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博;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资料,采用X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等测试方法,分析济阳坳陷奎山段石英砂岩成因、母岩风化与煤系有机酸溶蚀作用。结果表明:奎山段石英砂岩的形成过程受物源、古气候、沉积条件和有机酸溶蚀作用的影响,尤其是古气候控制下的风化作用和煤系有机酸溶蚀作用对长石矿物减少的效应明显。奎山段石英砂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岩屑成分主要为花岗岩(溶蚀后呈多晶石英状),粒级以中砂至细砾为主,具有不等粒结构,颗粒分选差,呈次棱角状,表现为高成分成熟度和低结构成熟度。母岩主要来源于华北板块北缘的花岗岩,沉积相类型为曲流河砂坝。奎山段石英砂岩的形成受两期长石体积分数降低过程的影响:第一期与母岩区花岗岩风化作用相关,受控于奎山段沉积期的高CO_2浓度和炎热多雨气候条件;第二期与三叠纪埋藏期煤系有机酸溶蚀作用相关,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生成的大量有机酸与相邻的曲流砂坝沉积石英砂岩相互作用,导致长石矿物强烈溶蚀。该结果为环渤海地区和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石英砂岩的形成过程研究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49;No.255 1-1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雅静;孙福利;冷济高;潘良云;曹海丽;高阳;
河南省上蔡县地热系统是典型的水热型地热系统。根据地质调查、地震、钻测井资料及地球化学数据,研究上蔡县地热系统地热地质特征,建立地热系统成因模式,评价地热资源开发潜力,明确地热勘探开发有利区。结果表明:上蔡县地热系统是典型的中—低温传导型地热系统,局部断裂发育,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高于区域背景;发育新近系、古近系和寒武系—奥陶系三套热储层,第四系厚层泥岩为区域性盖层;地热水来源为遂平一带低山丘陵地区的大气降水,沿不整合面入渗,在循环过程中,经深部地幔热传导增温在热储层中富集;热储层总静态资源量约为3.77×10~(13) kJ,水量为6.42×10~8 m~3,折合标准煤为1.29×10~6 t,可满足6.71×10~5 m~2的供暖面积需求,上蔡县城区为勘探开发有利区。该结果为河南省上蔡县及邻区的地热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49;No.255 12-2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卢红刚;刁志龙;王志维;曾书玲;李智;谢天寿;
玛湖凹陷南斜坡(玛南斜坡)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发育砂质碎屑流沉积。根据储层物性和地震资料,采用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方法,分析玛南斜坡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和成藏条件。结果表明:玛南斜坡三工河组二段砂质碎屑流砂体具有突变接触、漂浮泥砾和泥质撕裂屑等主要识别标志;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大多呈宽缓上拱的“两段式”形态,以跳跃组分为主;地震剖面上具有先强波谷、后强波峰的双相强反射结构,横向上表现为短轴、不连续的舌状分布特征。玛南斜坡三工河组二段存在两级坡折带,当物源充分或水动力条件较强时,坡折带之上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至半深湖亚相,形成砂质碎屑流沉积。玛南斜坡三工河组二段砂质碎屑流砂体具有烃源岩条件高效、储盖组合良好、输导体系立体和侧向封挡优越等成藏条件。该结果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49;No.255 24-33+60+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苗苗;兰浩;钟骏兵;仇鹏;陈河青;郭巧珍;屈怀林;
以准噶尔盆地中佳地区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实验、微观成像及CT扫描技术,研究砾岩储层的应力敏感性特征及微观作用机制,揭示在无人造裂缝、非支撑裂缝发育和支撑裂缝发育状态下岩心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2~55 MPa围压加载过程中,无人造裂缝、非支撑裂缝和支撑裂缝岩心的平均应力敏感性损害率分别为94.59%、98.65%和90.82%,其中非支撑裂缝岩心对压力最为敏感。渗透率随围压上升而显著下降,围压为2~10 MPa时,无人造裂缝和非支撑裂缝岩心渗透率下降幅度最大,拐点围压约为10 MPa;支撑裂缝岩心的渗透率下降趋势较缓,拐点围压上移至40 MPa。在高应力条件下,裂缝闭合、孔喉尺寸减小、连通性变差是导致渗透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该结果为致密油藏的压裂参数设计和开发方案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5期 v.49;No.255 34-44+80+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郑马嘉;吴洪波;赵萌;伍亚;赵文韬;陈康军;姜振学;王丹丹;刘达东;唐相路;孙浩鹏;
