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油气地质与勘探

  •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深层含浊沸石火山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

    闫文琦;刘荷冲;刘海磊;吴涛;王秋玉;费李莹;王仕莉;

    以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二叠系佳木河组凝灰质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深层含浊沸石火山碎屑岩优质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揭示储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中拐凸起二叠系佳木河组发育厚层凝灰质砂砾岩,为中孔—低渗储层,胶结物以浊沸石和绿泥石为主,发育浊沸石溶孔和原生粒间孔等。研究区发育矿物转化成因和火山物质蚀变成因两类浊沸石,其中由斜长石钠长石化形成的浊沸石分布广,对储层物性、含油气性、骨架密度和溶蚀孔数等具有明显的建设性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重要条件;绿泥石包膜发育和酸性喷出岩岩屑体积分数高,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准噶尔盆地深层火山碎屑岩优质储层为“喷发—淋滤—蚀变”的全周期发育模式。该结果为准噶尔盆地深层火山碎屑岩及其他类似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9;No.254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海相页岩微体生物化石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

    王安婷;俞凌杰;万俊雨;沈臻欢;鲍芳;刘友祥;

    以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茅口组四段(茅四段)—吴家坪组二段(吴二段)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薄片鉴定、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及X线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海相页岩典型微体生物化石类型、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富有机质页岩生物成因硅质、钙质化石广泛发育,主要为钙质有孔虫、钙质介壳及硅质放射虫等微体生物化石。有孔虫以钙质壳壁和多个房室为主要特征,大多有孔虫壳体由方解石组成,局部见石英、长石交代;放射虫主要表现为具有典型圈层结构的卵形团块状硅质集合体,为埋藏、成岩作用改造的硅质放射虫的残骸。钙质有孔虫房室及硅质放射虫囊体普遍充填沥青,且沥青内发育大量分布密集的有机孔隙,有机孔隙数超过2 800个,面孔率为19%~22%。该结果为揭示研究区海相页岩储层孔隙发育和保存提供指导。

    2025年04期 v.49;No.254 14-24+50+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姆河右岸B区东部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

    龚晓星;龚幸林;李立;陈仁金;王强;陈磊;李韵竹;黄锋;

    为理清阿姆河右岸B区东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演化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基于中上侏罗统卡洛夫—牛津阶三维地震、岩心、薄片及流体包裹体资料,结合埋藏热史及油气充注史,恢复阿姆河右岸构造演化及不同构造阶段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阿姆河右岸B区经历两期主要的构造活动,包括晚侏罗世构造挤压作用及中—全新世构造抬升阶段。两期构造活动在工区内自东向西依次形成叠瓦状背斜、对冲向斜及反冲断背斜的构造样式。晚侏罗世燕山运动期形成的F1期裂缝多被半充填,未充填部分相互连通形成工区内关键的储集层;新近纪以来剧烈的构造抬升促使早期闭合的裂缝再次开启,并形成未被充填的F2期裂缝。晚侏罗世构造挤压阶段形成的古背斜圈闭雏形及裂缝为白垩纪油气充注提供运移通道及聚集场所,新近纪以来的构造抬升促使古圈闭中油气沿裂缝调整,形成新的油气藏。古圈闭与现今圈闭叠合区为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2025年04期 v.49;No.254 51-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纳米孔隙页岩油赋存规律及CO2驱油分子动力学模拟

    张风昀;隋宏光;李兵;张磊;王殿生;

    选取SiO_2作为页岩基质,构建CO_2驱油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原油组分在SiO_2狭缝孔隙中的赋存方式和不同驱替压力下的CO_2驱替页岩油行为,分析原油在狭缝中的密度分布、取向顺序参数等,以及驱替过程中的密度、相互作用能和驱替压差等对驱油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油分子关于孔隙中心呈对称分布。靠近壁面处,页岩油与SiO_2表面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形成明显的吸附层,密度曲线表现较剧烈的震荡,孔隙中心区域密度曲线较为平滑;靠近壁面的油分子几乎平行于壁面排列,孔隙中心区域的油分子随机排列;CO_2分子、油分子和SiO_2壁面相互之间的作用能依次减小;低压差(5 MPa)驱替时,进入孔隙的CO_2分子吸附在壁面并沿壁面推进,密度分布呈“V”型;高压差(20 MPa)驱替时,CO_2分子沿壁面和孔隙中心区域同时推进,密度分布呈“W”型;在压力作用下,CO_2分子沿壁面推进速度大于沿孔隙中心区域推进速度。与C_8H_(18)相比,C_(12)H_(26)具有更大的位阻,导致较低的采收率,二者整体驱替行为基本一致。该结果为石英孔隙中非常规页岩油的开采提供模拟数据。

    2025年04期 v.49;No.254 80-88+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致密油藏多层合采直井稳态产能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兵兵;闫振阳;刘雅静;陈震;朱维耀;刘今子;

    致密油藏直井体积压裂后基质区域与裂缝区域之间流体流动行为呈非连续性,应用高斯分布函数对全区域渗透率分布的连续非均匀性进行表征。考虑储层开发过程中动态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影响,修正致密油藏直井单层的平面径向流产能公式,应用半数值半解析方法求解。基于纵向各层生产压差之间的关系,建立致密油藏多层合采直井稳态产能预测模型,分析裂缝半长、合采厚度和层间跨度等开发因素对致密油藏三层合采直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油藏多层合采体积压裂开发过程中,生产压差与开发因素对三层合采直井产能影响显著。相邻上层的裂缝半长扩大1.3倍且相邻下层的裂缝半长缩减1/1.3,三层合采的产能可以提高15.2%。合采厚度从上至下逐层递减可获得最优合采产能,增大层间跨度使合采产能减小。该结果为致密油藏多层合采直井产能预测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v.49;No.254 89-97+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石油机械工程

  • 油管柱压裂封隔器动压下作用胶筒密封浸入泄漏数值分析

    孙鹏宇;岳欠杯;徐亭亭;白景锐;聂曦暕;赵志伟;

    在油管柱多级压裂技术中,封隔器胶筒的密封浸入泄漏直接影响水力压裂效果。考虑扩张式压裂封隔器胶筒的几何、材料非线性,以及接触和流体浸入边界的多重非线性,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油管柱压裂封隔器动压作用下胶筒密封浸入泄漏非线性数值模型,推导胶筒密封面泄漏过程浸入流体的计算公式,采用迭代算法求解封隔器胶筒的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数值分析计算的浸入泄漏长度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符合率在11.1%内,证明所建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上、下封隔器浸入泄漏规律相同,在动压作用下,胶筒与套管之间反复出现的坐封与浸入泄漏转化,是导致封隔器密封泄漏的主要因素。该结果为优化油管柱压裂封隔器设计、提高胶筒密封性能提供指导。

    2025年04期 v.49;No.254 98-10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