜振学;
为明确断陷盆地顺向断坡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和运聚规律,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孤北斜坡为例,采用构造地质学、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结合的方法,探讨优势运移通道及聚油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顺向断坡油气聚集表现为"综合控运"模式,其中断裂和砂体占主导,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断裂对油气进行垂向输导,汇聚型断裂相对发散型断裂具有明显的控运优势,在汇聚型断裂带上油气包裹体更发育,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更广。砂体是油气侧向输导的关键,与不整合构造搭配为油气侧向调整提供优势运移通道。在该聚油模式的控制下,顺向断坡带油气空间分布规律强,主要沿汇聚型断裂与输导型砂体耦合分布,地形上表现为沿"断鼻"分布。顺向断坡带是断陷盆地普遍发育的构造单元,该结果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44;No.221 53-6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安天下;
根据钻杆测试压力(DST)、油气测试、测井等资料,结合岩石矿物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研究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营城组—沙河子组现今压力场分布特征,开展超压预测和成因分析,探讨超压对成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城组—沙河子组的超压主要分布在深度2.50 km以下,超压压力因数在1.06~1.48之间,推测超过1.80。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及二者在不同地区的叠加是盆地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但生烃作用对盆地大规模超压形成的贡献要大于欠压实作用的;超压平面分布主要受盆地的沉降中心、优质烃源岩分布控制,纵向上,营城组—沙河子组超压系统存在分隔。超压发育能够抑制压实、黏土矿物的转化,对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影响在不同超压环境中存在差异,延缓有机酸的生成而导致溶蚀作用在深度上的下移,在不同增孔和减孔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下控制深部优质储层形成。该结果可为研究区营城组—沙河子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44;No.221 6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周铁锁;张文伟;鞠俊成;韩宏伟;王宇斯;杨时杰;曹宇森;
利用地震解释、X线衍射全岩定量分析,结合孔隙度、渗透率等资料,分析三湖坳陷北斜坡带陵间断裂带东段近水平、穿时的盐壳生物气成藏地质意义,确定盐壳分布范围、岩性、物性及形成时间等。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盐壳分布面积为812 km~2,厚度近60 m,以石盐为主,岩性致密,具有极好的封盖能力;盐壳形成时间早于生物气大规模排放期,与生物气的生成、运移形成良好的时间配置,为有效的封盖层;来源于中央凹陷区的生物气以水溶气形式伴随地层水自南向北运移,地层水矿化度增加,天然气不断析出,在盐下背斜圈闭和盐壳侧向封堵圈闭中聚集成藏;预测盐壳发育区生物气资源量为920×10~8 m~3,盐下背斜型圈闭和盐壳侧向封堵型圈闭资源量为500×10~8 m~3,勘探潜力巨大。该结果为三湖坳陷下一步生物气勘探提供指导。
2020年01期 v.44;No.221 77-84+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张忠林;齐志彬;张丽霞;尹锦涛;高潮;姜呈馥;
利用岩石学特征、全岩分析、扫描电镜及孔吼特征测试,分析储层矿物岩石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孔隙体系特征,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云岩地区山西组泥页岩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储集空间特征,明确各岩石类型的物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组泥页岩层系划分为高TOC黏土质页岩、低TOC黏土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3种类型。不同岩石类型的物性、孔吼特征及孔隙类型存在差异,同一类型岩石中不同类型孔隙的孔径及发育特征也有所不同。高TOC黏土质页岩的中孔和微孔最为发育,大孔孔体积相对最低;低TOC黏土质页岩的中孔孔体积相对最低,大孔和微孔孔体积介于粉砂质页岩和高TOC黏土质页岩之间;粉砂质页岩的中孔体积相对最高,微孔孔体积比例最低,中孔孔体积介于低TOC黏土质页岩泥岩和高TOC黏土质页岩之间。高TOC黏土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孔隙度受有机质质量分数影响,前者孔隙体积呈线性增大趋势,后者呈线性降低趋势;低TOC黏土质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是石英、长石等刚性颗粒占比,随刚性颗粒的增加,孔隙体积增大明显。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原始组分对预测孔隙度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1期 v.44;No.221 85-98+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张昕;林畅松;张忠涛;冯轩;张博;舒梁峰;姜静;
根据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北部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明确珠江口盆地北部早—中中新世沉积体系演化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通过识别不同类型的前积倾斜层特征,分析早—中中新世滨线迁移趋势,建立滨线迁移轨迹与层序旋回及海平面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北部陆架区早—中中新世珠江组—韩江组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CS1和CS2)和8个三级层序(S1-S8),研究区识别5种前积倾斜层,并划分为上升海侵型、下降海退型和下降海侵型3种滨线迁移轨迹类型。珠江组沉积早期,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自陆架边缘向陆地退积,逐渐演化为内陆架三角洲而形成上升海侵型滨线迁移轨迹;珠江组沉积晚期—韩江组沉积早期,三角洲体系开始向盆地方向推进,逐渐演化为外陆架三角洲体系,滨线迁移轨迹呈下降海退型;韩江组沉积晚期,三角洲体系再次后退至内陆架区而形成下降海侵型滨线迁移轨迹。研究区滨线迁移轨迹与区域性海平面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该结果对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2020年01期 v.44;No.221 99-1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