四川盆地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模式认识不清。基于测录井数据、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全岩X线衍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有机质拉曼测定、孔隙度测试、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大视域拼接及全孔径表征等实验方法,研究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富有机质层段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分析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控制参数,建立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筇竹寺组受多期沉积旋回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纵向叠置厚度大,长石质量分数高,储集空间以无机质孔隙为主;裂缝发育程度低,以高角度裂缝为主。纵向上表现为多级封存箱结构封闭的富集模式;平面上表现为槽内原地滞留富集、槽缘—槽外原地滞留及侧向输导的富集模式。龙马溪组以有机质孔为主,裂缝发育程度高,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和层理缝,纵向为单一封存箱结构,自封闭富集。页岩气富集受优质页岩与超压系统协同控制。该结果为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与页岩气高效勘探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49;No.255 45-60+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付茜;段宏亮;孙雅雄;刘世丽;杨艳;周进峰;李维;杨保良;
为明确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阜二段)陆相混积页岩储层特征,选取研究区典型页岩,采用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X线衍射分析等方法,确定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分析研究区多重分形特征,刻画不同岩相、不同类型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阜二段发育8种主要岩相和4种页岩储层类型,页岩核磁共振T_2谱呈“多峰态”分布,不同类型页岩的T_(2,gm)、T_(2,35)和T_(2,50)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差异明显;页岩孔隙结构具有多重分形特征,非均质性较强;Ⅳ型至Ⅰ型页岩孔隙度和孔隙(喉道)孔径减小,长英质体积分数减少,碳酸盐体积分数增加,多重分形参数D_0和Δα先减小后增大;Ⅱ型页岩中孔发育,孔隙结构最为简单,非均质性最弱,Ⅰ型页岩孔隙结构好,但孔隙非均质性较强。Ⅰ型高碳纹层状长英质—灰云质混积页岩和Ⅱ型中碳纹层状长英质—灰云质混积页岩、灰云页岩为有利页岩油储层类型,纵向上发育于阜二段Ⅱ亚段、Ⅳ亚段中下部及Ⅴ亚段中部。该结果为苏北盆地阜二段页岩油有利储层优选提供指导。
2025年05期 v.49;No.255 61-80+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朱政文;陈佳萌;马钰卓;余兴;师政;王俊熙;秦余端;
砂砾岩储层形成机制对盆地油气聚集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岩心观察与描述、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分析和成岩过程重建等方法,结合构造背景和地层埋藏史,分析玛湖凹陷西斜坡(南区和北区)二叠系夏子街组储层差异性成岩—成储过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玛湖凹陷西斜坡二叠系夏子街组储层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砾岩,分选性差—中等,颗粒多为次棱角—次圆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非均质性强。南区和北区储层的差异性明显。南区储层发育在西斜坡二级坡折带上,颗粒较粗,有机酸溶蚀沸石类胶结物产生的次生孔隙是最主要储集空间,平均孔隙度为8.65%,平均渗透率为0.25×10~(-3)μm~2;北区储层发育在坡折带以下低位凹槽区,颗粒较细,碳酸盐岩胶结物及长石、岩屑等产生的次生溶孔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平均孔隙度为11.27%,平均渗透率为0.39×10~(-3)μm~2。储层经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处于中成岩期B阶段。多种控制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储层的差异性。沉积相带决定储层的物质基础,埋藏条件和成岩环境控制储层的流体性质和演化过程。该结果为研究区储量规模的有效动用提供支持。
2025年05期 v.49;No.255 81-90+109+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诗琪;谢晓军;唐武;胡贺伟;张藜;刘源;于进鑫;
以渤海海域埕北低凸起曹妃甸23构造沙一二段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在沉积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低渗透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沙一二段储层以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整体低渗透,孔隙度主要在5%~25%之间,渗透率小于1×10~(-3)μm~2;研究区有利相带和次生溶蚀成岩作用的耦合是形成有利储层的主控因素。滩坝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粒度粗、厚度大的相带沉积期水动力强,沉积碎屑粒度大、分选好,为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次生孔隙是储层最主要的孔隙类型,占比超过80%,主要为有机酸溶蚀长石,长石溶蚀量越大,孔隙度、渗透率越高;综合古地貌(古河道)、有利相带(粗粒)、成岩相类型、孔隙结构四大要素叠合,曹妃甸23构造沙一二段储层划为3种类型,其中,Ⅰ类储层品质最好,分布于近源相对陡坡和古河道区域,相带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体和滩坝为主,成岩相类型主要是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相,平均孔喉半径大于1.53μm,岩性为厚砂夹薄泥,是研究区储集物性、储集能力最好的类型。该结果为低渗透储层有利区预测提供依据。
2025年05期 v.49;No.255 91-109+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